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肿瘤放化疗术后减毒增效的临床应用概况
2012-12-09郑莉,王丹,指导:吴节
郑 莉,王 丹,指 导:吴 节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肿瘤是机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它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肿瘤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迫切任务[1]。目前放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之一,迄今已广泛用于临床,具有杀伤力强,见效较快的特点。但存在众多副作用及危害,抗肿瘤药物缺乏特异性的选择作用,因此在杀伤、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大量杀伤患者的正常细胞,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尤其导致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并损害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2~5]。对于机体内细胞增生活跃的组织器官(如胃肠黏膜)有损伤性,可引起各种同类型的胃肠道反应如呃逆、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便秘等,是肿瘤患者放化疗术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频繁的呕吐、腹泻可导致影响患者营养的摄入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康复[6]。以上副作用均可导致肿瘤症患者整体情况的下降,影响患者继续接受化疗,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如抑郁,延误治病时机,并且使本已较低的免疫功能更加低下,直接影响放化疗方案的实施,不利于患者机体的康复。癌性疼痛、失眠、抑郁均为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且与肿瘤的发展、转移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会降低机体抗病能力,加重病情,进而严重影响着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因此,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并发症状如癌性疼痛、失眠、抑郁等,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生存率及延长存活时间是临床肿瘤放化疗术后治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中医外治疗法的广泛开展,有关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现对近10年来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缓解或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1.1 胃肠道不良反应
1.1.1 呃逆 石氏[7]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治疗组取双侧太冲、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内关、公孙采用平补平泻,同时联合服用柴胡莪术汤。对照组单用柴胡莪术汤。治疗10d后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0%,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安氏[8]运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肿瘤患者顽固性呃逆65例,耳穴贴压:取神门、胃、隔、脾、交感、内分泌等。中药穴位贴敷:药用颗粒大黄、沉香、丁香等调成膏状,取穴内关、中脘、膻中。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总有效率为98.5%。
1.1.2 恶心呕吐 曹氏等[9]应用耳贴配合针刺预防化疗患者恶心呕吐,治疗组耳穴取穴(胃、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穴位足三里、内关及合谷,对照组应用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头晕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李氏等[10]运用针刺防治化疗药物所致呕吐34例,针刺取穴:合谷、内关、足三里。合谷、内关,得气后平朴平泻,足三里得气后以补法。其治疗有效率为91.7% 。阙氏等[11]采用针刺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治疗组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得气后行平补平泻。呕吐控制不良者,加位于掌面腕横纹正中下0.5寸的经外奇穴“止吐穴”,捻转强刺激。对照组用胃复安20 mg肌肉注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45.16%,高于对照组(8.33%),且呕吐积分明显减少。
1.1.3 胃肠道反应 唐氏等[12]采用隔姜灸治疗化疗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纳呆、腹胀等,隔姜灸中脘、关元、天枢穴。每个穴位灸2~3柱。总有效率为90.2%。郭氏[13]等运用针罐结合控制化疗所致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治疗组平衡针灸主穴为腹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不留针。配穴为胃痛穴,位于下颌骨正中 针感以达面部为宜,不留针。平衡火罐部位:脊椎两侧旁开2寸。行罐方法以闪罐、走罐、为主。对照组服用胃复安10mg;黄连素0.3g;维生素B10mg。2组总有效率相比,经统计学处理χ2=20.41,P<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1.2 骨髓抑制 邓氏等[2]应用温和灸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每天1次,每穴每次灸10 min。艾灸组发生Ⅲ ~Ⅳ度白细胞减少的例次较非艾灸组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艾灸能有效防治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史氏[4]等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治疗组针刺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联合内服自拟益气补血汤10天。对照组口服鲨肝醇100mg,利血生30mg,维生素30mg。治疗结果白细胞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评分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路氏[3]等运用穴位敷贴治疗癌症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将以下中药研细(人参、黄芪、当归、附子、肉桂、姜汁等)做成直径约2cm,厚约0.5cm的药饼,放置在穴位(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敷比较,治疗6次后,白细胞基本恢复正常者26例,占87%,其余4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经t检验,显示敷贴药物前、后白细胞数差异极显著(P<0.001),从而证实了该疗法升高白细胞的疗效。治疗前、后骨髓末比较,经过敷贴治疗后,粒细胞显著增加,粒细胞百分和升高。粒细胞与红细胞的比值增大,经t检验。治疗前、后有极显著差异(P<0.001)。张氏[14]等应用隔姜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观察组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穴,以上背俞穴均取双侧。将艾绒制成圆锥形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每个穴位施灸5壮。对照组取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取百会、气海、血海、膈俞、关元,施以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补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
