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2-12-06张沛锋
张沛锋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为了增加我国的足球人口,提升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氛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9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计划用3 年的时间让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和推广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生参与到此项活动中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足球运动,也扩大了足球的参与人群。校园足球活动在积极前行和推广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校园足球活动的长足发展。校园足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这涉及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竞赛体系的改革等问题。
1 研究内容的原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量变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发生的变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开始发展到一定界限之后,就会发生质变,旧质事物变成为新质事物[1]。依据质量互变规律对校园足球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探究,对校园足球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探讨。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即量变的积累阶段。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提升校园足球人口的数量,当校园足球水平的提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为中国职业化足球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经过3 年时间的发展,2011-2012 赛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布局城市达到48 个,开展省级校园足球活动推广的省份达到5 个,另外还有3 个全国布局试点县。全国已开展联赛的小学达到1700 余所,全年共完成比赛32000 多场;初中学校有900 多所,全年完成比赛15000 多场,另外还在暑假和寒假期间举办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2]。按照中国足协青少部的发展计划,预计我国在2014 年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达到7500 支,注册人数达到50 万人[3]。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停的出现各种不平衡的矛盾,随着矛盾的解决会出现新质事物,以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影响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超出度的范围,才能达到质变的目的。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能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量变将不能转换为质变,甚至将会向反方向发展,校园足球的发展将会成为空谈,也就不能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探寻出另外一条培养后备人才的道路。目前存在的诸多关于校园足球到底归属教育系统还是体育系统的问题、校园足球参与者升学链接问题、尚未建立完善的竞赛和培养体系问题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足球的后续发展。
2 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因素探讨
2.1 教育与体育部门联合是校园足球发展的立足根本
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的校园足球活动于2009 年开始在全国的44 个布局城市率先开展,国家计划每年拿出4000 万资金投入到此项活动,并且连续坚持10 年[4]。目前,在实际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管理和运作完全是由体育系统来操作,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的常设机构在中国足球协会的青少部,地方校园足球办公室也都是设在各地方足球管理中心。虽然各级校园足球管理机构都有教育部门的领导担任要职,但是教育系统的主管部门并没有参与到校园足球的实际工作中来。校园足球活动所有制度的制订、工作的开展等都由足协来完成,而校园足球具体工作是由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各级中小学直接完成的。由于执行主体与管理机构完全属于两个系统,因此管理部门对实际从业单位几乎没有任何的约束能力。校园足球的长期发展构架中,应该由国家牵头完成管理主体的转换,教育部门应成为校园足球管理的主体,体育部门完成辅助性的工作。教育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负责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常规性的工作,体育部门负责培训教练员和运动员、建立竞赛体系和提供资金支持。只有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做到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发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基层工作,校园足球的长效发展才能更加稳定。
2.2 实现大中小学校园足球生源的完全对接是发展保障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原有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特别是运动员学业和训练的关系成为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辽宁省曾在2003年开展过有28 所学校参加的校园足球联赛,在联赛中也发现了许多优秀的足球苗子,最后却因为升学问题导致无法继续开展校园足球比赛,体育部门完全没有办法改变既定的升学机制[5]。目前全国校园足球活动仅仅在中小学开展,并且仅仅是刚刚开始,还没有面临升学等实质问题。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升学依然是单一的评价考核标准,有限的体育加分和招生数额极少的足球特长生人数限制了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校园足球的第一批参与者马上就会面临升学压力,并且将在5 ~8 年之后面临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生考验——高考。