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与历史地位探讨

2012-12-06谷兴荣

关键词:科学技术湖南科学

谷兴荣,胡 健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湖南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与历史地位探讨

谷兴荣,胡 健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概括分析了湖南从原始部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科学技术发展在全国的历史地位、基本特征与成功经验,讨论了湖南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与基本亮点,就中国与西方,湖南与全国的科技发展过程特征进行了比较,包括各阶段发展速度的比较与发展结构的比较,还讨论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与湖南相对先进的原因。

湖南古代;科学技术;历史成就;基本特征;原因分析

湖南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且有湖南自身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对当今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科技管理工作仍不失借鉴作用。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与基本亮点

湖南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传统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形成时期。古人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点点滴滴地不断获得知识,这些知识点越积越多,汇集起来形成理论体系,继而形成分门别类的学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数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的雏形已经出现。同时,科学技术的核心理念与研究方法已经形成。农业、水利、建筑、冶炼、纺织、医药的基本技术体系也已形成,我们称此为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形成时期。湖南在这一历史阶段里,自然观、科学观、天文、地理、材料、机械、建筑、纺织、农业、医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发现与发明。这一时期的闪光点有:道县1.2万多年前的稻谷与陶器;澧县有7500年前的栽培稻谷与饲养家畜,[1]澧县在大溪文化时期建筑的有城墙与护城河的城市,是中国首座规范性城市;度量衡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准确位置描述;接近今日精确程度的春秋地图;毛笔的发明等。[2]足以证明湖南科技当时在中国具有领先地位。

传统科学的继承性发展时期,包括从秦汉到明清的科技发展,因为这一时期科技成就在增加,但科学技术的核心理念、科技实践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改变,所以我们称此为继承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湖南在中国处于中上发展水平,在自然观、科学观、计量分析技术、天文、地理、轻工、交通、纺织、农业、医学、水利等领域都有所成就。主要闪光点有:张仲景研究写作伤寒杂病论,成为历代中医学深入研究的母本与依据;蔡伦发明纸的制作技术;农业在中国的领先水平;宋慈在长沙写出《洗冤录》,成为当时法医验伤验尸的权威性著作;宋代刻版印刷高潮,首开精印广告的先河。初步有了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

西方科技引入后湖南科技的变革性发展时期,包括从洋务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科学技术发展成就。西方科技的核心理念、学术概念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都与中国传统科学格格不入。中国科技的大多数内容开始了抛弃原有的内容,接收西方科技知识的活动。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主要是由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发起并领导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这一活动,而且身体力行地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兴办了大量近代新兴的技术开发性企业。成立翻译馆、研究所,引进运用近代西方科技知识,可以说湖南人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中的首位推动力量。湖南本土当时在科技管理思想,基础科学,能源机械科学技术,水、陆、空交通运输,农业,医学等各领域都有新技术的引进利用和创新。主要闪光点有:长沙浏阳等地开办科技学校;长沙丁取忠组建数学研究班子,取得成果,形成长沙数学学派;[3]湖南建立全国首家省级图书馆、开发了书市、成立了出版社、杂志社、电信局、广播公司,进行了电灯、电影、公路、铁路、航空等技术的开发,[4]开发了长沙湘潭的商品集散市场,推进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5]可以说,当时从世界引入中国的新技术、新产业,在湖南都有了一席之地。当时在基础学科研究上略逊江浙,但技术实业开发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比较与基本特征

湖南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理念、研究方法、科学结构与整体特征,湖南与全国基本一致,在具体发展特征上存在某些差别。

(一)中国与西方在发展过程特征上的差别

中国与西方在发展过程的特征上表现出三大阶段性差别。

第一是缓慢发展期(公元前21~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相对世界水平而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期比它们晚1000年左右,据世界科技15项重要成果统计,西方的发明、发现时间比中国平均早1500百年左右。[8]

第二是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公元14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提前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速度快、成果多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据世界20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中国的发明发现时间平均比西方早1000年左右。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4世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不仅赶上和超过了西方,而且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元15世纪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又落后于西方,[8](见图1)。

图1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图

第三阶段,公元14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又逐步落后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湖南与中国在科技发展过程特征上的差别

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水平一般,可是湖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自然观、科学观研究上,在科学理论发现与技术发明上,以及生产技术的产业化上都为中国的先进地区。

从汉代至宋明时代,中国是世界的科技中心,湖南在中国的发展水平一般。在自然观、科学观方面,有周敦颐、朱熹、张栻等人的成绩。在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方面,长沙成为中国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水平较高,为国内先进地区。但在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发明方面处于国内中等水平。

