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保护地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2012-12-08慕留奇
慕留奇
早春在日光温室或大棚里种植辣椒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深受广大菜农欢迎。但由于苗期处于寒冷冬季,定植后更要实行变温等科学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期稍有不慎,就会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便于菜农获得好的收益,现把早春保护地辣椒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宜选用苗期耐低温弱光、株型紧凑、高产抗病且对高温有相当适应能力的品种,如龙椒2号、寿光羊角黄、中椒13号、洛椒特大301等。
2 培育适龄壮苗
2.1 育苗床准备
育苗要在日光温室或能加温的玻璃温室中进行。苗床要平整,营养土厚10 cm左右。有条件的用营养钵育苗更好。营养土用病原菌较少、肥力中等、连续3年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园土与充分腐熟晒干过筛后的厩肥按3∶1的比例均匀混合。为了预防苗期病虫害,应该对营养土进行消毒处理,可用0.5%福尔马林溶液喷洒,拌匀后用塑料薄膜密封1周,然后把膜撤掉,等药味挥发后填入苗床;也可将1m3营养土与敌克松(敌磺钠)60 g均匀混合。处理过的营养土可以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软腐病等多种病虫害。
2.2 播种
本茬辣椒的适宜播期为10月至11月上旬。播种前要把床土精细整平,一次性浇透水,水渗完后均匀播种,播后上覆1 cm厚的营养土,再用地膜覆盖,并加盖小拱棚。
2.3 苗期灾害性天气的管理
灾害性天气主要指冬季出现较长时期的阴雨雪、低温、寒流等天气,这期间的苗床管理关系到整个育苗的成败。一旦遭遇上述灾害性天气,必须及时进行室内人工加温和补光,夜间实行小拱棚和温室外双层草苫覆盖,白天上午晚揭苫、下午早盖苫。有的菜农怕冻死幼苗,连续几天不揭草苫,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即使是中午前后短时揭开也是必要的,可避免辣椒幼苗因光饥饿而造成的营养不良。当天气稳定放晴后,要及时见光通风,第1天揭草苫不要过早过快,否则幼苗易发生萎蔫,为保险起见可以上午揭,中午前后幼苗发生萎蔫时盖上,下午再揭开,这样重复1~2天后转入正常管理;也可以盖“花苫”,即隔几条苫子揭一条,观察一段时间,若幼苗未出现异常,再把其余的草苫揭开。
3 定植
定植前施足底肥,每667m2施入优质腐熟厩肥5 000 kg,过磷酸钙40 kg,磷酸氢二铵 50 kg,深翻耙平。为了早上市可以适时提早定植。在棚内地温稳定在10~15℃时及时定植。春季定植时应选择寒流刚结束、气温开始回升的“冷尾暖头”的晴朗天气的9:00~14:00进行,栽后立即盖好棚,为了不降低地温,定植时最好采用小水灌溉或点水定植。
4 定植后温湿度管理
辣椒定植后,为了促进缓苗,棚内宜保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通常的做法是定植后5~7天内密闭大棚和日光温室,不通风,使棚内温度保持白天25~30℃,夜间10~15°C。棚外塑料薄膜上提早加盖草帘,避免幼苗受冻。缓苗后,保持棚(室)内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50%~60%,土壤相对湿度80%左右。调节大棚、日光温室内温湿度的有效措施是通风管理,棚内温度达到25℃以上时开始通风,下午气温降至15℃左右时盖膜,夜间棚内温度可回升到15~20℃。通风的方法是由小到大,逐渐通风,并经常调换通风位置,使植株生长一致,严禁高温时突然通大风。遇到刮大风天气,压好薄膜,以防揭膜。进入结果期以后,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50%~60%,此时外界气温逐渐升高,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通风适宜,则植株生长健壮、节间短、坐果多、产量高。因此,一旦青椒开始坐果,就要做到早揭、晚盖、揭起棚边,揭开日光温室南窗塑料薄膜,进行大通风。当外界夜温稳定在15℃左右时,可揭开薄膜底脚昼夜大通风。
5 加强肥水管理
辣椒苗期需肥量不大,门椒坐果前也不需要追肥,追肥主要集中在结果期。在门椒坐果后到采收前,植株生长加快,第二、三层果实也在膨大,植株上部还要形成侧枝,各种养分需要量不断增大,此时是追肥的重要时期。当门椒长3 cm、对椒坐住时,结合浇水追第1次肥,每667m2冲施腐熟粪肥2 000 kg或硫酸钾8~10 kg。此后根据情况每隔2~4水追肥1次。
6 注意防治病虫害
辣椒疫病可667 m2用45%百菌清烟剂300 g烟熏防治,或者喷施25%瑞毒霉7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病毒病可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85%病毒必克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200倍液防治。辣椒白粉病可用15%粉锈宁(三唑酮)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或者667m2用50%百菌清粉剂1 kg进行熏杀,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防治蚜虫可用黄板诱杀,也可用4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50%辟蚜雾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如有白粉虱为害,可用10%扑虱灵(噻嗪酮)1 000倍液、2.5%天王星 (联苯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