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影像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2012-12-08李菊芳
李菊芳
(同煤集团总医院,大同 037003)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简称DR,是由影像监视器、电子暗盒、系统控制器、扫描控制器、等相关部件构成。直接数字化摄影的狭义解释,是以平板探测器的影像转换技术为原理的数字放射摄影,具有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的真正意义。DR工作原理是运用探测系统,将通过人体的X线处理成电信号,把数字化的电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和图像中间,整个过程没排除光子成分的衰减以及失真因素,是图像的质量得到保证。DR也因诸多优点被各级医院广泛应用[1]。影像质量显著提高,增加窗位和窗宽的调整等后处理功能促使诊断结果更加真实准确。笔者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实践中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经X射线机检查的99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男5110例,女4790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3.5岁;胸片8200张,胸腰柱平片910张,腹部平片660张,四肢片130张。
1.2 方法
采取DR影像数字化医用诊断X射线机照射、对不同损伤部位进行摄影影片。操作时对影像链的每一环节都要加强监控,在曝光参数、量子噪声、图像后处理技术、激光相机与洗片技术等DR中设计的步骤加以精密控制。摄影参数:胸部:体型瘦:10~15mAs、65~75kV,体型中等:15~25mAs、75~85kV,体型肥胖:25~32mAs、85~95kV; 四肢:8~15mAs、40~50kV。标准DR影像的评价因素:灵敏度较高,极弱的信号都能采集到;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线性条件好;DR系统对极强极弱的信号都能分辨的极为细致,影像层析清晰。在此标准下,统计三片率:甲级95.45%、乙级3.23%、废片1.31%。
2 结果
本实践9900张DR片中甲级9450张、乙级320张、废片130张。其中废片中45张主要因患者体型及其偏瘦,拍片条件要求苛刻,信息流失;另74张主要因患者病情严重,呼吸困难,导致患者身躯躁动而使影响不清楚;其它11张主要因计算机发生故障而丢失相关信息。
3 讨论
X线影像因DR影像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推广而产生了质的改变[2,3]。影像信息因此转变成数字化的高清晰影响图片。分辨度和清晰度都因此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始繁重的暗室处理工作得以解放,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以减轻。DR系统计算机网络有强大的处理数据的功能,临床治疗也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诊断资料。本实践证实:甲级片率95.45%、乙级片率3.23%、废片片率1.31%。说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效果优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高质量的资料依据。在DR的临床工作中,动态范围的压缩处理以及窗位、窗宽的调整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胸部、四肢、尾椎以及腰椎部位,因采取动态范围的压缩处理技术,使显影效果更为清晰;降低曝光条件可减轻因曝光过度而产生的 “黑洞”情况;胸部、肋骨骨折、管状骨折等组织,因采取黑—白反正技术,使诊断结果更为明确。因放射过程中曝光不足或过度,会出现花斑情况,因此曝光条件的准确选择对放射操作人员来说,十分重要。根据分析,在对DR照片质量有影响的多种因素中,曝光参数的占比为53%,主要是曝光严重偏低、严重偏高以及严重不足等情况引起。其结果表现为信噪比增加以及不显示薄弱部分。因此解决方案是DR摄片条件选择优化为好。拍摄部位较厚时,对MAS及KV都在优化基础上,取上限值摄影;拍摄部位薄厚不一时,曝光参数要分别单独选取以提高图像的清晰质量。
DR影像数字化技术在外伤隐匿骨折的应用效果更为突出。肋骨骨折,胸部肋骨骨折较为普遍,又易被漏诊误诊。排除主观因素,主要原因为传统X线胶片无法把整体肋骨涵盖在内,摄影质量不高;脊柱棘突及横突骨折,特别是腰椎棘突及横突较小,此部位穿透X射线较多,加上患者腹部肠管重叠,传统的X摄影易分辨不清,造成漏诊而使诊断结果错误。信息量巨大的DR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窗位和窗宽的调整,能清晰准确的观察膈上、膈下肋骨的骨折情况;DR在隐匿骨折的排查上,发现率比传统影像显著提升。临床反馈和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DR结果清晰精确,极大的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使因肋骨骨折的诊断产生的医患纠纷大幅度降低,DR效果得到肯定。
DR影像数字化技术在诊断肺部隐匿病变的临床效果更为突出。传统X线在做常规胸部正位片时,无法显示心后肺纹理,心后病灶,特别是心后炎症以及肿块较大时,在X线诊断时及容易引起漏诊而给患者带去严重的后果。肺部病灶的钙化和空洞也因传统X线的低分辨率而无法准确诊断。而DR不仅能对胸椎、心后肺纹理以及肺部细小纹理,呈现出清晰准确的诊断,并且不影响机体其他部位的诊断,对临床诊断起到极大作用。
DR影像数字化技术在测量病灶及软组织层次效果上更为突出。传统X线放大率不一,焦物-焦片距不一致,测量结果容易失真,对小型病灶的测量上精度不够,角度也难以定位。软组织影模糊不清。传统X线对上述问题都只能做出大致的判断而不发达到精密。而DR影像数字化技术,经过系统处理,对病灶的放大率予以消除;小病灶在测量前经准确放大,在测量角度和尺度问题上,都极大的提高了精细程度。在软组织上的处理上,DR能清晰的把软组织小异物(玻璃碎片、石头碎片)呈现出来,再通过对窗位、窗宽的调整处理,对软组织的诊断有了极大的改进。
综上所述,DR系统采用数字成像原理,加之细致的后处理功能,使X线的适应范围得到很大的程度的拓展。数字化摄影技术的应用,对影响质量和诊断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也因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操作简便、曝光时间短,数字化DR成像系统因此使患者X线的辐射程度有了大幅度的降低,生成高清晰度好质量的影像资料。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患者的流通量都有了明显改观。笔者认为: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临床治疗上,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在质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应用前景相当宽阔。
[1]岳文君,低剂量DDR图像摄取、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放射学实践,2005,20(6)12-13.
[2]袁林秀,林耀明.数学摄影DR在放射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3593.
[3]郭良栋,徐茂星.多功能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的临床应用[J].使用放射学杂志,2006,3(22):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