清代以后,中国在世界上远落于西方的科技发展水平,湖南的新技术开发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成果上,处于国内中等水平,落后于江浙地区。我们把这一过程用图2表示。

图2 中国占世界与湖南占中国科研成果数百分比

图2中的曲线,是根据《大科学年表》[6]所载事例,以每100年(或叫每世纪)为时间单元进行统计,得出各世纪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占世界科技成果总数百分比。同时,根据杜石然的《中国科技技术史稿》;[7]以世纪为时间单元进行统计,计算出湖南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数占中国科技成果总数百分比。

(三)中国(包括湖南)与西方在科学技术发展结构上的差别

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同西方比较,在科学技术发展结构上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在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实验条件等领域的科技成果的比例关系上,中国与西方的科技发展特点相比较就很不同了。因为:①西方的科技发展结构是在公元前的科学理论成果占的比率比实验技术高。其后是几次反复的大跌荡,到12世纪重新出现理论成果多于技术成果。到13、14世纪则使技术水平加速发展而一跃领先。此后,理论增长曲线与技术增长曲线盘绕上升。16世纪后,实验成果增长曲线急剧上扬。到18世纪后,三者积分大致相当,整个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9]②中国科学技术结构的特点是思辩理论成果与大统一技术成果居多。例如,把中国古代的技术成果按农业“大一统”技术、以及手工业和医药技术加以分类统计,同样采取前面所述的计分标准,可以算出各类技术在整个技术构成中所占的百分比[8](见表1)

表1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构成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的百分比,多在30%以上,分裂时期则在13%以下。

(2)在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大多从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导,忽视实证分析。这个模式也给中国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带来了直观和思辨的特点,而不是像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那样,大多从自然现象、实验事实出发,进行客观上的原因追索与理论归纳。

(3)自然观、科学观、基础科学的探讨与各行业的技术工艺的研究是不联系的两张皮,技术与工艺不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明发展的,而是围绕解决生产活动中的问题、矛盾,在自然现象的启发和引导下做出成就的,而科学走上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辩,技术走上脱离理论指导的经验总结,这种成果十分丰富(见表2)。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科学技术结构。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色是劳动人民重技术,文人书生善思辨,由此带来了古代的辉煌成就,由于未及时转向实验研究,使之在近代开始落后了。可见,科技结构需要的变更性与科技体制结构的僵化性,是导致科技中心转移的基本原因。

(四)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西方近代科技的崛起和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成为世界文明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为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从中西比较的研究中探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更是近几年来科技史界的热门课题。

(1)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从地理、气候、社会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材料出发,力图从外界原因上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觉得,近代以来,整个中国落后的原因并不限于这些,这只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它们主要通过下述途径发生作用。包括:①集权社会制度与国家政治促进或阻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封建小农经济缺乏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不能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前进。

表2 经验总结性著作在理论成果中的百分比(%)

(2)值得注意的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的科学技术探索者的基本方略是格物致知,笔者在《中国传统科学的核心理念与历史价值》一文中论述了用这一方法论去探索科学的结果是使中国对科学的探索越来越玄,越来越脱离实践。

(3)十分重要的哲学指导

中国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僵化地坚守着五行(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阴阳(世界运动发展机制)、天人感应(人与自然构成的宇宙体系)几大核心理念,用它贯穿各门科技之中,学者们争相在上此基础上发挥它运用它,很少有人怀疑它、批评它,另辟蹊径,研究科技。

(4)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实验以思辩方法为主

湖南乃至中国在几千年的科技发展结构上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科学理论与生技术相互背离地发展着,缺少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分析的桥梁。长期如此的后果是使理论与技术都在生产生活的直接经验水平停滞不前,无法深入发展。

三、湖南两度相对先进的原因

湖南在中国的地位有点像西方在世界的地位,即前后两度先进,中间一度为普通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轨迹,应该与湖南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的文化氛围有关。

1.激流勇进,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

从原始部落直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那时候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处于萌芽、成长,最后初步形成体系的阶段。这时的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极强的经验总结性、科学思辨性、敢为人先的探索性。湖南青山绿水,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资源丰富,人们具有较强的勤劳勇敢精神、敢于探索冒险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涌现了屈原、蔡伦、张仲景等科学技术专家和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湖南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先进地区,这是由于当时天文地理的外在条件和人们勤奋勇敢的内在动力所形成的。

从隋唐至明代,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处于继承性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得到了开发而发展起来了,湖南人的开创性冒险精神不再是优势。而江浙一带对科学技术的严谨求理精神、重农重商精神成为时代最需要的精神,使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的科技先进地区,湖南只处于国内中等发展水平。