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高考成绩决定一切,经过多年校园足球联赛锤炼的参与者能否在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成为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解决好校园足球各级学校之间的衔接工作,校园足球工作建立的框架将会迅速坍塌。教育部门在成为校园足球活动的管理主体之后,建立相关的政策性法规和制度,加大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学校的监督和考核,特别是建立各级校园足球学校的对接机制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中学和小学校园足球参与学校在招生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将完善校园足球参与者的对口衔接,减少因升学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注册运动员的流失。校园足球经过3 年时间的尝试,部分矛盾已经显现,体教结合政策支持的立足点现在还不明朗,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如何找到体育和教育真正的结合点成为矛盾的核心,如何建立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级校园足球参与学校和学生的完全对接将对校园足球的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2.3 实现真正的校园足球活动是发展的助推器
校园足球,顾名思义应该是学校校园内开展的足球活动,也就是由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足球活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家管理部门应该将学校作为活动的开展主体,利用足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课外活动质量,强化足球运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足球活动和业余体校足球训练的区别主要在文化课学习,业余体校的专业化体制牺牲大多数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来换取运动成绩,因此校园足球就应该实现教育与体育的无缝对接,建立完善的校园足球体系。体教结合的先进国家如美国、日本都把体育作为教育核心的一个分支来完成,中国的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完全是两条不同的路线。我国从1985 年就开始探索体教结合的道路,希望在专业化体制之外建立一条培养运动员的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脱离初衷,中小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完全成为了专业体制培养运动员完成学历教育的捷径,多年来体教结合相对成功的个案仅仅有清华大学运动队、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和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等少数队伍。美国、日本等学校体育强国是由教育体系完成运动员培养和向职业化体系输送后备人才的任务,但是我国的高校担负着高水平运动员完成学历教育的职责。获得2011 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亚军的队伍的成员多为各省市专业运动员,更不乏国家队运动员加盟,这些状况也说明我国体教结合工作并没有完成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职责。校园足球活动是我国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体教结合的尝试,工作的根本和核心仍然为教育,足球活动不能以牺牲孩子文化学习为代价。实现教育与体育的完全融合,使校园足球活动成为真正的学校足球都将对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3 校园足球活动竞赛体系探讨
3.1 设备、经费和师资缺乏影响校园足球活动的质量
校园足球在2009 年开始之后就受到场地设备、经费和优秀教练员缺乏的制约,虽然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制约着活动开展的质量。小学校园本身面积就有限,部分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甚至没有标准的足球场(5 人或者7 人)。各级校园足球管理机构在增加校园足球活动参与学校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追求数量,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增加,切实考虑场地、设备、教练员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意见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有4000 万资金的投入,各地政府还有1:1 比例的匹配资金,加上国家体育总局大约3000 万左右的器材设备赞助,每年分到各地学校的校园足球发展资金大约为4000 元,并且经费并非由主管学校的教育系统负责,而是由体育系统的足球协会管理,有时甚至不能够及时下拨到中小学,资金和设备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应付比赛和检查的不良现象已经开始出现[5]。
影响校园足球运动开展质量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教练员和队伍训练水平较低。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显示,针对校园足球缺乏教练员的现状,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布局城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每年培训校长和教练员5000 多人次,并且多次安排亚足联精英教练员进校园,国家队和职业队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但都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足球参与学校教练员训练水平较低的问题。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的北京北航附小负责人周永忠曾经说过:“我们学校没有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为了在学校开展足球运动,我们只能以北航附小俱乐部的名义组织校园足球活动,从北京越野俱乐部聘请两名教练员教孩子踢球,在全国2200 多所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中,绝大部分学校都和我们一样,缺乏专业的足球教练员[5]。”在全国的布局城市中,除了极少数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以外,大多数试点学校都缺少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教练员。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影响下,即使足球专业毕业的教练员,也大都不具备执教青少年足球训练和指挥比赛的实战经验。如果不能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青少年足球的运动水平将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在2012 年校园足球冬令营中,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已经严重影响到活动开展的质量和生命。
