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生平史事辨析
2012-12-08董林亭
董林亭
(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赵奢生平史事辨析
董林亭
(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赵奢是赵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先秦典籍对之生平主要活动虽有记述,但由于具体年份的失载,故在其身后留下许多历史谜团。文章拟就赵奢的生卒年份、任赵田部吏的时间以及为燕国上谷守等相关史事略作辨析。
赵奢;生平;史事;辨析
赵奢是赵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司马迁著《史记》虽然没有单独为之列传,然其生平主要活动皆附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赵世家》之中。如赵奢初任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官吏),后经平原君的荐擢,掌管赵国赋税的征收,取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的不俗政绩;在赵惠文王执政时期,赵奢曾将兵伐齐、却秦,大败秦军阏与下,并因之获封“马服君”。《战国策》也记载赵奢曾任燕国上谷守并与齐将田单论兵的史事。但上述史籍所载赵奢的史事,大多缺乏具体的年份,以致为后人留下许多难以破解的历史谜团。本文拟就赵奢的生卒年份、任赵田部吏的时间以及为燕国上谷守等相关史事略作辨析。
一、赵奢生卒年份蠡测
学界一般认为,赵奢约生活在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前295年)至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60多岁。由于史载阙如,赵奢生卒具体之年份,已难以确考。本文拟采取逆推法:即先考订赵奢的卒年,然后根据史籍有关赵奢生平主要活动的确切系年,并结合同时代、与之交往的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记载,最后对赵奢的生年作出蠡测。
关于赵奢的卒年。据《战国策赵策三》载:赵奢曾与齐田单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见《赵惠成王三十三年章》)[1]677,研究者多认为此章应系年于赵孝成王二年,即公元前264年。这是先秦史籍中关于赵奢生平活动的最后记载。《史记六国表》载:赵孝成王五年(公元前261年)“使廉颇拒秦于长平”[2]747。《廉颇蔺相如列传》更明载“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2]2447。故本文认为: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守冯亭以上党诈降赵国时,赵奢或已经离世。赵奢出道虽晚,名气也不及廉颇大,但就拒秦而言,赵奢曾在阏与大败秦军,声威犹在。若赵奢尚健在的话,一定是将兵拒秦的不二人选。因此,赵奢的卒年应在公元前262年左右。
关于赵奢的生年。按照学界的一般说法,赵奢享年约六十多岁。从先秦史籍相关赵奢生平主要活动且有确切年份的记载推论: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2]1821。这是现有文献中关于赵奢从军将兵的最早记录。其时年约四十出头。但从蔺相如称赵奢之子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以及田单在与赵奢论兵时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1]677等情况分析,赵奢的军事生涯似乎开始得要更早,如《战国策》载其曾出任燕国上谷守(详见下文),且著有兵书传世(参见于鬯《战国策注》)。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将兵大败秦军于阏与下,“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2]2447赵奢年当五十有余。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奢反对赵国割地以求齐安平君田单将兵伐燕;公元前264年,赵奢与田单论兵;秦、赵长平之战前,赵奢去世。这大致与赵奢的生命轨迹相吻合。
再看与赵奢同时期的人物廉颇。从史籍记载看,廉颇在赵国将兵要早于赵奢,史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打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2]2440长平之战时,廉颇年约六十余岁。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因受排挤出走魏国。公元前241年,廉颇客死于楚国寿春,享年约八十多岁。廉颇后赵奢死约二十年,如此,则赵奢的年龄应与廉颇相仿。
另外,赵奢之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为善”[2]2448。长平之战后期,赵孝成王不顾赵括母亲的激烈反对,坚持以括代廉颇为将。蔺相如曾劝谏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2]2447《韩非子显学》亦云:“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3]460这说明赵括在兵法理论方面的造诣的确很高,且以能言善辩而声名卓著。否则,秦国也不会在长平之战处于相持状态之时,煞费苦心地施放“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的间言,目的就是促成赵国用赵括代廉颇为赵军将。与其父辈廉颇、乐毅等身经百战的赵国良将相比,赵括不仅缺乏实战经验,而且年轻好勇。如他初临战地即“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主动放弃廉颇的坚壁固守之策,轻举妄动,冒险出击。结果被秦军分割包围。在坚守四十余日,粮尽援绝、几度突围无果的情况下,“赵括出锐卒自搏战”,被秦军射杀。时年当在四十左右,即与其父赵奢相差二十多岁。
