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
——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运动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2012-12-07张娜
张 娜
(1.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昆明 650031)
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
——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运动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张 娜1
(1.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昆明 650031)
民族传统体育绚丽多彩,阿昌族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支奇葩,引人注目。但阿昌族因没有文字,靠口头传承,其体育文化受冲击和变异速度较快,对其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其中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其表现形式最具有代表性,但其表现内容、表现特征、文化内涵则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日趋遭到削弱,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应充分发挥乡土艺人传授、政府和社会群体力量参与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力量来传承与发展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
民族传统体育;阿昌族;蹬窝罗;传承与发展
1 研究传承与发展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花绚丽多姿,引人注目。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交融和相互渗透,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更显脆弱,其中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由于信息传递的便捷以及现代体育所包含的文化和极富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逐渐从大都市渗透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蹬窝罗”这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阿昌族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样面临着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困境,甚至有被当地人们遗忘和抛弃的危险。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危机感。因此对如何挽救、传承和发展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需要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独有民族15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3,民族传统体育种类繁多。探寻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将其作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及进行传承与发展,寻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式,凸显其健身、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资源,更重要的是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阿昌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概述
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民族来源上,阿昌族与彝语支的诸民族有着相近的起源,即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本民族没有文字,现有人口3.2余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瑞丽、盈江及保山地区的龙陵、施甸、腾冲等县,其中80%以上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腊撒和梁河县的九保、河西、大厂、遮岛,还有少数阿昌族则散居于大理、玉溪、楚雄、西双版纳等地。阿昌族在长年的生活、生产、劳动、宗教和节庆活动中发展演变出了许多丰富的民族传统活动。其中以一年一度的法定节日“阿露窝罗节”最具代表性。
阿昌族为获得生存所演变出的民族体育项目有:赛马、射弩、武术、舞刀等。从生产、劳动、生活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赛美、对歌、车秋等。从习俗、婚俗、节庆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串姑娘、抢婚、迎亲、耍白象、耍青龙、跳象脚舞、猴舞等。从宗教、政治、文化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跳柳神舞、耍灯、舞狮子、使春牛、秋千、蹬窝罗。其中“蹬窝罗”是阿昌族最具代表性和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的“蹬”是歌舞的意思,“窝罗”意为堂屋旁边的欢乐。他们所唱的是“则勒吗”,所跳的是“窝罗舞”,“窝罗舞”是阿昌族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原始、古老的体育舞蹈,动作造型保持着比较古朴的特点,突出脚上功夫。本部落的男人成群出山狩猎,获取了猎物,根据阿昌族传说,远古时代先民们生产力极低,靠打猎为生,有一次本部落的男人成群出山狩猎,获取了猎物,正架火烤肉时来了几位部落的客人,主人便热情地邀请客人一起分享猎物。吃过后大伙便情不自禁地围着火堆欢快地唱歌跳舞,为尊敬客人,主人就用“窝罗”的邀约声请客人加入歌舞当中,这就是最早的“蹬窝罗”。
2.1 阿昌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
1993年5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意见的基础上,正式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定为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以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为核心的大型宗教节日庆典。通过每年一度的“窝罗节”阿昌族人民从用歌舞形式赞扬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发展到用歌舞形式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阿昌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的优良民族风格;同时也热情歌颂了新社会和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幸福生活。
“蹬窝罗”是在每年的窝罗节举行的以唱、跳为主的大型民族体育舞蹈活动,也是阿昌族独有的体育舞蹈活动。“蹬窝罗”不用乐器伴奏,只由老歌手领唱,大家随之符合地唱跳,根据曲调的变化而改变动作,每个动作可无限反复。如今每逢窝罗节时,各村寨男女老少组成舞队,身着传统节日盛装,集聚在一起参加盛会,历时一到两天,内容丰富,其中有各寨的分队表演和村与村之间相互轮流比赛等,在比赛中比谁的人数多,造型美,动作整齐,歌声动听。“蹬窝罗”的整个表演过程是,先由一男一女两位老人,一个拿扇子,一个拿繁鸡羽尾,在祖先画像前用阿昌语唱“合志腔”的祝赞歌,在祝赞完“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战胜邪恶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后,由三个老歌手在神像前行“喜鹊拜年”礼,转身一身吼三人站成三角形(表示龙头)在前面领队,其他人逐个跟着排成“双龙行路” ,由歌手领唱“把套昆”跳着“自由步”转成“太阳打伞” 、“月亮戴帽” 围成双圆圈,随着曲调的变化成“把松昆” ,舞步也变为了“麻雀步” ,然后改唱“则勒吗”跳“猛虎出山步” 。当“蹬窝罗”快结束时,里圈人突然各自调头转半圈顺时针方向行进,里外两圈人形成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运动,在跳“猛虎步”时忽儿背对背,忽儿面对面,表示亲密无间,团结和睦。这时是舞蹈气氛最热烈的高潮阶段。结束时,里圈人又各自转半圈,与外圈同时按逆时针方向一对对的跳着下场,这一套造型叫“金龙转身” 。
阿昌族把整个“蹬窝罗”从开始到结束的表演过程概括为从“竹鸡下树拍翅鸣”到“竹鸡双双归巢林”为结尾。因此“蹬窝罗”有着结构严谨、节奏稳健、动作苍劲、内容朴实、曲调欢快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独特性、可比性、艺术性、群众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2 影响阿昌族“蹬窝罗”运动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制约因素
