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循环农业在洱海流域的应用初探

2012-12-08倪喜云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碳循环大理州面源

倪喜云

(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大理671005)

1 洱海流域基本情况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洱海流域具有城郊型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区位优势突出,是大理州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主产区。流域辖大理市、洱源县的16个乡(镇)和大理经济开发区、大理旅游度假区,土地总面积2 565 km2。2009年末有农户16.71万户,农村人口66.88万人,耕地面积2.97万hm2左右,其中水田1.96万hm2、旱地1.02万hm2,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27万hm2左右,平均单产6 517.5 kg/hm2。化肥总用量29 725 t(折纯量),其中氮肥12 856 t、磷肥5 801 t,农药用量357 t。生猪存栏42万头、出栏68万头,奶牛存栏9.2万头,家禽存栏400万只、出栏800万只。据有关部门估计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氮产生量为 6 468 t/年,入湖负荷为1 447 t/年;磷产生量为740 t/年,入湖负荷为87 t/年。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大、发生机制复杂、区域特征明显、分布范围广、危害规模大等特点,监测与防控非常困难,其治理难度远远超过点源污染。

2 洱海流域低碳循环农业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大理州农业局立足农业农村工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4个方面积极开展低碳循环农业试验示范。目前实施的主要低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以下7种:一是农业投入品的减量、替代模式;二是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三是节水模式;四是节能模式;五是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六是清洁能源模式;七是种养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3 洱海流域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3.1 主要措施

3.1.1 加强领导,成立工作组和技术实施组

大理州农业局创新工作发展思路,强化分类指导,高度重视洱海流域低碳循环农业工作,总结、提炼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抓实种养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实现 “控源、减排、净化、循环、利用”的目标。为此,成立了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局属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以洱海生态农业、低碳循环农业建设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局科教法规科,负责日常事务。同时州农业局成立了以局机关和下属站所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组成的大理州农业局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实施指导组,下设农业和畜牧技术指导2个组,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1.2 开展专项调研,制定技术方案

为制定针对性较强、易操作、切实有效可行的低碳循环农业措施,大理州农业局牵头分3个组开展专项调研。即以大理州土肥站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调研组,以大理州农科所及农环站为主的农作物结构调整及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地表径流监测评价生态补偿调研组,以大理州畜牧站为主的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调研组。在调研剖析、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低碳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制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3.1.3 扩大宣传,调整种植结构

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作物结构调整、面源污染防治涉及农民利益调整,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需要广大农户参与落实,必须得到流域内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项目实施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2003年至今大力推广低耗肥作物水稻—蚕豆种植模式,调减高肥作物大蒜、蔬菜种植面积,共培训农民33.85万人次,提高了流域内干部群众对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的认识。

3.2 成效

3.2.1 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明显

在大理、洱源两县(市)推广应用 “控氮、减磷、增钾、补素、调酸改土、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6.27万hm2,举办中心示范样板7 133.34 hm2。其中2009年全年流域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发放入户率在95%以上,喜洲、上关、邓川、右所4个重点镇达到100%。开展技术培训53场(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达2.82万人(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 360 hm2,平均减少施用纯N37.35 kg/hm2、 P2O533.45 kg/hm2, 增 施 K2O 32.1kg/hm2。 总计减少施用纯N 199.2 t、 P2O5178.4 t, 增施K2O 171.2 t。折合减少施用尿素433.04 t、普钙1 115 t,增施钾肥342.4 t。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协调了土壤养分供应,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促进了土壤持续利用能力,提高了项目区干部群众环保意识。

3.2.2 沼气池建设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3.2.2.1 沼气池建设

洱海流域累计建成 “一池三改”三位一体沼气池8 984口,其中大理市4 460口,洱源县4 524口。1个8 m3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385 m3,可作为农户生活能源,解决农户做饭、烧水、点灯等用能问题,相当于605 kg标准煤,解决3~5口之家1年80%的燃料。沼液和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生产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 “一池三改”三位一体沼气池建设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能量的高效转化和物质的高效循环,既减少了畜禽粪便对洱海水体造成污染,又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优质肥料,具有节约能耗、改善生态环境、高效循环作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

