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
2012-12-08丁娟
丁娟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10008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
丁娟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含性别文化在内的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离开了性别文化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将无从谈起。因此,将性别文化纳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进程,不仅是创新发展性别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性别文化是历史上最先进最进步的文化,其基本内核是性别平等,先进性则是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本质属性。应在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性别平等的基本原则全方位纳入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在发展繁荣文化的同时,为现实中国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建构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我国形势与任务,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状况,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为我国文化事业及其体制创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为我国性别文化的研究与繁荣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性别文化历来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性别文化的探索,经历了由原始社会自在性别文化向文明社会性别冲突文化态势的转化,并在工业化社会提出并开始了逆转冲突、实现男女平等的探索。建立在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社会则在确立男女平等制度的同时,为全面解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没落文化开辟了崭新天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契机下,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大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力度,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性别平等的进程。
一、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产生及其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性别文化是在批判封建主义等级制和男性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进步文化,具有先进性的基本属性,其先进性的本质是这一文化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内核,并且面向人民大众,提出了劳动妇女优先解放的文化战略,这也是社会主义性别文化阶级属性与实践品格的集中表现。
(一)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奠基
审视历史可以发现,人类关于性别文化的认识源远流长。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崇高相对应,性别文化也以尊重妇女为基本特征。但是人类由缺文少字的野蛮社会步入文明社会后,伴随私有制和等级制对原始共产制度的颠覆,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偏离了原始文化的自然状态,裂变出了以等级制、男权制为基础的新型文化,阶级对立、脑体对立、男女对立、男尊女卑成为建立在财产私有和男性所有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和性别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样,在社会文化的评价系统中,判别标准也严重偏离自然编码的价值中立原则,男性成为生物链条上的优势性别,女性则被人为贬低,由原始社会自在状态的倍受尊重的家长和“女王”,沦落为社会的和家庭的双重奴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提出“妇女在数量上超过男人的程度相当于他们的本质按长处说不如我们男子的程度”。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丈夫像一个国君一样统治着妻子,像一个皇帝一样统治着孩子。”尼采更是公然提出:“去找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1]中国也一样,著名思想家孔子就有一个关于性别优劣与等级高低的评价尺度,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2]这些男优女劣、歧视妇女的观点,在传统农业社会,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性别文化、性别不公正充其量是一个家庭问题。直到工业化来临,妇女被严酷的剥削裹挟到社会生产之中,关于性别文化的认识,才开始冲破家庭的藩篱,向社会文化回归。在卢梭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起源的思想启蒙下[3],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终于开始被纳入人类文化研究的视野。
1791年,法国妇女奥普兰·古日在人权宣言的基础上推演出了著名的《妇女权利宣言》,[4]之后,以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先进性别文化便伴随世界妇女运动的风起云涌而步入了广泛的求索历程。正是在妇女普遍就业和各种流派的女权思想不断交锋以及妇女运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关注到了资本统治下的妇女倍受剥削与压迫的状况,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屈辱地位、低廉工资以及工作环境的恶劣、家务劳动负担的繁重等,都成为空想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人权虚伪性的重要论据。空想社会主义者还破立结合,提出了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的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在自己的工场中进行了开办食堂和托幼园所的实践,企图通过改良实验,向社会倡导男女平等新文化,实现妇女的解放。[5]尽管实践证明空想社会主义通过改良革除资本主义痼疾的探索不能成功,但这些探索,却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妇女求解放的学说和实践提供了思想和实践的基础。其中,傅立叶关于历史发展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思想,曾经被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理论经典反复引用。[6]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男女平等的基本思想,而且还科学的指明了妇女解放必须走与阶级解放相结合的光辉道路。但马克思对男女平等运动的更重要贡献是马克思科学地指明了性别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进而为先进性别文化的求索,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告诉我们分析和建构平等的性别关系首先应从人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关系入手。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的生命力,并不仅仅在于其思维的创新和学术贡献,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一旦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社会革命与变革的动力。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包括男女平等为内核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及其性别理论,是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妇女运动健康发展的思想指南。这一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有效载体。新文化运动还集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与妇女解放的新经验。一批进步学者纷纷著文谈论妇女解放和妇女新文化。