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研究

2012-12-06廖永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川西体育项目村落

廖永华,石 玉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2.成都中医院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研究

廖永华1,石 玉2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2.成都中医院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导致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的诱因有:政治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方式流变、文化变迁。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新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传承发展建议,为村落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村落体育;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嬗变;发展

村落体育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村落历史、村落民俗的集合体,深入研究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对于繁荣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中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无序走向有序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为改变农村体育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体现的口号诸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为人民服务”,这对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发展重视程度提高,村落文体活动丰富多样。但受制于体育器材、场地的紧缺,所以导致这一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特征体现为:体育活动较为单调、原始,代表性的村落体育活动有摔跤、拔河、格吞、跳神等;小群体活动中,成人活动相对较为单一,更多表现在田间劳作时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摔跤、掰手腕、抵杠子等。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川西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开始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村落内部、村落间提出了过高的农民锻炼目标,突击训练,这种手段脱离了群众基础、与社会正常的发展严重背离,以致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三年自然灾害使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村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剧减,体育活动几乎停滞。

总体来讲,这一阶段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开展由新中国成立前的无序性、薄弱性逐渐向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序嬗变,新中国的成立为村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氛围。但是在村落体育项目、体育思想方面嬗变的维度不大。这一时期,国内环境刚刚稳定,受制于经济的落后,其体育活动的内容变化较新中国成立前变化不大,活动项目仍局限于一些对体育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内容。另外,在这一阶段内也存在着村落体育目标的嬗变,新中国成立伊始体育目标体现在一些体育口号中,诸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目标实施具有循序渐进性,大跃进时期,人们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诸如此类的口号在当时成为主流,村落体育的目标发展也受到了“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突击式”的提高村落人们的身体素质是当时较为常见的做法。

1.2 “文革”时期(1966-1976年):特殊的“繁荣”

十年“文革”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所以这一时期这里的村落体育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较为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呈现出了特殊的“繁荣”景象。

在“文革”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活动也受到一定影响,如很多村内部及其村落间进行一些体育项目,找一块晒谷场,就可以开展拔河、击球、武术、射击、爬竹竿、简单的篮球赛等。这一时期,受破除“四旧”思想影响,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中也有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被禁止,如:耍龙灯、板凳龙等。

“破旧立新”使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形态单一,这对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文化娱乐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里,体育成为他们闲暇时间用以“自娱”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时期,从表面来看,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嬗变体现在:村落体育开始由原来的零散走向“虚胖式”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虽说是开始变得有序,但是其规模相对不大,也显得较为零散,但在“文革”时期,规模开始变得庞大,而且是有组织性、有目的性的活动。另外,这一阶段的嬗变还体现在体育项目上,由过去的种类繁多,没有限制,到“文革”时期体育项目限制性开展。

1.3 改革初期:恢复与发展(1977-1994年)

“文革”的结束,使得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渐好转,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发展也逐渐从混乱走向正轨。“生产责任制”的推广,促进了川西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这一时期,村落体育活动开始好转,一些在“文革”中被扣上“四旧”帽子的体育活动如:舞龙也逐渐开展,且这些“复兴”的体育项目,褪去了“封建宗族”的色彩,活动中不再去随意干预家庭事务,而显得更具参与性。

农村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大多数农民其温饱生活能够解决。[2]集体经济的瓦解和家庭经济的建立,政府的管制逐渐在农村衰退,受千年来“宗族制”的影响,在农村“血缘关系”仍占据主要的位置,这一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更倾向于传统的回归,村落性集体性体育活动显得更为经常化。

这一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有了较大的变化,较前几阶段看其嬗变体现在:首先,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经济基础和经济能力来开展村落体育活动,并且这些体育活动项目较新中国成立时期、文革时期更为丰富多样,丰富的村落体育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其次,以往所没有的文体站、文化站等,逐渐开始在川西部分县、市建立,这对于指导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开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地的村落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渐增多,举办的体育竞赛开始多样化、经常化;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体育思想逐渐从禁锢中解除,开始积极开展和传承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这对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有重大意义。这一时期标志着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开展由落后的状态转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4 改革开放中期:村落体育分化(1994年-)

这一时期,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更多的村民开始走出时代生活的村落,走进繁华的城市,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进行那些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分化。体制的转型促使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分化。

这一时期,村落人们的思想逐渐开始活跃,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他们所生活的“圈子”外的状况,村中最早外出务工者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也对村中群众产生重大的观念冲击,村落的人们逐步认识到,外出打工比在家里种地、放牧好,逐渐地,村落群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在发生变化,他们忘记了自己童年时代那些体育活动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忘记了逢年过节族群所举行的体育娱乐给自己带来的满足。观念转变促使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分化。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态逐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过渡。我们不能否认传统型社会下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繁荣,但是现在的村落体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村落体育逐渐没落,新型的村落体育尚未发展;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那些依附于农业社会所“创造”的体育游戏,在工业社会的浪潮中也逐渐被淘汰;封闭社会下的那些自娱自乐的体育游戏也在开放社会下的发展显得更为“乏力”。[3]社会形态的变迁促使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分化。

从以上分析可知,分化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使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由繁荣走向瓦解;其次,村落人们的思想逐渐活跃,促使了人们对村落体育由热情走向淡漠进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第三,社会形态逐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过渡,村落体育自身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的诱因分析

