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中的贫困问题研究——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案例分析

2012-12-08茶洪旺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民族

茶洪旺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

发展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案例分析

茶洪旺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发展中贫困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能消除贫困,如何消除发展中贫困问题,这是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又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陆路边境线最长的区域,少数民族问题与边境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在全国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我国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战略门户,而且还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地区。“民族问题、边境问题、贫困问题”相互交融,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从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两方面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可为消除发展中贫困问题献计献策。

发展中贫困;生存贫困;发展贫困;差异化扶持政策

一、引言

云南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目前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的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2.2%,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9.5%(2009年末统计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的55.3%(2009年末统计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①本文所论及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云南省辖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民族乡以及散居民族。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本研究所用的数据具体包括8个自治州即: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29个民族自治县。又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陆路边境线最长的区域,与缅甸、越南、老挝3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有5个边境自治州和25个边境自治县,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与境外民族同族同宗、宗教同源,交往密切。少数民族问题与边境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在全国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我国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战略门户,而且还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地区。“民族问题、边境问题、贫困问题”相互交融,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

二、数据与事实:发展中的贫困状况分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稳定的增长。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2008年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9.11亿元,是1987年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的近20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9年的33.4%提高到了2008年的37.5%;财政收入由1999年44.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9.3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2%;人均财政收入从1999年的217元增加到2008年的710元,年均增长14.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至2010年末,圆满完成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任务,创造了具有云南特点的扶贫开发模式。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1022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5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6%下降到14%;7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提高到2880元。然而,由于受自然、地理、历史和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贫困状况还十分突出,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深度贫困人口比重依然很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贫困问题依然凸显,贫富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

本文拟从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两方面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贫困状况。

1.生存贫困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贫困是指贫困人口没有达到维持基本生存水平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据有关统计显示,全省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有56个是扶贫工作重点贫困县,占71.79%,全省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边远山区和边境一线,其中85%以上是少数民族。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304.5万人,贫困发生率1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5个边境县(市)贫困人口100.1万人,贫困发生率2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30%以上的建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17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195元,有160.2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6.01%;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有153.4万人,占全省540万贫困人口的28.4%,占160.2万深度贫困人口的95.8%。尤其是云南特有的景颇族、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四个特困民族,贫困人口均占本民族人口的50%以上。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持续性贫困继续存在的同时,有时还会产生新的不平等。

饮水不安全、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匮乏,是云南少数民族生存贫困的直接表现。

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据典型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11.28万人、迪庆藏族自治州有8.55万人饮水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分别占到两州人口总数的21%和21.6%;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还有3009个村寨不通自来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河口县没有解决人畜安全饮水的自然村分别为270个、132个、132个和31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仍有448个自然村、13.7万人、1.16万头牲畜饮水不安全,40个村的饮水工程需要改造。特别是处在石灰岩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饮水尤其艰难,如丘北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还有211个村寨不通自来水,只能靠天下雨或者到较远地方人背马驮解决饮水。据2010年统计,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辖68490个自然村中,有22123个自然村无安全饮水,占32.3%,2789个自然村基本丧失生存条件需要易地搬迁。越是贫困地区,饮水不安全问题越突出,如师宗县五龙壮族乡曲租村委会老寨村、旧屋基彝族乡法湾村委会等地传染性疾病流行,就与饮水不安全密切相关。

用电困难、信息不畅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2009年占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比例30%以上的6533个建制村中,有75个不通电,417个不通电话;所辖的63808个自然村中,有3073个不通电,8427个不通电话,12783个不能有效接收广播电视。如迪庆藏族自治州有10个行政村未通电,文山州有1686个村寨不通电,昭通市的1780个民族聚居点仍有222个未通电;迪庆州还有1211个自然村未通广播电视,23个行政村未通电话;西双版纳州还有410个自然村未通广播电视,21个村未通电话,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难问题突出。用电难,信息不畅,使那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人群长期生活在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孤岛”上,享受信息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对他们来说仍比较遥远。

