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透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5例疗效观察
2012-12-09郭翠萍
郭翠萍
(昆明市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近10年来,笔者采用电针透穴配合辨证配穴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5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患者,均经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数是药物等治疗无效患者。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3岁,40~60岁者46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4 a。疼痛部位:左侧26例,双侧2例。受累神经支:Ⅰ支2例,Ⅱ支23例,Ⅲ支15例;Ⅰ、Ⅱ支6例,Ⅱ、Ⅲ支18例,Ⅰ、Ⅱ、Ⅲ支1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 面穴齐刺法:下关穴直刺,进针深度1.2~1.5寸,针感以触电样感传至舌或下颌处为佳;太阳穴向斜刺或平刺,进针1.2~1.5寸;颊车穴向下关穴平刺或斜刺1.2~1.5寸;颧髎深刺法:选用29号或28号3寸毫针,进针角度以颧骨尖的切面呈80度刺入,针尖朝风府方向,约进针2.5~2.8寸左右,针尖可触及三叉神经第Ⅱ支主干——上颌神经。针感以患者可耐受的电击样麻胀感为度;配穴透刺法:①阳白透鱼腰:左手拇指压在上眼眶与眼球之间,以确定穴位和保护眼球,从阳白穴进针向下透刺1寸,使针尖抵达眉中眶上裂的鱼腰穴,左手拇指按压针尖,使针体紧贴眶上缘,右手持针捻转36次(部分患者会诱发疼痛发作,不必中断治疗),针感以局部麻胀或发热为佳。②禾髎透颧髎:沿骨膜透刺1.5~2寸。③夹承浆透大迎:沿骨膜透刺1.5~2寸。
2.2 辨证配穴 虚火偏盛者泻对侧合谷,补同侧复溜:实火旺盛者泻对侧合谷,泻同侧太冲;肝阳偏亢:泻同侧曲池、行间;心肺气虚:补同侧内关、足三里。
2.3 电针刺激 选用G6805Ⅱ型电针机,采用连续波,频率80~120次/min,电流强度以面肌抽动,患者感舒适为度。留针30~4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后疼痛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好转:疼痛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治疗5次以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者。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43例(66.15%),好转18例(27.69),无效4例(6.16%)。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54岁,干部,于2006年3月25日初诊。主诉:右面颊反复疼痛3 a,复发5 d。患者于2003年冬季突发右面颊疼痛,先后拔牙4颗,仍剧痛不已,后经服药等多方治疗,经半年后疼痛渐消。近1周因工作紧张繁忙诱发右面颊阵发性剧痛,每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10 s左右,洗脸,刷牙均诱发疼痛,鼻旁、唇旁有触发点。舌红有瘀斑、苔黄、脉细弦滑。中医诊断:面痛,辨证:胃火上炎,脉络闭阻。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Ⅱ支痛)。治以滋阴降火,活血通络。针刺主穴:下关、太阳、颊车、颧髎;配穴:禾髎透颧、合谷、复溜、太冲。第1次针治后,疼痛加重,发作次数增多。间隔3 d后,继续针治,治疗4次后,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针治10次后疼痛消除。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根据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部位和发作特点,应属祖国医学的“面痛”、“齿槽风”、“面游风”等病证,其病顽固难愈。按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笔者筛选下关、太阳、颊车、颧髎、为施治主穴。《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深者”。故取下关、太阳、颊车面穴齐刺,深针直达骨膜,沿骨膜透穴;颧髎深刺,力求出现“触电样”针感,获得较佳的止痛效果。
部分患者在第1次针刺后,症状反而加重发作次数增加,甚至出现持续性疼痛。一般情况下,勿需停止治疗,可采取:①适当减少面部腧穴,增加辨证取穴;②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加大电针强度,增加留针时间;约经3~5次治疗后,疼痛可逐渐缓解,继续治疗多能获得痛止病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