1.3 免疫功能抑制 放化疗易于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肿瘤的复发转移与之有密切关系,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喻氏[15]运用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研究,艾灸组(艾灸+放疗)温和灸足三里(双侧)、神阙、三阴交,每次每穴灸10 min,隔日1次,2个月疗程。对照组(单纯放疗)。采用艾灸组自身前后对照;对照组自身前后对照;艾灸组2个月后与对照组2个月后对照的方法。结果对照组放疗后较放疗前IgG、Ig A、Ig M 呈不同程度下降。艾灸组IgG放疗后较放疗前上升(P<0.01),与对照组放疗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Ig M 放疗后较放疗前上升(P<0.05)。Ig A放疗后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叶氏[16]等运用电针疗法提高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加用电针。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待针剌得气后,接G一6805电疗仪,疏密波,每日电针1次,连续电针5次为1疗程,连续电针4个疗程后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在化疗的同时,加用电针疗法,可使化疗药物在使用前与用后,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WBC计数及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孙氏等[17]运用针刺补泻手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NK、LA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中药组患者服抗癌中药方剂。针药组针刺穴位亦服上述抗癌中药方剂,取穴为足三里,曲池,合谷及内关。进针后以提插捻转补法为主,配合徐疾。迎随补泻手法。针刺得气后施手法,虚证患者(补法组)施补法,实证患者(泻法组)施泻法。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补、泻手法均可使肿瘤患者NK、LAK细胞活性明显增高,使患者OKT3、OKT4细胞数升高,而中药组无此作用。
2 改善患者并发症状
2.1 癌性疼痛 徐氏[18]等运用电针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取穴:合谷、内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接电针仪,高频(30 mw)中度刺激,留针30 min。每日2次,连续14 d。同时根据患者需要给予止痛药物,每日1~2次。结果总有效率为92.86%。王氏等[19]应用针刺并耳穴注射缓解恶性肿瘤疼痛,针刺取穴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阿是穴,足三里、阿是穴接电针仪,以中等强度且患者能耐受为度,合谷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留针40min,每日1次,疗程视病情而定。针刺治疗无效时,可取神门穴,常规消毒,注射0.2mL度冷丁,每日1次,左右交替。结果总有效率为76% 。党氏[20]等运用针刺治疗胃癌性疼痛,分为以下几组:毫针组:取足三里、三阴交、梁丘、内关、曲池、合谷、阿是穴,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穴注组(毫针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在毫针刺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选取穴位注射冻干人转移因子。西药对照组:以阿斯匹林、消炎痛、强痛定、可待因、二氢埃托啡、度砖丁等止痛。治疗后期镇痛效果观察:毫针组显效率为48.8%,穴注组为51.9%,西药组仅为33.8%,前2组镇痛显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均<0.05)。
2.2 失眠 张氏等[21]应用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肿瘤伴失眠患者,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①电针:选取双侧内关、足三里、申脉和照海,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②中药组成:柴胡10g,莲子心6g,当归10g,生地黄10g,茯苓15g,生龙骨、牛牡蛎(先煎)各15g,珍珠母(先煎)30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酸枣仁30g,柏子仁15g,远志15g,每日1剂。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内服治疗,药方及服用法同治疗组。2组近期总体疗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赵氏等[22]运用耳穴贴压法治疗肿瘤患者失眠,治疗方法取穴神门、枕、额、心,配穴取肝、脾、肾。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5 cm×0.5 cm正方形胶布贴于耳穴,使之产生酸、麻、重胀感,5次为1疗程。49例中治愈34例,有效10例,好转5例,无无效病例。
2.3 抑郁 赵氏[23]等运用扶脾抑肝法穴位敷贴干预肿瘤抑郁状态,治疗组中药加穴贴组在口服中药汤剂基础上,采用麝香虎骨膏,贴于双侧肺俞、足三里、阳陵泉。配穴:肝气郁结者,配期门穴;痰气郁结者,配丰隆穴;气郁化火者,配外关穴;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肝肾亏虚者,配三阴交穴。对照组为中药组用中药汤剂治疗。中药加穴贴组在降低抑郁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P<0.05)。中药加穴贴组对肿瘤抑郁状态的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是治疗肿瘤颇具特色的中医疗法之一。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与内治有殊途同归之妙”、“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24]按中医理论,恶性肿瘤患者属于“虚损”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机体多处于正气不足,邪气有余的病理状态,放化疗进一步损伤了机体的正气,致使气血两亏,阴阳失和,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中医外治法调节整个机体的失衡状态使之达到治本之目的[16]。