普通高校学生篮球竞技能力缺失研究*
2012-12-11马进荣宫士君刘文娟
马进荣,宫士君,刘文娟
(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 潮州 52104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普通高校学生篮球竞技能力缺失研究*
马进荣1,宫士君1,刘文娟2
(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 潮州 52104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竞技能力表现出个体与集体的差异性,不仅从事竞技运动需要竞技能力,而且,参与大众运动也需要竞技能力。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方法,以普通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缺失问题。从构成要素、涵盖内容、竞技表现三个层面对个体竞技能力体系进行划分,提出了个体竞技能力缺失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普通高校学生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缺失主要表现、成因,并提出改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个体竞技能力;缺失;成因;对策
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篮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其运动行为是通过集体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从事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能力;其次,篮球运动是在严格、统一的竞赛规则的规范下进行的文明运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组织能力等等。然而,要想实现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首先必须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现实中,由于普通高校学生篮球竞技能力存在一定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参与这项运动的教育价值。
1 竞技能力缺失
1.1 竞技能力
1984年,田麦久博士在国内率先提出并使用“竞技能力”来解释运动训练相关问题,从此,竞技能力逐渐在体育界被接受并使用。田麦久、周西宽、过家兴、徐本力、张洪潭、刘大庆等学者,对竞技能力都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存在比较大的纷争。近年来,年轻学者们对竞技能力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如,蒋国勤(2007)认为,按照竞技能力主体外延的划分和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需要,竞技能力有个体与群体之分[2]。本研究认为,既然竞技能力存在个体与集体之分,集体又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由不同若干个体的“高度融合”。所以,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必须区别对待;不光从事竞技运动需要竞技能力,参与大众运动也需要竞技能力。基于此,以普通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成因、对策。并认为个体竞技能力是运动个体参与者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场上竞技时体现出的综合素质。
1.2 个体竞技能力体系
竞技能力作为系统存在,具备系统的层次性特点,在对其进行分层时,就要遵循逻辑的划分规则,否则就会出现“越级划分”、“子项相容”等逻辑错误[3]。按照系统的观点,个体竞技能力体系可以划分为构成要素、涵盖内容、竞技表现三个层面(如表1)。在我国,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周西宽(1988)的“七要素说”[4];徐本力(1990)的“六要素说”[5];田麦久(2000)的“五要素说”[6]。董晓冰(2009)认为,我国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划分存在着非同层性[3]。本研究认为,个体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心理智能构成。从根本上解决了竞技能力结构层次性的问题。
表1 个体竞技能力体系一览
1.3 个体竞技能力缺失
个体竞技能力缺失是运动个体参与者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场上竞技时体现出的综合素质的缺失。这种缺失直接表现为运动个体竞技表现中力量、速度、耐力以及三者组合性运动能力,技术时效性、稳定性、合理性,协同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判断力、观察力、想象力、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和影响判定等某些或某个方面的缺失。然后反映出构成要素中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智能等某些或某个方面的缺失。最终提醒人们要在涵盖内容,即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掌握与运用,战术掌握与运用,专项意识、意志品质、专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等某些或某个方面去改进。
2 普通高校学生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缺失主要表现
2.1 体能缺失表现
篮球运动是集体对抗项目,技、战术的运用是在身体对抗的情况下完成的,没有体能保证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普通高校学生由于篮球学习不系统,造成专项体能缺失。具体表现为竞技中力量不足、耐力差,身体对抗能力不强。专项体能缺失,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竞技中出现伤病。因为力量不足、耐力差,出现疲劳的现象就比较早,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对抗性运动很容易受伤;另一方面不能很好获得参与这项运动的价值。因为身体对抗能力不强,就不能领悟这项运动的精髓,降低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2.2 技能缺失表现
普通高校学生篮球技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运用不合理,这是高校篮球教师的共识。竞技中具体表现为技术时效性差、稳定性差、合理性差。时效性差就是技术选择、运用时机差。例如,持球突破时,当对手已经注意防守突破,选择位置离持球人比较远,此时持球人就要运用投篮假动作把对手吸引上来,再试图突破对手。现实中,学生对技术的节奏掌握不准,用投篮假动作吸引对手上来时,往往是对手还没有到达合适位置就选择突破,不能形成有效进攻;稳定性差就是技术动作没有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就拿罚球来说,竞技中在身体状况比较好时命中率会相对比较高,一旦疲劳出现,动作就出现变形,投篮命中率会明显下降;合理性差就是技术掌握不准确、不合理,在对抗中不适用。例如,跳投的关键是当身体达到最高点,并保持瞬间稳定时球才开始出手。学生跳投常常表现出重心上移过程中球就出手了,命中率不高。
2.3 战术能力缺失表现
取含铂为0.64g/L的萃钯后液10L进行实验,取出5L的萃钯后液倒入另一烧杯中搅拌,按原工艺方法缓慢加入适量的NaOH进行中和,反应结束后过滤,取中和后液样,进一步对中和后液进行萃取提铂,取萃铂余液样;将剩余5L倒入的烧杯中搅拌,缓慢加入适量NH4Cl,反应结束后取沉铂后液样;分析中和后液、萃铂余液和沉铂后液中铂浓度,结果见表3。