“适者生存”,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避免不了这一规律的制约。“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在一代代人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自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7]。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同样面对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随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变也必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可供休闲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新生活、新事物的愿望是不可阻挡的。“蹬窝罗”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在目前缺少有序地传承和发展的境遇下,其开展的规模、所产生的影响已日渐衰落。另外,随着精通“蹬窝罗”老艺人的老去,加之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计,使得“蹬窝罗”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帮、带的衔接上出现断层,对其传承与发展造成到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缺乏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导致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未能有序地得到传承与发展,由于阿昌族没有文字,“蹬窝罗”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只能靠口头传承,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手段,甚至与孕育它诞生和成长的本乡本土民族的生活渐行渐远。不少青少年今天已然不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舞步的名称和方法,对其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2.3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所面临的困境
2.3.1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民间传人后继无人
阿昌族多居住在边远贫困山区或半山区,当前对于他们来讲解决生计和温饱是首要问题。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各村各寨的很多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大都市去打工谋生。参与到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年轻人日渐减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少,逐渐导致承载主体的不断缺失,“蹬窝罗”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即使在本乡本土受关注及群众参与的程度与过去相比都大为下降。
“蹬窝罗”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在民间要得到传承就离不开精通“蹬窝罗”的民间老艺人。例如,曾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的曹明宽老先生,现已有65岁,不仅能完整念诵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还是主持阿昌族祭祀活动的代表人物。另外,曾获“云南省民间艺人”荣誉的阿昌族老艺人张立旺,59岁,擅长阿昌族歌、舞、乐,是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阿昌族乐队的教员。还有“蹬窝罗”的主要领唱人,老艺人曹连文,64岁。对阿昌族古语较为娴熟,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整个有阿昌族居住的梁河县地区也就只有这样两三位精通阿昌族文化的老艺人。像这些阿昌族民间老艺人,他们具有过人的才艺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极大热情,在乡土文化传承的途径中能发挥主导、核心和骨干作用。本应该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蹬窝罗”、掌握“蹬窝罗”,将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传承与发展下去。但现实是这些民间老艺人本身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为了生计,他们平时的精力多放在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和照顾家庭上,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及精力投入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上,仅仅是逢年过节时出来表演一下而已,很难发挥自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更为严峻的是随着他们逐渐老迈,而又没有传人的情况下,当他们有一天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将无人懂得“蹬窝罗”的技法,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2.3.2 政府与社会力量对于传承与发展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所做的努力
为了对阿昌族“蹬窝罗”运动进行传承与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行政机构和少数民族村寨的乡村文化站等组织已积极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主动介入和引导,将阿昌族“蹬窝罗”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本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如在梁河县永乐乡已建设完工的9338平方米的大型“阿露窝罗节”广场;已拍摄录制完毕的阿昌族传统文化宣传光碟;还有培训和建立阿昌族民间文艺演出队等等。这些举措对宣传和推动“蹬窝罗”活动的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阿昌族民间文艺队的演出活动,需要吸引观众,所以难免为了迎合观众对于时尚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在“蹬窝罗”表演中加入不少现代舞蹈和娱乐性的元素在里面,使之更倾向于文艺表演,从而失去了不少“蹬窝罗”本来的纯朴的元素。而且,这样的表演也只是在节庆日的时候向观众进行演出,其参与的人数很少。对于阿昌族“蹬窝罗”运动的传承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3 学校体育是传承与发展阿昌族“蹬窝罗”运动最有效的途径
在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诸多途径中,学校体育是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途径,因为“ 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形式之一,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8]。”而且学校体育也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载体,通过教育的形式使原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从外在形式的自然传袭到内在文化与具体形态相结合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因为学校体育能够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途径得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其传承与发展的清晰脉络。而且在阿昌族聚居地的中小学中开展“蹬窝罗”教学和活动,还能够丰富当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打破学校体育教育中仅仅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的局面,为提高素质教育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提供新思路。
阿昌族“蹬窝罗”运动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通过学校体育的教育和传播不仅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从小就能学习和掌握“蹬窝罗”这项传统体育项目,并且还能通过学校体育的教育,掌握与了解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才有利于“蹬窝罗”的传承与发展。