如果上述推论不至大谬的话,赵奢的生年当在公元前323年左右。那么,赵奢的生卒年份就大约在公元前323年—前261年之间。
二、赵奢任田部吏之时间辨析
关于赵奢任田部吏的问题。《史记》载曰:“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彊,国彊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2]2445-2446
上引史料告诉我们三点:其一,田部吏是赵奢在赵国担任的第一个公职。后因平原君的举荐,赵奢曾一度掌管赵国国赋的征收。其二,赵奢称平原君赵胜为“贵公子”,表明赵胜已被封为平原君,但尚未相赵。其三,上述史事应发生在赵奢在赵国将兵之前。
首先,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战国策赵策》载:“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1]762《史记魏公子传》和《范雎列传》亦称:“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其生年大致是可以推算出的。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09年),纳惠后,生子何(即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传国王子何。此时赵何年方十岁。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赵何十一岁,赵胜的年纪充其量也就是十岁。故平原君赵胜应生于公元前308年。
其次,关于平原君为赵相的时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东武城。”[2]2366《史记六国表》亦云:“赵惠文王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2]737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平原君赵胜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曾“三去相,三复位”。那么,在赵惠文王执政时期,赵胜究竟何时为相呢?如上所述,赵惠文王元年,赵胜年仅十岁,其时赵国国政主于肥义。诚如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平原君为相考》所称:“惠文元年,或主父宠而封之,固非为相。”[4]373这就是说,赵胜因主父的宠爱,仅受封为平原君,而未出任赵相。故史称赵惠文王元年平原君被拜相,是不足信的。
为了进一步搞清平原君为赵相的确切时间,我们有必要将赵国从赵武灵王元年到赵孝成王二年(公元前325—公元前264年)六十年间出任的赵相梳理如下:
1.赵豹。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武灵王少,未能听政,阳文君赵豹相。”[2]1804
2.肥义,为赵肃侯时的老臣。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时肥义为赵相。
3.公子成。肥义在“沙丘之变”中死难,后公子成继为相,号安平君。
4.李兑。公子成之后,司寇李兑继为赵国相,封奉阳君。“专权控势”,“独制宫事”。李兑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执政的前半期。史载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在苏秦的游说之下,李兑曾出面联合齐、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后因五国各为自己打算,联军停留在荥阳、成皋(今荥阳西北)一带,止步不前。五国合纵攻秦,无功而散。李兑亦随之失势。
5.乐毅。《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2]1817《乐毅列传》称:“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2]2449按年表及韩、魏等世家记载,五国伐齐在公元前284年,即赵惠文王十五年,故赵“以相国印授乐毅”也应系于是年。
6.魏冉。《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魏冉来相赵”[2]1821。
7.田单。赵孝成王二年(前264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2]1825需要略加说明的是,乐毅、魏冉和田单均非赵人,他们相赵的原因,或出于军事的考虑,或基于政治的谋略,且时间短暂,带有临时性质。即如乐毅既接受赵国的相印,同时还任燕国上将军。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且“留居齐地五年”。这期间赵国不可能不设相国。再说魏冉本为秦相,位尊权重。《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魏冉免相。”[2]213-214其因何被免又转而相赵?《史记穰侯列传》也未载,只是说“免两岁,复相秦”[2]2326。与《秦本纪》记载的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穰侯冉复相”[2]214的时间正相吻合。表明魏冉为赵相的时间尚不足一年。至于田单相赵,《田单列传》失载,仅见于《赵世家》。但公元前262年韩上党守冯亭献十七邑与赵时,赵孝成王所召会商的要人有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等,并未见田单的身影。若此时田单担任赵相的话,如此大事,不与之为谋是不合情理的。故田单相赵的时间最长不过两年。