3.2.2.2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洱海流域建成堆粪发酵池3.72万m3,其中大理市1.92万m3,洱源县1.8万m3,年可收集发酵畜禽(主要是奶牛)粪便58 720 t,减少粪便流失15 000 t;建设生物发酵床4 682 m2,年生物发酵床饲养生猪可达6 000头,直接减少猪污染物排放10 032 t(其中粪1 592 t、尿3 940 t、养殖污水4 500 t),有效降低了洱海流域畜禽粪便的污染;完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化粪池建设2 700 m3、堆粪发酵池2 750 m3,年处理牛粪3 000 t,收集处理牛尿水及冲洗水3万t;在大理金泰、欧亚等奶牛场建设牛粪—秸秆混合种植双孢菇技术示范菇床1 304 m2,可利用消耗牛粪950 t,年产鲜菇100 t,产值80万元;在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养殖、牧草种植、畜禽粪尿处理、循环利用模式定点试验研究;大理九园公司建设发酵大棚和干燥制粒车间3 137.48 m2,并安装加工机械设备,完成上关河尾村牛粪干燥站选址和土建。

3.2.3 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切实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大理市、洱源县已在洱海流域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 366.67 hm2,有10万羽规模的禽蛋养殖、680 hm2水产养殖基地、6 000头奶牛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009年启动了洱源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整体推进,目前已完成6.20万hm2的基地评价任务。

3.2.4 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及产排污系数测算试验研究

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动态变化趋势,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数据库,为保护治理洱海提供技术支撑。2007年至2009年实施了流域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共普查农业污染源3 273户,其中种植业污染源1 296户、水产养殖业污染源277户、畜禽养殖业污染源1 700户。实施种植业产排污系数监测评价试验10组,为获取流域主要农作物种植污染物排放系数、构建污染物负荷测算方法、科学测算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2.5 积极推进农业部大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洱海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大理州农业局积极与农业部环保所对接开展台站建设工作。目前依托台站开展了农业部跨越计划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中国—欧盟农业生态补偿(云南大理)试点项目、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大规模农村与农田面源污染的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与规模化示范》、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洱海流域农田氮磷减排技术及模型评估研究、高耗肥农作物不同模式地表径流水监测试验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促进了农业环境科研监测与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

4 洱海流域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

建议修改 《洱海保护条例》或制定 《洱海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细化流域低碳循环农业、畜牧业的条款,规范农业、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编制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低碳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4.2 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科研示范推广

4.2.1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洱海流域低碳循环农业科技支撑

深入研究洱海流域低碳循环农业现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原因和污染数量,开展优化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试验研究,开展农作物结构调整研究及不同种植技术模式与农田水质相关性研究,探索种植技术、肥料利用率与农田排水之间的关联度,逐步探索建立洱海流域生态种植模式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低碳循环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示范园区,设立定点监测点,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为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4.2.2 积极开展以稳定流域内家畜饲养量,提高单产和养殖效益为主攻方向的科研示范

积极开展洱海流域生猪健康养殖及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奶牛健康养殖及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巴西菇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制定 《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加快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步伐,购置试验设备,继续扶持扩大乳牛厩舍改造,扩大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设,强化畜禽粪便管理,规范化处置畜禽粪便,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率。

4.3 健全机构,科学管护

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9年10月从大理州农科所分离出来,人员编制15个。但至今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分析设备,要完成繁重的低碳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等任务,需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先进的设施设备,同时增加人员编制。大理、洱源2县(市)要分别增加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保障体系,组建州、县(市)低碳循环农业、畜禽养殖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依法科学管护。

4.4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强化宣传培训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循环农业工作的领导,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大低碳循环农业技术宣传培训力度,努力把发展低碳循环农业与控制面源污染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和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碳循环大理州面源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再传捷报: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实现50%的富氧目标
全球首次!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
围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织模型建构教学活动
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控措施与监控体系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