但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应当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地教授“蹬窝罗”的基本技术动作。为了使“蹬窝罗”能够进入学校体育教育,还需要对“蹬窝罗”进行教材化处理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对师资进行培训,尤其要重视当地民间艺人在传袭“蹬窝罗”技艺和传授其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因此应邀请民间老艺人到学校中进行传授和指导。并且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评价措施,这样才能使“蹬窝罗”成为校本课程进入学校,而且才能长期有效地通过学校体育对“蹬窝罗”进行有序地传承与发展。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学校的体育场地及实施条件较差,很难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而“蹬窝罗”运动不受场地及昂贵器材的制约,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以后,能有效弥补由于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欠缺而使体育课开课不足或无法正常上体育课的问题。“蹬窝罗”运动中其舞步动作的不断变化而且需要上下肢协调配合,加上队形的不断迂回穿梭,不仅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而且还能培养运动个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所以非常适合在中小学中开展。
笔者来自阿昌族聚居的地方,回忆过去在中学时代就有教师曾把阿昌族“蹬窝罗”运动的各种舞步编排成大型团体操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在班集体活动中也常常跳“蹬窝罗”,对于参与其中的一员除了深深享受到其舞蹈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阿昌族的文化底蕴。
据笔者对梁河县部分学校的走访,目前有一些学校已尝试在学校中开展“蹬窝罗”的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组织及课程教学计划等环节,缺乏有意识地对“蹬窝罗”的文化等进行传播,多数活动只是停留在对 “蹬窝罗”外在形式的模仿与教授。故对“蹬窝罗”还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4 结论
“蹬窝罗”是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也是阿昌族最具表现力的活动之一,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阿昌族文化的繁衍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其传承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因此,探寻行之有效的对“蹬窝罗”的传承与发展方式与途径极为重要,这不仅能促使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增强阿昌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通过参与本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既能促进身体的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抵制边境地区黄、赌、毒的侵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边疆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于外来文化影响,阿昌族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变化,导致歌、舞、乐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日趋淡化。加之阿昌族因没有文字,所以传统文化靠口头传承,受冲击和变异速度较快,对其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传统体育项目“蹬窝罗”是阿昌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对其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多元的途径来实现,即以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与传承,以民间乡土自然方式的传袭、以社会力量推进的文化活动、以学校体育为载体的教育传承共同对阿昌族“蹬窝罗”运动项目进行传承保护与发展。充分发挥乡土艺人传授、政府和社会群体力量参与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力量来传承与发展阿昌族传统体育“蹬窝罗”运动。
5 建议
5.1 解决民间老艺人的生计问题
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拨出专门经费补助民间老艺人们,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一定的保障,以便有精力和空余时间来从事挖掘和整理及宣扬本民族文化,投入到阿昌族的传统体育研究上并且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后继有人。除此以外,还应设立专门的县乡(村)级的文化站供广大群众用于学习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对阿昌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保障。
5.2 保持“蹬窝罗”所具有的民族特色,避免“时尚”元素的混杂
地方政府不仅要组织加大文艺表演队的规模和数量,而且要保持“蹬窝罗”所具有的民族韵味与特色,防止片面追求观赏性和娱乐性而混杂其他元素在其中。此外,还要动员广大群众对“蹬窝罗”运动的积极参与,让文艺表演队的引领作用得到积极响应。
5.3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蹬窝罗”教学活动,关键是要将学习技艺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和了解阿昌族传统体育“蹬窝罗”的文化内涵,掌握并喜爱“蹬窝罗”运动,并且成为他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实践的开展,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而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教学的钻研和认识,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载体。
1 韦晓康,张延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9
2 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
3 刘江.阿昌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12
4 赵进,王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道路探析[J].体育学刊,2009.8
5 栾桂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
6 饶远等.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7 王岗.主办奥运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8 张建新,白晋湘,田祖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
Research on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Dengwoluo Traditional Sports of A-chang minority ,the Peculiar Minority of Yunnan Province
ZHANG Na
(P.E.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650031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are gorgeous.As one of them, the sports culture of A-chang minority is broad and profound and has a long history.Because of having no language and only inherited by verbal, the culture of A-chang minority is hit more severely and the Variation speed is faster.It’s extremely urgent to prevent it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 Dengwoluo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but its expressi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increasingly weakening by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e, so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ook.To heritage and develop Dengwoluo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A-chang minority, full pla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local artists teaching,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groups partaking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A-chang minority; Dengwoluo; heritage and develop
云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编号:10YNUHSS018。
作者介绍:张娜(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