综合以上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平原君任赵相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赵惠文王十三年或十四年(前286年—前285年)。同时,对所谓的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问题,也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即平原君赵胜在李兑失势之后,首次出任赵相。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平原君赵胜第一次被免相。但随着伐齐战事的进展,在联军大败齐军于济西,“诸侯兵罢归”,赵得河北地之后,第一阶段战事结束,赵胜即复任赵相。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魏冉由秦至赵,被赵惠文王任为相国。平原君赵胜再次被免相。不久,魏冉离赵返秦,赵胜复任赵相直至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第二年,赵以田单为相。赵胜第三次被免相。约两年后,赵胜第三次复相位。
第三,从司马迁叙述赵奢事迹的顺序来看,赵奢初任赵田部吏,继而掌管赵国国赋征收,最后从军将兵伐齐却秦,直至长平大战前离世。说明赵奢从政在先,将兵在后。也就是说,赵奢在其生前近二十年间,始终是与戎马为伍的。同时,根据“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的情况分析,其时平原君赵胜已成家。按古代男子二十成婚计,赵胜的年龄应为二十出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性“喜宾客”,曾不惜杀妾以笼络宾客。加之“贵戚”的身份,故在赵奢杀其“用事者九人”后,顿起“杀奢”之念。赖赵奢晓之以国家大义的一番辩白,才使赵胜由怒转喜,并以赵奢贤荐擢于赵惠文王。赵惠文王遂命奢掌管国赋征收,取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的不俗政绩。
另外,《资治通鉴》将赵奢初任赵国田部吏的时间系之于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显然有误。因为,公元前271年,平原君赵胜已居相位。赵奢不可能再称其为“贵公子”。故我们认为,赵奢出任赵田部吏的时间,只能是在公元前286年平原君赵胜相赵之前,即公元前287年左右。其时赵奢年约三十多岁,赵胜二十出头。
三、赵奢为燕国上谷守考论
赵奢为燕国上谷守,事见《战国策赵策四燕封宋人荣蚠章》。据《战国策》研究诸专家考订,此章并非拟托之文,且系年于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兹将此章摘录于下: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赵王因割济东三城令庐、高唐、平原陵地城邑市五十七,命以与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马服君谓平原君曰:“国奚无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将之,乃割济东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与齐,此夫子与敌国战,覆军杀将之所取、割地于敌国者也。今君以此欲齐,而求安平君而将之,国奚无人甚也!且君奚不将奢也?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举燕矣。然则君奚求安平君而为将乎?”[1]214
“燕以奢为上谷守”,出自赵奢之口,当为可信。但令人不解的是,记述战国史事多采自《战国策》原始史料的司马迁,对这条记载,却未予择取。以至于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我们认为:赵奢是否出任过燕国上谷守,需要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赵奢称当年他是“抵罪居燕”,那么,“抵罪”当作何解?(2)赵奢何时赴燕国并任上谷守?又在何时返归赵国?
首先,“抵罪”一词,常见诸于先秦史籍,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阳虎去齐走赵,简主问曰:‘吾闻子善树人?’虎曰:‘臣居鲁,树三人,皆为令尹;及虎抵罪于鲁,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齐你,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树人。”[3]305又如《吕氏春秋必己》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7]157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多次使用“抵罪”一词。如《史记赵世家》载曰:“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2]1820《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2]2200等等。国内《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皆释“抵罪”为“因犯罪而受到相应处罚。”即将“抵”字释为“当”,谓“使各当其罪。”从上引例句中的句法、语义的角度分析,“抵罪于鲁”与“抵罪于吴”句法相同;“抵罪居燕”与“抵罪出亡”语义相似,则“抵罪”不宜释为“因犯罪而受到相应处罚”。尤其是上引《史记赵世家》例句中的“抵罪”,似更与“犯罪”无涉。查《康熙字典》“抵”有“顶撞”、“触犯”义,曰:抵,“触也。《前汉礼乐志》习俗薄恶,民人抵冒。《注》抵,忤也,冒犯也。”故上引例句中的“抵罪”,也可释为“触罪”或“获罪”。那么,赵奢说的“抵罪”究竟作何解呢?