普通高校学生篮球战术套路掌握少,战术运用欠缺、不得当。具体表现为竞技中协同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执行能力差等。协同能力不强就是与同伴不默契,配合少或没有配合。对抗时,单打独斗偏多,对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应变能力差就是不能根据场上形势变化,及时采用对应的战术。例如,当对方采用扩大联防时,己方进攻以突破为主;而当对方改为缩小联防时,己方进攻就要转变为以投篮为主。现实中,学生这种转变是不及时的;执行能力差就是场上同学不能很好执行场外指导布置的战术或同伴商定将要采用的战术。
2.4 心理智能缺失表现
普通高校学生篮球意识差,专项意志品质薄弱,对抗中不会利用规则等。具体表现为竞技中判断力、观察力、想象力不强;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差;自身发挥不稳定,不会或很少利用规则干扰对手、影响判定等等。判断力不强就是分析决断能力差,如对球的飞行路线、飞行速度、旋转、反弹方向判断不准,这对断球、抢球、接球不利;观察能力差就是不能及时洞察到场上的变化,对应的策略也自然不及时;想象力不强就是缺少创造性;果断性差就是优柔寡断,不能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容易犯错误;坚韧性差就是作风不顽强,容易动摇;自制力差就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不冷静;自身发挥不稳定等,说明专业理论掌握欠佳,还不能很好指导实践。
3 普通高校学生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缺失成因
3.1 中、小学阶段篮球基础欠缺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曾联合下发文件,目的是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的体育锻炼时间。然而,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在计划上虽然能够符合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但从学生实际锻炼效果来看,却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致于青少年身体素质出现连年下降。这与我们的工作只重视形式,不重视效果;只重视计划,不重视落实有关。调查发现,小学阶段的体育活动多以队列、广播操、游戏等为主;初中阶段虽然进行了跑步、篮球、武术等锻炼,但队列、广播操也是占有较大的比例;高中阶段的运动时间常常被挪用于文化课学习。中、小学阶段篮球学习时间少,结果可想而知。
3.2 高校阶段篮球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高校阶段篮球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篮球的基本理论,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增强身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而现实中,由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高校篮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教会学生部分基本动作要领,缺乏对技、战术运用实效性的传授和练习,由此导致竞技能力缺失,实践中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运动对抗之中,影响了篮球运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3 高校阶段篮球教学理论欠准
3.4 高校阶段篮球活动场所不足
高校篮球场馆建设是保证篮球教学、课外篮球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根据笔者随机抽取的全国55所普通高校篮球场地调查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平均每700—900名学生才拥有一块篮球场地。这些院校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基本可以代表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这一结果也与荀笋(2006)对安徽省10所高校篮球场馆调查[8],发现这些学校平均每700—900名学生才拥有一块篮球场地的结论相吻合。与教育部2004年8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通知的要求,普通高校每250人就要设一片篮球场地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5 高校阶段篮球文化传播渠道欠缺
3.5.1 体育校选项目增多,致使篮球班开设的比例逐渐减少
近年来,由于体育的繁荣,新的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不断涌现,致使各高校开设的体育校选项目逐渐增多,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轮滑、游泳、跆拳道等,甚至也有开设高尔夫球等“奢侈”项目。从而影响到篮球班开设的比例。对全国55所普通高校调查发现,高校阶段能通过选课学习到篮球的学生,已经由过去的1/7左右,缩小到现在的1/10左右。尽管篮球项目仍然是同学们十分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还是有大多数同学想选而选不上篮球课。
3.5.2 校园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篮球文化的传播不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传播呈现出来的高速化、立体化、交互化等特点,适合新时期高校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对校园篮球文化传播应用前景是广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及学生间建立动态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然而,通过对全国55所普通高校调查及参加2011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40位代表访谈发现,校园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篮球文化的传播还不规范,效果还不好。虽然许多学校都在建设篮球精品课程,并且建了篮球学习网站,但大多都是围绕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建设。学生急需的篮球技战术图文、视频很少,师生交流的措施不多,实用性不强。
3.5.3 高校阶段学生受高水平篮球比赛熏陶少
欣赏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被熏陶的过程。然而,高校阶段由于学生欣赏高水平篮球比赛机会少,这种学习、熏陶的机会也自然会少。虽然1998年CUBA联赛开始,首届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17支男女球队参加,参赛运动员达到9130名,比赛共进行了2600余场,现场观众达147万。至今已经开展到第十四届,参赛球队有所增加,超过了1200支,参赛运动员近2万;2004年CUBS联赛开始,首届就有全国16所著名高校的男子篮球队参加比赛,到现在是第八届,参赛球队数虽偶有变化,但变化不大。2006年CUBS联赛中也开始有了女子篮球联赛,首届有著名的10所高校女子篮球队参加比赛,开展到现在是第七届,参赛球队20支,进行近70场比赛。但资料显示,在全国2000多所大学中,只有不到1/3学校有高水平篮球队,而且还集中在综合实力相对比较强的院校中,真正的普通院校基本没有或很少。而且由于扩招、场馆、比赛场次等原因,普通高校能够有机会直接欣赏到高水平篮球比赛的同学比例还是很小。
4 普通高校学生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缺失对策
4.1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中、小学阶段篮球教学管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于2011年7月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通知[9]:“要求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高度认同篮球运动在中、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重视其开展,加强管理,为学生打好基础。