“路难行”又是生存贫困的一个重要方面。据2010年统计,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辖8963个自然村仍不通公路,占13.1%。尤其在边境沿线和内地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公路还是四级以下沙石路面,其中等外公路占总里程的60%,高等级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2.74%。乡村道路通达率低,边民出行艰难。据对内地昭通市178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的情况调查显示,有724个未通公路,占总数的40.7%;怒江州55%的农村运输以人背马驮和过江溜索为主,60%的地区运输困难,24个村委会未通公路。即便是已实现通达的地方,由于公路等级低,缺乏改造和维护资金,大多也是晴通雨阻。由此可见,对上述这些地区而言,“若要富,先修路”仍然是他们谋求生存的基本诉求!

2.发展贫困

发展贫困,既是生存贫困的结果,又是生存贫困的原因。发展贫困最突出表现在贫困人群享受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条件低下。

(1)教育发展十分落后

调查资料显示,云南特有15个民族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54年和5.52年,低于全省6.32年的平均水平;文盲率分别为20.78%和23.61%,远远高于全省文盲率11.43%的水平。[1]尤其是云南边境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5年,跨境民族中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独龙族、怒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年左右,涉及全省8个州(市)、25个县(市)125.7万人的民族“直过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95年,文盲率比全省高20.71个百分点。据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8%;劳动力未接受专业培训的高达85.7%,仅有14.3%的劳动力接受过培训。[2]如此低下的教育发展水平,将成为导致贫困代际传承这一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是一个值得警惕和关注的事实。

(2)医疗卫生保障条件严重不足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保障条件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人们健康的一个瓶颈。据2006年统计,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乡镇卫生院814个,卫生技术人员9520人,执业(助理)医师4544人,注册护士2652人;村卫生室4713人,卫生技术人员8751人,执业(助理)医师759人,注册护士25人。按全省民族自治地方7359个村委会每村一个卫生室、一名注册护士计算,差2646个村卫生室、7334名注册护士。由于广大民族地区山高路远,村寨分散,服务难度比一般地区大,医务人员严重不足,且医疗设备、技术不配套,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如楚雄彝族自治州有474个村卫生所无业务用房,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154个自然村无村医,近4万人因居住分散未能及时就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家庭成员患病人口中,有病不能及时就医人口比例达28%。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经费不足,专业技术队伍出现人才断层,医务人员缺口严重的情况比较突出,甚至有些地方每位医务人员服务近千人,服务面积达15平方公里。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按统一标准计算,全县医疗卫生人员编制应达1080人,缺编300人,缺口28.8%。

由于对地方病、传染病、流行病防控的医疗保障条件差,一些少数民族村寨仍未摆脱肺结核等流行性疾病的困扰,大多数贫困山区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普遍存在。疾病成为加深贫困人群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两个层面显现出的统计数据和事实都在有力证明: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能消除贫困,发展中的贫困始终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挑战。如何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贫困,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的享受发展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消除发展中贫困的对策建议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贫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它不仅在于客观方面的自然、地理、历史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主观方面的观念落后、长期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导向,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把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来深入探讨新时期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消除发展中贫困的措施。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从这一意义上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首先在于人们思想观念贫困落后。因此,一定要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作为加快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贫困的第一要务来抓。

1、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穷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勇于创新精神。像云南这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就要敢于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来采取创新举措,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探索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开发模式。唯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消除贫困,在消除贫困中提高发展质量,走共同富裕道路。

2、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中与时俱进创新观念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如何从绵连不断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现代文明观念,这是我们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观念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扬历史上少数民族群众性格豪爽、坚韧不拔、诚实守信等古朴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要彻底清除历史上积淀较深的安土重迁、小富则安、畏惧风险、不敢为人之先、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在继承中扬弃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积极借鉴吸收现代文明的观念意识。只有与时俱进创新观念,才能不断迸发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