有人揣测认为,赵国“沙丘之变”后,公子成与李兑执掌国政,迫害打击赵武灵近臣,时值燕昭王招贤,赵奢遂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沙丘之变”发生在公元前295年,作为武灵王近臣的赵奢,为免遭迫害而去赵适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在于:赵奢如果是因触犯赵国权贵(赵相公子成和司寇李兑)或损害国家利益而获罪出亡的话,其亡命的目标,决不会选择燕国。因为,当政的燕昭王姬职是在赵武灵王的鼎力相助下登上王位的。《史记赵世家》称:“(赵武灵王)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2]1805从当时赵、燕两国的关系看,可谓正处在蜜月期。如果赵奢真的获罪,也只能是因私而致,且于国家利益无关。但作为赵氏宗族的赵奢,究竟因何获罪?所获何罪?以至于背井离乡亡走他国避难?这仍然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
为此,我们不妨转换个角度,即还原赵奢称自己“抵罪居燕”时的语境。“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赵相平原君决定割地与齐以求田单为将。赵奢不满这一决策,于是,找平原君理论。作为一个战功卓著的军事将领,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自当效命于疆场,但却被弃置不用,此时赵奢内心的痛苦与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国奚无人甚哉”、“国奚无人甚也”的连续追问,可谓其极端愤懑之情的宣泄。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而今的敌国,正是他当年为之效力的友邦燕国。这在赵奢看来,或许就是平原君对之误解或不信任的根由所在。“且君奚不将奢也?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举燕矣。”这番慷慨陈词,既隐含着赵奢不为平原君所倚重的怨气,又表达他具有将兵拒燕的独特优势。对赵奢曾出任燕国上谷守一事,平原君此前未必不清楚。但赵奢之所以在此时主动提及往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撇清他与燕国的情感纠葛,表明自己虽曾效力于燕国,但在祖国遭受侵伐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是忠诚于祖国的。那么,在这种特殊语境下,赵奢所称的“抵罪”,就另当别解。我们认为,赵奢说的“抵罪”,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犯罪”、“触罪”或“获罪”,而是他在抚今追昔之后,对当年的行为深感懊悔的自责之词。尽管“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早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常态,但在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赵奢眼里,自己当年为燕国效力的行为,就是对祖国的一种罪过。如此解读,则排除了赵奢因公或私而获罪后亡走燕国避难的可能性。
其次,既然赵奢不是因犯罪而亡走燕国,那么,赵奢是因何、又在何时前往燕国的呢?我们认为,赵奢的赴燕,应与燕昭王招贤纳士相关。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为兴复燕国,报仇雪耻。他接受老臣郭隗招贤纳士的建议,并筑宫而敬郭隗为师,“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诸天下之士欲破齐者”、“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善用兵者”,他“皆尽养之”[5]231。一时间,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1]157虽然史书中并未言及赵奢的名字,但只能说他当年声名不著,远不能与乐毅、邹衍、剧辛以及苏秦等人相提并论。考虑到姬职之所以能被立为燕王,得益于赵武灵王的鼎力相助。故我们推测赵奢的赴燕,极有可能是奉了赵武灵王之命。史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2]1812。在“胡服骑射”(开始于公元前307年)的军事改革已初见成效的情况下,选派“善用兵”的赵奢赴燕以帮助燕国抵御东胡游牧部族的侵扰,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赵奢一生的主要经历分析,赵奢应该是“胡服骑射”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其赴燕之前的身份,应属赵国军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且深得赵武灵王的信任和器重。否则,燕昭王即使报仇雪耻心切,求贤若渴,也不可能对之委以重任。从赵奢的年龄看,其赴燕时当为二十多岁。若以赵奢生年在公元前323年左右计,其前往燕国就当在公元前300年之后的一、二年内。