[8]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驱将妇女解放和先进性别文化与阶级、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学说同建构的观点。李大钊曾指出:“只有实现妇女解放,真正的民主才能实现,没有妇女解放的民主,绝不是真正的民主。”陈独秀则在《新青年》杂志撰文,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认为妇女解放与政治、经济、宗教的解放同等重要[9]。毛泽东也曾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提出:“要进行革命的活动,改造社会,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到的,非有多数人的联合不可……妇女也要联合起来,共同向封建思想做斗争”。这些早期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凝结为党的纲领和政策,成为批判与解构中国封建纲常和性别文化的锐利武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妇女思想的凝聚下,广大妇女群众积极投身到民族与阶级解放的洪流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其父兄一起,并肩奋斗,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男女平等制度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在新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性别文化被以宪法原则的形式确立下来,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的新文化原则[10]不仅被写入宪法和法律,也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毛泽东曾满怀豪情地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11]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在开天辟地,在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创造出男女平等与妇女进步的崭新经验,使中国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速发展,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妇女运动几百年的历程,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性别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宣传倡导与普及,以及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接纳和选择。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转轨,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和妇女运动一度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在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和性别文化,也开始了更高基础上的新裂变。人们在不断的思考社会主义还能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还有无生命力,能否继续用来分析和解决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妇女运动领域困惑也同样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基于妇女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曾一度错误地认为革命建设包括妇女解放都将一蹴而就、道路平坦地走向彻底胜利、彻底解放。但事实并不尽然。改革开放后,妇女首当其冲成为就业市场上的被调整对象,资本主义特有的妇女就业“蓄水池”现象也开始影响中国,就业难、妇女就业更难以及妇女参政滑坡、民主参与受挑战、特别是封建性别文化死灰复燃等问题瞬间冲破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壁垒的隔离,也跃出文化地表。于是,社会主义发展以及妇女解放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就客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在理论和文化上破解这道历史新方程?中国在思考,世界齐瞩目。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交出了新的答卷,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发展把脉,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中国发展“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成功走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的光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命题的提出及性别文化的现实结构
如果说,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曾经为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剪彩和奠基,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则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命题。研究这个命题需要特别的关注,目前中国的性别文化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性别文化,同样,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也不应该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一)关于妇女/女性文化的讨论和争鸣
关于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新的突破。研究从两个角度同时展开。一个是伴随西方妇女研究与妇女学新西风东进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妇女学学科化的建设;一个是伴随电视等新传播媒介发展起来的大众性别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基于研究的需要,性别文化首先以妇女文化与女性文化的面貌被从社会文化中抽样出来。1989年,《中国妇女报》曾经与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中国文化研究所合作,联合召开了改革开放后也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首届女性文化研讨会”。[12]与会者对什么是女性文化、女性文化与妇女文化的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妇女文化、社会主义妇女文化与中国现实文化的异同以及妇女/性别文化的建构,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是否以女性、女性文化的概念替代妇女、妇女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辨析。有学者提出,以女性替代妇女、女性文化替代妇女文化并不是创新,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或者是对妇女研究的扭曲,理由是女性这个词,主语是性,而女字是对性的差异性的界定,还有学者担忧,女性文化必然导致女人的性觉醒、性解放,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性关系混乱局面,使男人无法招架。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担忧,在中国关于妇女学的建构乃至公民社会关于性别文化的认知依然沿袭着妇女与女性、女性学与妇女学并存或通行的传统。另外,这种争论还与女性/妇女文化的界定相关。在当时的讨论中,学者以及大众对文化的多元性趋势依然存芥蒂心理。多数学者认为,不是既存的与妇女/性别相关的文化都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妇女/女性文化,妇女/女性文化应特指以妇女为主体的文化。而对于妇女主体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妇女文化是妇女研究妇女的文化,强调研究主体是妇女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女性的研究就是女性文化,只有符合女性主体文化地位的观点才构成女性文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女性文化研究上不能漠视男性的参与,强调妇女文化也应包括男性在认同女性主体性基础上的研究。在研究中,大家还就中国妇女文化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批判中国文化的传统等展开了激烈的论争。透过当时性别研究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捕捉到当时文化领域对封建文化回潮并蚕食改革开放肌体行为的焦虑。研究者试图用对非主体性妇女文化的排挤和沉默来抵抗旧文化的沉碴泛起;用对主体性文化的呼唤来强调性别研究的社会主义进步原则。遗憾地是,在随之而起的文化多样性浪潮冲击下,形形色色的性别文化还是冲破思想的禁锢,粉墨登场,挑战原有的单一化的社会主义性别文化传统。这也正是我们深化研究、加大文化体制创新的必要性之所在。