中医外治法在肿瘤放化疗术后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放化疗减毒疗法,缓解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增强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力,保护骨髓,减轻化疗对机体免疫机能的抑制以及减轻胃肠道反应,为提高放、化疗效果创造了条件。可进一步提高治愈率、生存率,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癌性疼痛,缓解化疗所致的胃肠反应等),延长生存时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安全可靠,经济方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作为化疗患者有效的疗法。以其诸多优点已逐渐引起的广泛关注,无疑为治疗肿瘤增添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具有非常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为中医学术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2,25~27]。
目前,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在肿瘤放化疗术后的运用,在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上已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需要解决、有待完善的问题,很多机理尚未阐明,需要今后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目前研究尚存在临床研究多、实验研究少、前瞻研究少;临床研究样本较小,缺乏随机对照,疗效标准不一,机制研究欠深入等不足。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规范化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整体、细胞、基因等水平进一步研究,这些都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28~31]。
[1]李娜,王卫刚.艾灸治疗恶性肿瘤机理研究概况[J].现代中医药,2005,25(4):69~72.
[2]邓宏,龙顺钦,吴万垠.艾灸防治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4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6):90~91.
[3]路玫.穴位敷贴治疗癌症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1998,2:115~116.
[4]史培泉,唐晓勇,肖军,等.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4):340~341.
[5]陈闯,张作军,黎汉忠,等.电针足三里穴对化疗减毒作甩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4,36(3):46~47.
[6]李晓军,李秀华,刘亚书.灸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放化疗所致不良反应32例[J].中国针灸,2001,21(9):523~524.
[7]石跃.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9):4487~4488.
[8]安苏芳.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肿瘤患者顽固性呃逆6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342.
[9]曹翠琴,曹新建.耳贴配合针刺预防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23):29~30.
[10]李东芳,金红.针刺防治化疗药物所致呕吐34例[J].四 川 中医,2001,19(7):76.
[11]阙铁生,吕军影,黄耀全,等.针刺防治顺铂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4):8~9.
[12]唐玲.艾灸治疗化疗胃肠道反应6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10):22.
[13]郭芙蓉,王钵.针罐结合控制化疗所致胃肠反应54例[J].中国针灸,1998,(6):328.
[14]张淑君,冯福海.隔姜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28.
[15]喻志冲,徐兰风,詹 臻.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16.
[16]叶芳,孟宪芬,逯军.电针疗法提高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39(1):95~96.
[17]孙华,于耀才,何维.针刺补泻手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NK、LAK细胞活性及 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2,(2):39~42.
[18]徐进,李创鹏.电针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21~22.
[19]王洪喜,王立华.针刺并耳穴注射缓解恶性肿瘤疼痛80例[J].上海针灸,2007,26(7):30.
[20]党文.针刺治疗胃癌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5,36(5):277~280.
[21]张锋利,林洪生,李平,等.电针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肿瘤伴失眠患者3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59~60.
[22]赵青修.耳穴贴压法治疗肿瘤患者失眠49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46~1146.
[23]赵远红,贾英杰.扶脾抑肝法穴位敷贴干预恶性肿瘤抑郁状态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161~1162.
[24]周春华,鲍晋,殷洁.中医外治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9,24(1):34~35.
[25]裴建,于颖梅,魏海,等.艾灸调节肿瘤免疫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1~4.
[26]曹大明.穴敷治疗白细胞减少证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8,29(9):51.
[27]李秋荐,贾新焕,马玉静.针刺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58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1):53~54.
[28]蒋益兰.中医外治法治疗大肠癌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5):110~122.
[29]何玉梅.肿瘤外治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47~49.
[30]杨小奇.针灸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8,40(3):88~89.
[31]刘兴安,王华伟,王文萍.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进展[J].环球中医药,2009,2(5):3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