3.2 完善竞赛制度,使校园足球良性发展
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取得较好成绩的另外一个支柱就是拥有完善的竞赛体系。目前我国校园足球联赛已经有3 年的开展时间,各地足球比赛赛制仍然没有进行改善。中学组和小学组的各种比赛,都是以区为单位进行划分,但是足球传统学校和普通小学在同一分组体系,导致参赛队伍水平差异巨大,比分悬殊,失去检验训练效果的价值。另外,对输球一方的教练员和学生也形成了一种压力。从日本足协制定的全国青少年联赛体系可以看出,日本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并且队员是可以互相交流的,青少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两条不同的体系进入职业运动员的队伍。日本的任何一所小学都有体育俱乐部,U12 参加“全日本少年足球大会”,U13 ~U15 参加“全日本中学生足球大会”,U15 ~U18 参加“全日本高中足球联赛”,每年参加联赛的有10000 多所小学和10000 多所中学,参赛人数达到几十万,每个球队每年至少打50 场左右的正式比赛[6]。我国的校园足球管理部门也应该以扩大足球人口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制定完善的竞赛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参与学校的校内足球活动和竞赛的开展才是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人口。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完善全国青少年球员注册系统的前提下,建立小学组(U12 以下参加地区联赛,U12 以上参加全国联赛)、中学组(U13 ~U18 年龄段的全国联赛)和大学组(全国大学生联赛)的三级竞赛体系,每个组别都应该分成不同层次的参赛级别,如美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就分为NCAA1、2、3 级不同层次的比赛。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升学年龄段时期,和职业俱乐部培养的后备梯队可以进行人才流通。
3.3 良好的竞赛保障体系
校园足球活动的长期开展是一项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参与人群的足球水平,良好的竞赛保障体系是根本。政府部门不但要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还要负责促进教育和体育结合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当下影响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假年龄导致的以大打小,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注册保障体系。日本足协完善的注册系统值得借鉴,其国内球员严格进行注册分类:第一类为包括业余球员和职业球员在内的成人球员;第二类为15 至18 岁的高中年龄段球员;第三类为12 至15 岁的初中年龄段球员;第四类为12 岁以下的小学和儿童球员;第五类为女子足球球员;第六类为中老年球员。六类注册人群使得日本的足球运动员分类清晰明了[7]。我国在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教育系列的文化户口注册和足协系列的校园足球注册系统完全一致,这样改年龄的状况就很难出现。另外,实际操作中再结合严格的青少年骨龄检测制度,以期在5 年以内打造出相对纯净的校园足球比赛环境。
中国足球在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很多宏伟目标,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产生了较大偏差。究其原因,就是制度制订和执行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好大喜功、功利主义和锦标主义等都违背了足球的发展规律,对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1985 年开始的体教结合在执行的过程中,具有招生资格的学校没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和评估体系,导致了体教结合的失败。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在校学生,如果不能建立严格的监管系统,将会重蹈覆辙。20 世纪80 年代闻名全国的“萌芽杯”、“幼苗杯”、“贝贝杯”和“希望杯”等学校足球赛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锦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驱使让部分学校开始使用业余体校队员、超龄的队员等来参赛,导致真正的学校足球没有发展起来,因此监管和评价将会对校园足球的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中国校园足球办公室从2010 年开始,为了规范和促进全国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抽调社会各界50 多人组建校园足球评估小组,对开展校园足球的城市和学校进行检查。评估人员采取不通知的方法进行抽检,主要涉及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比赛赛制、注册体系执行等竞赛内容,保险、医疗、宣传等保障措施和教练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状况等20 项指标,检查结果作为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对参与城市和学校进行评估和奖励的重要标准。另外,要加强对校园足球参与者(组织管理机构、布局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学生、志愿者以及评估人员)的制度化管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可以尝试利用对布局城市和参与学校的考核评估体系,实行合理的“升降级”制度,避免校园足球活动参与的一次性入门或者只进不出的松散管理。
4 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辅助策略探讨
