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简述
2012-12-09潘芳
潘 芳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100009)
孔光一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一、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育与临床工作60余年,孔老擅长中医热病及内、妇、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学术上上宗内难,推崇仲景,既有师承教育经历,又有学院教育背景,苦心钻研,博采百家之长,精研温病,并汲取明清江南学派精华,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后调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医疗、教育、科研并重,逐步形成了温病为主,内科、妇科、儿科兼通的学术特点。
笔者有幸作为孔老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三年,兹将孔老的学术渊源与学派源流,略述如下。
1 上宗内难、师法仲景,扎根于中医学深厚土壤,融师承学院于一炉
孔老六岁起到私塾读书,汲取传统中华文化精髓,熟读四书、五经,自幼私塾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孔老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于中华文化特点的良好解读,为后来的中医师承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必要的理论准备,十六岁起即跟随孙瑞云先生习医,扎根于传统师承的中医土壤,四年如一日侍诊于孙先生左右,尽得先生真传,通过对于中医经典的研读、以及临证经验的积累,不断为名医的成才之路进行着铺垫,伟大的中医学知识宝库无疑是孔老成为一代名医大家的知识源泉和得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孔老虽然在温病方面学术造诣最为深厚,但是其学术思想的根基却植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卒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所谓发微探幽是也。众所周知,孔老精于辨证、细于色脉,正是取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孔老倡用肺系与少阳、肾系相关体系辨治热证的思想[1],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这一学术思想正来源于《灵枢·本输》:“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等诸家经典以及仲景六经辨证思想,对于“少阳为枢”的理解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的记述。
在临床上孔老治疗热病强调疏利三焦[2],亦源于对《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所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认识。《伤寒论》中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是孔师切入治病之初,先以调中宣上,开达气机治法的理论根据。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中,孔老强调宣肺解毒治法[3],源于《难经》“心主五嗅,肺主诸气”的认识,认为肺气疏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咳嗽病证的进退。
新中国成立后,孔老曾参加泰兴县中医进修班、扬州专区医训班学习,并于1957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融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于一炉,为今后的大专院校任教,以及后来承担科研课题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师承教育与院教育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抵百家、精研温病,汲取明清江南学派精华,独见三焦体系治法
孔老上宗《内经》,师仲景,悟叶、薛、吴、王之学,而下勤求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孔老祖籍江苏省泰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江苏省苏中平原南部,素有“银杏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中医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省份之一,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江苏的经济、文化、科学都比较发达,加之河道众多、交通便利,使其人口流动较大,地处南方气候相对温暖,再加上历史上战乱频发,致使温病流行频繁,这使得原本文化底蕴深厚,多“儒医”、“世医”的江苏地区中医医家有了更多接触、诊疗、研究温病的机会,从客观上促进了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
孔老融江苏地区瘟疫学派、主流学派、伏温学派学术思想于一炉。如孔老倡导治疗热病“祛邪排毒”为先[4],与温疫学派吴又可《温疫论》中:“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的学术思想一脉相承。