4.2 高校阶段转变篮球教学观念
高校篮球教学必须重视对技、战术实效性的传授和练习,强调用脑思考,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篮球对抗能力。教师要把教学任务确定在应用上,而不是过去简单的学习上。引导学生在对抗中不断的思考,领悟篮球运动的真谛,达到在对抗中增强身体机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在对抗中促进技、战术的不断提高;在对抗中提高判断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最终通过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顽强、积极拼搏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的培养,实现对学生人格的教育。
4.3 高校阶段修改、完善篮球教学理论
我国体育界长期存在着学院派和实践派之分,两派不合由来已久。很多学院派的老师没有实践经验或实践经验较少;实践派大多文化底子薄,总结的实践经验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造成我国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根源。高校篮球教材的编写一直主要由学院派人士来完成,虽然编者中也不乏有专业运动经历的专家,但通过学习,还是发现有多处论述脱离实践。教学理论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来不得半点大意。两派必须早日结束纷争,积极合作,快速融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对高校篮球教学理论来讲,应该通过两派专家反复探讨,对其认真修改和完善。
4.4 高校阶段完善篮球场地设施,提高利用率
完善篮球场地设施不仅包括修建新的篮球场、馆,而且还包括对原有场、馆的维护,并且后者还应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重点。当前,高校受到资金短缺,校园面积的限制,校园体育项目多样性等的影响,修建新的篮球场、馆对一些高校来说简直就是奢望,也不现实。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原有篮球场、馆的维护上,完全能提高利用率。原有篮球场、馆的维护包括场地的清洁、器材的管理等。场地的清洁能为学生提供舒适、卫生的锻炼环境;器材的管理就是保证器材的完整性,如提供气压适中的篮球,保证篮网、篮圈的完好等。这些举措不但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球场锻炼,还可以保证篮球教学的顺利进行。
4.5 高校阶段要充分重视篮球文化传播
建设篮球教学团队,根据教师特长对人员进行分工,制定发展规划,并通过以下手段加强校园篮球文化传播。第一,增加面授时间。为了弥补篮球课时的不足,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举办篮球基础知识讲座,开设篮球裁判培训班,组织开展以学院、系、班为单位的篮球训练、比赛等;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教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培训力度,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如篮球专项教学网络平台、网上选课、评课系统等。实施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学生在校园网上可通过师生互动系统与专业教师直接交流与探讨。在网上选课系统中不仅可以了解和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教师,而且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所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计划等;第三,加大高水平篮球比赛进校园活动,积极承办社会力量的高水平赛事,组织校际篮球比赛等。
5 结语
竞技能力表现出个体与集体的差异性,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必须区别对待。不光从事竞技运动需要竞技能力,参与大众运动也需要竞技能力。对普通高校学生个体篮球竞技能力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普通高校学生篮球竞技能力缺失问题,是一种现象,具有长期性、普遍性。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整合多种力量,且需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1]马亚军.高校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5-17
[2]蒋国勤,罗艳蕊.竞技能力相关概念释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59 -62
[3]董晓冰,代中善.再论竞技能力——对若干理论误区的审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63-67
[4]周西宽.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26
[5]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74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
[7]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89
[8]荀笋.安徽省高校篮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06,8(3):127 -13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S].教体艺[2011]2号,2011(7)
Absence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Ability of Regula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Jin-rong1,GONG Shi-jun1,LIUWen-juan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anshan Teaching College,Chaozhou 521041,China;
2.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show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ifferences,not only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is needed in competitive sports,but in the public sports.By using the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factors of the absence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abi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It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Regular schools of higher learning;Individual competitive ability;Missing;causes;countermeasures
G807.01
A
1007-323X(2012)04-0124-05
2012-02-25
马进荣(1966-),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T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