西方科技自宋明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到清代洋务运动时形成高潮。西方科技与中国传统科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方法,西方科技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新奇,湖南人在其中发挥了敢为人先、敢为担当的开创性探索的优势,尽管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成果数量上在中国不是最多的省份,但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曾国藩、左宗棠等大力引进开发西方科技的领导人和实业家,湖南本土也有大批先行者把国外高新技术引入中国、引入湖南、进行技术开发,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是以湖南传统文化精神为动力,由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所形成的。

由此可见,湖南人的一大特质是善于在社会转型时期,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努力攀上先进地位,这不是湖湘学派理论体系所为,而是湖南历史上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心态所使然。

2.尊重人才争强好胜的优良传统

湖南的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民具有勤奋、刻苦、勇敢、勤劳等良好品德。自古三湘出人才,据统计,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湖南的科技人才数量不但高于全国平均值,更高于西方同期水平。有了他们的发明创造,湖南科学技术才能够腾飞。

为什么湖南古代出现了这么多科学技术成就?为什么这些科学家都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湖南古代有尊重人才的良好传统,这是湖南古代科学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

在古代湖南,对家有几代人从事脑力劳动者,被誉为“书香门第”,受到社会的尊重。从远古延绵到解放初,居所厅屋的神台上都供有写着“天、地、宗、师”四个大字的神牌,老师受到很高的崇敬,与天地和祖宗一同供奉,这无疑有助于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成长。

3.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思想理论的管理历来较为苛严,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文字狱。可以说在湖南乃至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

但是,科学技术距离文化政治较大,湖南距离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较远,加上湖南人性格较为独立的个性,使湖南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派之间的争鸣,带来了学术自由,在楚国出了屈原这样的大思想家,实属自然。

汉代自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的官方立场,压制了自由争鸣的学术空气。实际上百家并没有全部罢黜,儒家没有完全得到独尊。湖南出现了贾谊这样的大思想家和《鸟赋论》这样的名篇。张仲景这样集大成的医学家,他的《伤寒论》一书,灰飞烟灭汉代之后历代中医著作写作的蓝本和基础。

唐朝尚儒、尊道、崇佛,三派呈鼎足之势。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排斥,又彼此融合,儒家仍未得到独尊。湖南成就了柳宗元这样的思想家,做出了光辉业绩。

两宋时期,湖湘学派占居重要地位的理学兴起,被捧为正统的官方哲学。但是,争鸣的局面并没有终结,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相当激烈。湖南成就了朱熹、张式等一大批思想家及他们的光辉业绩。

清朝的文字狱是残酷的,当时的书院都要立碑明示三不准。即不准议论国事,不准刊印文章,不准结社。在人们的反抗下,洋务运动带来了学术发展的生机,湖南出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中国近代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见,湖南的先民在古代科学技术的经验积累和研究开发上,曾获得不少的“金牌”,这是湖南的骄傲。这些“金牌”的取得不是没有原因的,也不限于上述几个原因。

湖南的古人是勤劳的,湖南的古人是聪明、务实的。在这块土地上不只是有文人、也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能人。不只是有热衷于政治的人,也不乏热衷于学科学、学技术、办实业的人,不只是有英雄的业绩,更有大量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智慧结晶。

[1]陈建明.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陈列[R].湖南省博物馆,2005.

[2]谷兴荣.湖南科学技术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郑炎.湖湘文化之都[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4]陈老枢.长沙经贸史记[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5]谷兴荣.科学技术发展的计量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 赵红州.大科学年表[R].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 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科学出版社,1982.

[8] 金观涛等.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试论十七世纪之后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J].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4).

[9] 李祖刚.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核技术落后腾飞的历史经验[J].银川:宁夏社会科学,2001(3).

[责任编辑 刘范弟]

Probe of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Hunan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Historical Status

GUXing-rong,HUJian
(CommercialSchool,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This article offers an analytical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position,basic feature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nan from the time of primitive tribe to the eve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staging of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nan with its basic highlights.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fea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between Hunan and China as a whole,including the contrastive features of the speed and structure of different stages,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causes for the backwardness of China’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rsus the relative advance in Hunan.

Ancient Hunan;Science and Technology;Historical Achievements;Basic Features;Causative Analysis

G321.9

A

1672-934X(2012)03-0014-05

2012-03-22

谷兴荣(1951),男,湖南省永兴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科技管理学与科技哲学教授。胡健(1982-),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湖南科学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科学大爆炸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科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