贫困的实质是能力贫困,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总结国际扶贫的成功经验,只有那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的国家,才能通过增强贫困者自身能力来消除贫困。因此,率先摒弃GDP增长第一主义的传统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放在优先优越地位,这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优先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把消除贫困建立在提高人力资本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要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强化基础教育,实实在在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积极推广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升学问题。优化资源,集中办学,在民族地区增办一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继续办好省定41所民族中小学校和33所贫困县民族中学,在没有民族中小学的县级中小学开办民族班。对省定41所民族中小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给予增加和提高;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把“双语”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办一批“双语”幼儿园,对“双语”教师,在师资认定、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倾斜。①在这里,本文吸收了2010年8月6日与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座谈交流时的相关材料。

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对在校就读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就读的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以及城市低保户子女实施免费教育并保证给予生活补助,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实用型高水平人才队伍。

积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要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录取比例,省内各高等院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划出一定比例,按特殊录取标准招收云南特有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大学生;加快制定出台特有民族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实行“特招、特补”的培养方案;加快云南民族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增加办学层次,成立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干部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补助,避免出现“求学导致贫困和返贫”现象。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与其人口比例相当。

2.加快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条件

加快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是要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措施,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整体上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途径,加快建立和完善贫困人群医疗救助、边境民族医疗费补助、烈性传染病免费救治、社会医疗救助等为补充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不断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尤其要加强县妇幼保健机构和乡村两级保健网点的建设,推动妇幼保健工作顺利发展。

(三)争取国家特殊政策,加大对特困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困问题,是由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现实种种因素相互交织演进的结果。只有依靠政府主导予以“特殊政策”扶持,才能消除发展中的“特困问题”。如果单纯靠市场配置资源,只会加深发展中贫困程度。

1.实施扶持特困民族发展工程

特困少数民族,不仅在云南,乃至全国也是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我们千万不能用一般扶贫办法来解决云南少数民族的特困问题。务必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特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政府编制不同时期扶持特困少数民族区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制定消除贫困的具体措施和实现脱贫的阶段目标。尤其是对那些事关保障改善特困少数民族民生的重点发展工程,要列入专项资金规划,一定要采取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为辅的特殊政策扶持方式。对实施的项目要纳入行政问责制度,由纪委与审计部门协同监督落实效果,在制度上健全特殊政策扶持特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机制。只要不折腾、不懈怠,持之以恒持续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特困少数民族一定能与其他民族一道走上共同繁荣的道路。

2.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程

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编制好扶持8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着力于发展民生工程。继续加大中央和省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将通水、通电、通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村新能源、通讯等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重点工程;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着力提高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面向市场的原则,巩固提升传统种养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①参见:《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着力抓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四)加大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要在“特色”资源上大做文章。根据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沿边区位资源,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其成为支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群。

1.生物资源开发和矿产业

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红河州是云南经济作物的最适宜种植区和主产区之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应着力于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矿业和特色旅游业四大产业建设;文山州是名贵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和国内唯一的主产地,要以三七产业的发展带动生物资源产业;怒江州以峡谷和矿产著名,应大力发展以峡谷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和以铅锌为主的矿产业。[3]

2.特色旅游业

“世界之最”的许多旅游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都分布在楚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自治州。诸如: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文化遗产、热带雨林等,人文与自然资源有机和谐统一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一大突出比较优势。我们一定要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精心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产业,扎扎实实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产业。

3.民族文化产业

楚雄的“恐龙文化”、“元谋人遗址”、“彝族十月太阳历”,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都是世界文化之最,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又是“中国之最”,少数民族地区一定要充分挖掘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五)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尤其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幅一定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应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建设项目,免除县及县以下和财力不能自给的民族自治州配套资金。[4]重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项目,尤其要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

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首先,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体系建设。抓好主要公路干线的改造升级,尤其是省际、国际公路通道,修好通村公路。其次,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把水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畜饮水和基本口粮田旱涝保收问题。第三,要继续加强能源特别是电力建设,搞好乡村电网建设和改造。[5]第四,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用信息化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变革。第五,要编制科学的村庄规划,凸显民俗风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水、电、路项目,还是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项目,都要注意配套性、可行性、可持续发展性,切忌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六)建立和完善政绩考评体系,创新扶贫机制

