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根腐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2-12-08刘绍莲
刘绍莲
(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永胜 674200)
蚕豆在永胜县三川镇种植面积约2 733.33 hm2,占总面积的91.3%,是三川镇的主要小春作物。三川镇海拔1 580 m,蚕豆在该地的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收。2012年平均产量为3 750 kg/hm2,干籽蚕豆市场平均价格4.00元/kg,每公顷收入为15 000元,其市场价是该地种植蚕豆以来最高的一年。但自2010年以来,蚕豆植株上出现根腐病,病田率达75%,其中发病严重的占25%,严重影响了蚕豆的增产增收。
1 症状
该病从苗期至始花期都出现危害,以苗期发病较重,发病后很难控制。幼苗受害,叶色淡黄、萎蔫,后烂根死苗,轻者造成缺苗断行,重则成片或全田毁坏。成株发病自上部叶片开始呈黄绿色,萎凋下垂,叶片不脱落,病株矮小,植株极易拔起,其根部发黑,侧根很少,主根短小,黑褐色,呈鼠尾状。
2 发病规律
蚕豆根腐病的病菌种类很多,常见的为镰刀菌类。病菌常潜藏在病残体内,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因此,病株残体和带菌的土壤是引起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风雨能将枯死株的残碎组织或茎基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传播到无病田,灌溉及大雨造成的流水,以及人、畜、农机具等农事活动能传播病害。病地连年种植,土壤中病菌积累多,故发病重,若遇高温、高湿,则利于病情的发展蔓延。
三川镇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田块有近333.33 hm2,本地农户习惯稻田免耕点种蚕豆,且极少开田沟,造成地下水位较高,土壤透水透气状况差,难于排水。蚕豆是一种旱作物,怕干旱更忌渍涝,若蚕豆种植地涝渍大,排水不畅,种子易霉烂,出苗差,即使出苗但根系水淹,生长不良,导致烂根。
蚕豆是固氮作物,对氮的需求量低,而在生产中,人们总认为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大,因此一旦作物生长不良,便大量施用氮肥,造成氮肥过剩,导致植物中亚硝酸积累,发生亚硝酸中毒,使蚕豆根部变黑,叶片变黄,植株抗病性降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不施用农家肥,造成土壤有机质贫乏,对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低,使阳离子浓度过高,降低土壤养分的缓冲能力,增加了肥害的发生。
3 防治技术
对蚕豆根腐病的防治,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改善栽培管理条件,辅之以药剂防治。
3.1 减少病源
可以轮作的田块尽量轮作,特别是发病较重的地更要重视轮作。病田蚕豆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并注意不施用混有病残组织的未腐熟的农家肥。
3.2 翻耕点种,开好排水沟
“开好一套沟,蚕豆定丰收”。在深翻土壤播种的基础上,应开好厢沟、中沟和围沟,使沟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以促根苗生长健壮。
3.3 增施磷钾肥及农家肥
蚕豆根部有大量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满足蚕豆自身生长的需要。为了增强其抗病性,提高抗病能力,丰富土壤中有机质,同时减少氮肥施用过多产生的肥害,可每公顷施农家肥15 t、过磷酸钙450 kg、草木灰1 500 kg。
3.4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洒茎叶及根部,连喷2~3次,每5~7 d喷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