又如孔老秉承叶天士、吴鞠通之心法,在治疗小儿相关疾病时,选药轻灵,多肺胃同调,调中宣上,注意保护小儿的胃气,以及注重治病的层次性:如对于小儿外感咳嗽孔师先取宣肺和中透表,因“肺主皮毛”也,且肺脉起于中焦;次取调肺益脾,盖取培土生金之义;兼以疏利三焦,祛邪排毒,以利伏邪外达,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辨治特色。与温病学派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十》专列《幼科要略》的论述相辅相成。在实际治疗中孔老亦秉吴鞠通所云:“凡通宣三焦之方,皆厄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气化之先。”故在治疗诸多疾病时孔师多着眼于三焦并调,而以上焦为首要。对于小儿外感咳嗽更是着眼于肺胃同调,强调疏利气机之重要性[5]。
此外孔老认为小儿外感咳嗽亦多兼有伏热,在治疗中多注意外透邪气,内清伏热,倡导“新感伏邪说”[6],与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春温论述以及柳宝治等伏气学派医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孔老学术思想于江苏地区众多学术流派都有交融,可谓勤求博采、兼收并蓄,汇集江南学派之精华。如孔老在临床上强调三焦辨证,用药轻灵,强调舒展气机,遵经而不泥古,于经方、时方但求疗效,与山阳学派的学术特色颇为相像[7]。
又如孔老虽然精通于温病,但亦擅长内科、妇科、儿科诸家。虽强调三焦辨证,但是亦注重六经、八纲辨证,尤其注重气机的宣调,在攻邪时不忘扶正,扶正时不致碍邪;组方选药,不尚矜奇炫异,主次分明,很少应用峻烈、冷僻之品;在儿科疾病诊疗中,每每注意顾护脾胃气机,这与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又多有兼收并蓄。[8]
再如孔老创“肺系与少阳、肾系相关学说”,强调对温病卫、气分证的研究及湿热病的辨证规律等都有独到见解。强调治疗热病以祛邪为先,主张祛毒须疏利三焦。临证时,孔老辨证精确、用药灵活,既知其常,又达其变,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实质,每中肯綮。这又与“重视经典理论,善于吸收融通,敢于发明创新,处方用药轻灵”的独具特色的吴门医派温病学说相得益彰。[9]
3 北调燕京、医教兼通,实践内妇小儿全科临床,发扬学术薪火传承
孔老1958年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当时首都汇聚了全国优秀的中医师,将各自的流派特色纷呈于京城脚下,由此日渐汇聚成“燕京医学流派”。孔老作为北京中医学院的教员,受到燕京医学流派和学院特色的影响,由于当时中医分科没有细化,在日常门诊工作中,各门各类的疾病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内、妇、儿科的疑难杂症,笔笔皆是。孔老依靠其扎实的学术功底,细致的辨证审因,抽丝剥茧,切中肯綮,屡起沉疴。所谓博尔后专,广而后精,由此孔老也体现出老一辈中医大师内外妇儿兼通的学术特色。
时代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要求身处在解放后首都大专院校中的孔老,必须贯彻国家的卫生方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必须肩负起医、教、研三项任务于一身。于是孔老在学术上衷中参西,长期临床带教,坚持教学不脱离临床,同时积极主持两项课题,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不断求索。在医疗工作上,对患者一视同仁,皆悉心治疗而不图报,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尊敬和信任。在教学工作上,他信守“教学相长”的明训,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主动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获取时代的信息。孔老一边授课一边带教学生,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博士,孔光一名医工作站更是人才辈出,谷晓红、宋乃光、严季澜都已是知名的教授,而赵岩松、孔德舜、倪磊等也都继承并发扬了孔光一教授的学术思想诊治经验。
孔老治学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处世讲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平素为人谦逊和蔼、乐善好施,对名对利素来淡泊无欲,这些道德风范和价值取向也为其今日的学术思想和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1]宋乃光 .孔光一教授用肺-少阳-肾相关体系辨治热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5):314~316.
[2]刘文礼,严季澜 .孔光一教授辨治小儿外感高热临症经验[J].中医研究,2010,23(2):57~59.
[3]宋乃光 .孔光一宣肺解毒汤治疗肺系相关疾病验案析[J].中国医药学报,1993,8(6):34~36.
[4]谷晓红.孔光一辨治小儿温病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6):267~268.
[5]潘芳,李航洲 .孔光一教授诊治小儿外感咳嗽之特色[J].北京中医药,2010,29(2):97~98.
[6]刘文礼.孔光一教授从伏邪论治发热经验[J].中医研究,2010,23(5):63~65.
[7]朱松生.温病学术流派分类集释源流考[J].中医药学刊,2001,19(4):335~337.
[8]吕文亮.外感热病学术流派述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2):26~27.
[9]华润龄.吴门医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