1.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

消除发展中贫困,首当应破除GDP崇拜,摒弃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评标准,代之以民生标准、科学发展标准。一定要把消除贫困列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消除贫困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从制度安排上让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干部切身体会到,作为地方一级政府,消除经济发展中的贫困,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的享受发展成果,这是最大责任、最好的政绩。

2.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继续推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滇定点挂靠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扩大扶贫开发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扶贫项目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流动,要勇于和善于利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尤其对扶贫项目的实施、财务管理、项目执行和项目评估方面可采用和借鉴非政府组织的成功经验。

其次,要建立健全贫困监测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对贫困现状的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把握深度贫困群体贫困状况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做到明确对象、明确责任、明确成效,以利于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七)实施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实践证明,大一统、“一刀切”的宏观政策,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有限,新时期要加快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政策。

1.进一步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除享受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外,还享受专门针对民族省区和非民族省区的民族自治州的“政策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是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的重要条件,是扶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开发和财源建设的重要投入来源,能有效地缓解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运转的困难。

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来说,建议中央财政继续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少数民族发展教育补助费”等等。当前要着力于加大对特困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进程,建立有效透明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符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和要求。

2.要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强化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优惠政策支持。

——调整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成比例

建议中央对西部县域内所有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分成比例作适当调整,减少中央和省级分成的比例,县级财政由此增加的收入专项用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事项上。即:调整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税收政策,免征国税以减轻税务负担;省里不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增值税、一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分享,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农牧业及其附加免征后造成的财政减收部分,由省财政全额转移支付补助;对符合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一定要认真落实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逐步增加对农业、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和科技事业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主要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

(八)积极构建新型开放格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做出的“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乘势而谋,加快提升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1.创新开放思维,进一步提升与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合作水平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新型开放格局,首先要高度重视优先开放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进一步提高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水平,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水平。当前要着力于依托资源优势、特色优势产业、边境开放前沿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发达地区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引领少数民族地区企业“走出去”。

2.利用“桥头堡”建设的新机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东盟贸易区和“桥头堡”建设契机,实现与周边国家互惠互利发展。利用沿边地缘优势,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于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型开放格局。根据有关法规,勇于先行先试,在具备条件的民族地区边境口岸,推动建设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边境贸易区,促进边境地区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快跨境旅游合作和拓展农业领域新的合作。可考虑选择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借鉴国际上设立内陆开放区域或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做法,探索合作发展的经验,促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和经济走廊建设。重视在经济合作区内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参与建设贸易加工出口基地和边境国际商城;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跨国经济合作和发展边境贸易。

[1]光辉历程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纪实[J].今日民族增刊,2009,(9).

[2]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R].2009.

[3]茶洪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新思路[J].开发研究,2005,(2).

[4]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工作调研报告集[Z].打印稿,2010.

[5]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调研组.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报告[R].2009.

(责任编辑 王东昕)

Poverty i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M inority Areas in Yunnan

CHA Hong-w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100876,China)

Although the economy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west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west China,the poverty in development is still conspicuous,with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west China and eat China.Development can not guarantee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which i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west China.Yunnan ranks first in China in terms of minority groups and has the longest land boundary among the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s.The intertwinement of minority problems and international borderland problems is quite typical in China.Due to various factors,the minority areas in Yunnan are not only the poorest area in China but also important strategic gateways in the borderland of China.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minority areas in Yunnan include ethnic problems,borderland problems and poverty problems.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the poverty in survival and the poverty in development and offers some possible solutions.

poverty in development;poverty in survival;different support policies

F061.3

A

1672-867X(2012)01-0104-07

2011-08-18

茶洪旺(1956-),男(彝族),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项目编号:06BMZ013)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