4.1 加强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恶化不仅仅导致了足球项目成绩的下滑,也迅速降低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借助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校园足球,坚持对校园足球活动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国人有一个积极的看法成为影响活动开展效果关键因素之一。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但家长对活动的开展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使校园足球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正面积极的因素深入到国人心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学校、班主任和体育老师更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带来健康快乐的足球活动平台,特别是把握好新型体教结合与专业化体制下业余体校训练最关键的区别——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另外,要改变以往的校园足球活动大多只在足球传统学校开展,并且只注重学校代表队少数学生技能提高的状况。明确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兴趣,依托学校足球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营造足球文化氛围,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4.2 构建健康的校园阳光体育氛围
阳光体育是我国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点工程。校园足球是阳光体育的组成部分,校园足球开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增加校园足球人口。目前中国校园足球布局城市的竞赛体系是分别完成小学组和初中组的校际比赛。一些大型城市首先是从区一级比赛开始,逐渐到所在城市总决赛,然后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举行的夏令营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参赛学校足球队竞技水平的提高,在2009 年第一届校园足球比赛中,比分相差十几个球的比赛比比皆是。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各支队伍的水平逐年提升,但是校内足球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完全普及。在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的检查评估体系中专门有一条关于校内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内容,但是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发现,校园内部的班际比赛几乎没有。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学校首先应该放弃功利主义和锦标主义,将提升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作为工作的重心,构建系统完善的校园足球活动体系。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和发展状况,设立同年龄段竞赛或者班级竞赛,以多元化的校内足球竞赛体系丰富学校足球运动的内容。
4.3 去除功利主义影响,长期扎实的发展青少年足球
功利主义使得中国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开展完全失去了基础。国家足球队的表现已经让国人无法接受,出线足球、奥运足球等功利主义完全违背了足球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导致中国足球陷入了泥潭。“足球从娃娃抓起”从提出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是依然只是一个口号。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教练员等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以快速提升比赛成绩。1994 年,原国家体委就提出力争将足球列入中小学体育大纲,同时将中小学足球运动纳入到各地足球俱乐部的梯队网络建设系统,多层次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但是之后并没有进行实际工作的落实。2001 年全国青少年学校足球工作会议成立全国学校足球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学校四级足球联赛体系。2001 和2002 年,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拿出300 万元支持学校足球体制的建立,但是之后却没有将工作落到实处,导致两次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都半途夭折。
5 小结
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刚刚走过3 年时间,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11 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选拔的300 多名优秀球员中已经有30 多人进入北京国安、长春亚泰和山东鲁能等俱乐部的梯队,还有部分优秀球员准备出国留学。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长期的,并且需要解决事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政策性的导向问题。教育部门应成为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主体,实现参与校园足球的大中小学的生源完全对接将有效推动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另外,在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要逐渐完善各级学校的竞赛体系,保障师资和经费的逐年提高,建立良好的竞赛保障体系和科学的监管评估体系,使校园足球活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通过加强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氛围,扎实的推进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
[1]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剑.2011 校园足球汇总:48 城市已开展中小学足球联赛[EB]http://sports.163.com/11/1221/11/7LPTI08900051C89.html,2011-12-27.
[3]黄心豪.校园足球获家长认可[N/OL].中国体育报:http://sports.sina.com.cn/c/2011-10-19/09115792215.shtml,2011-11-05.
[4]陈晨曦.校园足球未来在何方[N/OL].人民日报:http://sports.people.com.cn/GB/35862/17168944.html,2012-01-22.
[5]张晨,李小伟.校园足球:中国足球的救渎之路[N/OL].中国教育报:http://twy.e21.cn/html/2010/03-22/1269245214189314548.htm,2011-10-28.
[7]林本剑.日本足球何以人才辈出?70 万青少年踢球我们怎么比[N/OL].羊城晚报:http://sports.sina.com.cn/n/2011-01-20/16195420672.shtml,2012-02-04.
[8]马德兴.近邻青训可作中国模板 日本靠他接近国际水准[EB]http://sports.eastday.com/s/20100505/u1a5187791.html,201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