与此同期,在妇女/女性文化的研究中,大家还是用了社会主义妇女文化、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妇女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性别研究的新概念。1990年3月7日,江泽民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之际,发表了《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重要讲话,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提法得到了广泛传播。[13]
(二)性别及其先进性别文化命题的提出与应用
与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研究热潮所不同,性别研究、性别学,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强调性别平等主流化的进程中确立起来的一个时代性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三个重大意义:一个是它将马克思主义确立的性别研究当从性别社会属性入手的方法普及化,提出了社会性别(GENDER)的新概念,用以替代自然性别(SEX)的传统概念,从而进一步完成了语言学与方法论上的革命;另一个意义是,关于男女的分类与集合,超越了男人、女人的局限,将具体化的男和女抽象为性别族群,同民族、收入等概念同类,进而完成了关于性别认识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完成这个飞跃,人类则经历了由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的多属性的社会更迭;第三个意义是,性别概念深化了性别的内涵,拓展了性别的外延,即男女是性别的个体,但性别不仅是男女,在性别种类下,有男女之外的更多的性别分属,如中性、双性男女、变性男女、同性恋男女等。[14]这种认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与法律的包容、人权的普及具有密切的因果联系。所以,以性别代替妇女抑或男性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游戏,而是社会包括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对偏离自然编码的社会文化的更高层次的矫正。
早在本世纪初期,在全党全社会努力学习和践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性别研究领域就提出过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新命题。200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探析课题组,就提出了先进性别文化的概念,并在子课题名录中,招标对先进性别文化进行专题研究。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探析”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01@ZH002。2002年曾设立了包括先进性别文化在内的22个子课题,通过招标的方式,开展研究。2003年,一些专家学者就先进性别文化构建发表了若干论文。2003年,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珮云曾强调,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一定要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先进的性别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思想领域一场除旧布新的斗争,关系到每一个男性和女性。2011年,《中国性别文化概论》[15]一书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遗憾的是,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尚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更没有做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境界来看待这个问题,致使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理论上的滞后性与实践上的忽略性。
(三)中国现阶段性别文化的基本结构
谈到中国特色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听到一种调侃的说法,就是中国特色是个筐,什么论调都可以往里装。姑且不论这种表述背后的复杂含义。简单地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中,非社会主义的文化,包括封建的或资本主义的没落腐朽文化是不能往里装的。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疆界不容跨越。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现实的中国文化母体中,起作用的文化并非社会主义独此一家,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在我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领域,都依然普遍存在着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性别文化交织与较量的态势。既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当代西方各流派性别平等的学说,也有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思想的影响;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也有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残余。这些不同性质、不同渊源的思想文化和性别观念鱼龙混杂,犬牙交错,既互相斗争又相互联系,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在社会文化缝隙伸展出来的裹着所谓先进外衣的陈旧文化元素。
在谈及共产主义文化建设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6]列宁也曾指出:我们从来不是空想家,我们从来没有想用纯洁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培养出来的纯洁的共产主义者纯洁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上建设的,我们要同劳动者身上也有的、经常拖无产阶级后腿的弱点和缺陷进行斗争。[17]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先进性别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性别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前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的构建意义与构建原则
为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背景下,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抓住这一伟大的历史契机,全面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妇女运动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包括妇女在内的中国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和有尊严。构建包括先进性别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体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研究与倡导并重以及建立健全文化监督机制的原则,需要坚定不移的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建共创的道路。
(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构建中国特色先进性别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确立马克思主义暨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今天,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历史吸收、外来借鉴与现实打造的关系。
(二)要加强性别研究的学科建设
性别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妇女研究就风起云涌,开始了艰难的学科化进程。但是,妇女研究学科化在我国依然存在步履维艰的现状,在实际上存在排斥性别研究、不承认性别研究成果或者认为性别研究难登大雅之堂、充其量是妇联部门工作等不恰当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在实际上阻碍科研领域性别研究的自觉性,同时也影响着文化研究的繁荣。为此,党和政府应加强对性别文化研究的领导和支持,文化、宣传、教育等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也应适当地鼓励性别研究并在资源上给予倾斜和保障,切实推动性别研究纳入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主流。