上谷地处燕国的西北边陲(今河北怀来一带),其北与东胡接壤,西有小五台与赵国代郡毗邻。据考古研究发现,现怀来县大古城村北约1000米处残存的古城遗址,即古上谷郡的郡治城(古称沮阳,亦称造阳)所在地。需要辨析的是,赵奢被燕国委任的究竟是边城上谷守令,还是上谷郡守的问题。这不仅事关秦开“却胡”以及燕置上谷郡的时间问题,而且与赵奢何时由燕返赵密切关联。关于秦开“却胡”以及燕置上谷郡的具体年代,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多数燕史研究者认为:燕国拓展疆土、修长城、筑五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一年或三五年内完成,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故将时间界定在公元前299至公元前260年间。《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击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2]2886-2887《史记朝鲜列传》亦称:“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2]2986这就是说司马迁将秦开破走东胡、置五郡、筑长城,放在赵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三郡之后,并在二者之间加了“其后”两字来联系。因此,有学人认为秦开“却胡”、燕置五郡、筑长城至迟也不过在此后的三、五年内。[6]按《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破林胡等发生在周赧王十五年,燕昭王十二年,即公元前300年。那么,秦开“却胡”以及燕置上谷郡的时间,即在公元前299年至公元前295年期间。但陈平先生则认为:“秦开却胡的时间应在乐毅伐齐之后,当在燕昭王三十年至三十二年间(公元前282年—前280年),因为这一期间乐毅伐齐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燕昭王有力量,并且也敢于向东胡进军。”[10]212-214陈先生所言极是。从燕国实施伐齐兴国的战略目标看,燕为避免南北两线作战,以其贤将秦开入质东胡,以求得稳固的后方,好集中全力谋齐,甚至在必要时可以考虑借助东胡兵力以伐齐。如此,赵奢出任的就只能是燕国的边城上谷守令,而非秦开“却胡”后燕国新设的上谷郡守。
关于赵奢自燕返赵的时间,我们在上文探讨中,已基本论定赵奢出任赵国田部吏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87年左右。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田部吏是否就是赵奢在返赵后所谋得的第一个职位,但起码表明,在此之前,赵奢就已经回到了赵国。屈指算来,赵奢从公元前300年之后赴燕国到公元前288年左右返归赵国,其居留燕国时间凡十余年。故他敢对平原君赵胜夸口称:“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举燕矣。”
至于赵奢何以自燕返赵,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从燕国方面分析,在伐齐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为彻底解除东胡族的威胁,燕国即将“却胡”一事提上日程。由于秦开在胡的出色工作,取得了“胡甚信之”的效果。故在其归燕后即开始酝酿“却胡”事宜。而作为拒胡前哨阵地的边城上谷,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及其守令的人选问题就凸显出来。如前所述,赵奢当年的使命是帮助燕国抵御东胡族的侵扰。那么,在燕与东胡“互质”、并积极准备“却胡”的新形势下,赵奢的卸任归国,就不难理解了。而从赵国的国情考量,赵惠文王执政时期的赵国,在纵横战争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韩非子存韩》曰:“夫赵氏聚士卒,养从(纵)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3]13《战国策秦策三》也称:“天下之士,相聚合纵于赵,而欲攻秦。”[1]202这一切都说明赵国已成为“合纵”活动的中心和策源地,成为新的抗秦中坚。同时,秦国也调整了战略方针,把赵国作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如此情况下,赵奢的归国效力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1]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2.
[5]高诱.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2.
[6]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J].社会科学辑刊,1979(1).
[7]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K231
A
1009-2692(2012)03-0067-05
2012-04-16
董林亭(1956-),男,河北涉县人,邯郸学院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