(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要坚持研究与宣传倡导并重的原则
重视先进文化的宣传倡导,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文化相对于现实的社会存在,具有特定的制约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引领社会公正、和谐,能推进性别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进程;而落后的文化,则会掣肘社会文明的进程,破坏社会的公正、和谐,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可以说,先进的文化是增进社会福祉和人类健康的动力。为了营造催人者进、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文化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先进性别文化宣传倡导的过程中,大众的传播媒介责无旁贷,应带头用先进的性别文化指导与规范自己的工作,优先宣传有利于推动社会公正和性别平等的作品,杜绝传播腐朽和歧视妇女的作品,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媒体的作用。
(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还要建立相应的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
对在媒体上传播违反宪法原则、歧视妇女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制度性规范,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现在一些媒体中存在的对先进文化屏避、对落后文化炒作的现象,要研究相应的抵制制度,要严肃处理。要对制媒者进行先进性别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增进性别敏感性,提高媒体识别香花毒草的水平。
同时,还要引导人民大众不断提高性别平等的觉悟,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性别文化的影响。对传播妨害社会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旧文化勇于斗争,并发挥好公民对媒体的监督作用,共同营造平等、健康、公正、和谐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推动性别文化的建构,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动员和汇集人民智慧、妇女智慧,积极投身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充分认识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性,推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男女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要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创共建的道路,要将先进性别文化融入社会文化构建的方方面面,凝结到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载体之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我国形势与任务、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预测,这个决定不仅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建设也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可以说,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将为妇女文化、性别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进而为推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事业、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我们在建构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应自觉地将性别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之中,坚持同构共建的原则,实现性别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同发展共繁荣。
[1][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卢梭.关于不平等的起源[A].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郭华榕.法国《妇女权利宣言》的重要历史价值[J].史学月刊,1993,(4).
[5]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6]傅立叶全集(第1卷)[M].巴黎,1841:195-19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余春荣.试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妇女观 [EB/OL].2010年7月16日光明网,光明日报社.
[9]林茂生,杨淑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三联书店,1984:106.
[10]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妇女和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全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
[1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基地.毛泽东妇女思想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12]刘宁.中国首届女性文化研讨会部分观点综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9,(2).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丁娟,黄桂霞.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构[M].思想战线,2003,(5).
[15]吕红平,丁娟,包芳.中国性别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7]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本书编写组.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杨国才)
Construction of the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NG Juan
(Women’s Studies Institute,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Beijing100081,China)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system that includes gender culture with its advanced traits.Thus,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 should take gender culture into consideration because it is a must in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is culture.Socialist gender culture has gender equality and its advanced elements as its core.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culturally strong China,we should adhere to the related theory of Marxism lik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ender equality an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gender equalit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gender culture;construction
C913-68
A
1672-867X(2012)01-0073-06
2011-11-02
丁娟(1957-),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