2.1 政治环境变化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的导向

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村落体育的发展一直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当时的集体经济下,政府机构积极调动村落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这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发展。“文革”时期,政治风暴也影响到川西少数民族村落,“破四旧”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得村落体育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诸多的传统体育活动难以开展。恢复时期,国家政治导向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时代耕作”、“聚族而居”的传统的乡土秩序得以恢复,在这情况下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兴盛,村落回忆得以恢复。[4]分化时期,国家政治导向指向“市场经济”,这一时期村落边界逐渐开放,人口流动兴起,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人们开始走出农田,走进城市,促使了他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的转变,村落体育逐渐被淡忘。

2.2 经济发展状况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的基础

村落体育的发展是建立在村落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如果其经济水平发展滞后,连基本的温饱生活都不能解决,其体育活动开展是较为艰难的。经济水平的低下,使得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建设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村落体育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发展是在国家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状况下逐步步入正轨,虽说在这一时期村落体育呈现出“兴盛”的场面,但是这是维持在低水平上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川西地区农村经济受到了重大的破坏,经济水平跌到了一个低谷,这时的村落里村民没有心思去搞体育活动,最关键的是解决个人温饱问题,于是村落体育出现了一个低谷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出现的村落体育“火热”表象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相称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开始逐渐富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村落经济有了较大提高,人们有了条件进行体育活动。

2.3 生活方式流变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的催化剂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源于是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它是当地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地村民的一面镜子。许多民间体育活动是相随于日常生活而产生,如:舞龙,体现了当地村民期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质朴的思想、也体现了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村民的生活逐渐提高后,余暇时间增多,电视、电脑、影碟等娱乐方式逐渐增多,娱乐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到了村落体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上得到一定保障,人民有了兴致去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当改革开放开始,集体经济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后,村民的经济能得到更大的保障,生产生活积极性增加,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落体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村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村民的现代意识逐渐增强,生活关系更具理性,现代的时尚体育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村落传统体育活动下降,村落传统体育逐渐被现代体育“同化”。

2.4 文化变迁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嬗变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传统的体育文化进行了改造,强力支持现代体育文化推行,但由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偏远,其影响效果不明显。“文革”时期,崇尚“破四旧、立新风”的影响,所谓的“新体育文化”影响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舞龙、花灯等民间传统体育文的发展。恢复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使这一时期村落自由互动文化得到加强,群体性体育文化开始逐渐恢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群众受外界文化的冲击影响巨大,村落体育活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村落体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3 新时期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发展建议

3.1 挖掘和抢救是当前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保护传承的首要任务

由于诸多的因素,很多村落体育活动开展越来越少,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形态慢慢被“同化”,急需进行抢救。村落体育是村落文化、村落历史和宗教等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对于一些有历史价值的项目,将来可能会灭绝,可采用录像、拍照、文字等形式进行储存保护,建立村落体育数据库。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挖掘和抢救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过程中给予相关支持,同时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展现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特色,通过宣传的手段促进村落体育的保护。

3.2 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川西少数民族村落体育保护机制

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挖掘保护是当前“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对村落体育工作的投入、扶持和保护,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倡导村落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加强村落体育活动中群众的主体地位。各级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村落体育活动历史、内容、形式等的进一步宣传。如能筛选一部分体育项目并经过改编后借助于体育部门,纳入到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中,使村落体育文化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得以延续、保护,形成多部门的联合保护促进机制,将会对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3.3 努力构建“学校发展平台、社会适应机制”的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发展机制

将学校体育组、体育院系作为村落体育文化整理与研究的主要阵地,建立相关的研究小组、研究团体和研究基地,开展相关的村落体育项目比赛、学术交流、讨论等。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担负起村落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将濒临灭绝的项目应重点进行保护,探寻传承保护机制以促进其良好发展。同时学校也应汲取村落体育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将部分村落体育项目经过重新加工并保留期原有的本质特征在学校进行开展,通过教育这一平台,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村落体育项目蕴含了当地的发展历史、村落信仰、村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很多村落体育项目既包含了对身体锻炼的良好价值,又蕴含了满足村落群众心理需求的内容。如能将一些特色的传统运动项目进行创新型改造,使之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又包含了历史性、思考性,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最终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于社会的需要,这会很大程度上促进村落体育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延长村落体育项目的生命周期。

3.4 努力构建“赛事促进、旅游开发”的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促进机制

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为村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应充分利用这一赛会效应,积极拓宽赛事的项目,将更多优秀的村落体育项目推荐到这一平台进行展示和宣传。这对于保护和发展现存已独立的村落体育项目、挖掘整理未完成的项目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同时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促进村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村落体育产业旅游的开发,能为村落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是对当地村落体育的良好保护,以避免体育文化的同质化流变。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的今天,如何深度挖掘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实现旅游产业与民间传统体育保护的“共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1]卢文云,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455-457.

[2]井志侠.新中国村落体育变迁的社会学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8:20-30.

[3]郭修金,虞重干.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4):29-31.

[4]郭修金.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9(2):39-40.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Sports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LiIAO Yong-hua1,SHI Yu2
(1.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 610054;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Sichuan 611137)

Depending on literature data,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s,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sports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west Sichuan Provi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hina.The analysis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s inducing the evolution of village sports in such areas are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change of lifestyles and culture.The paper accordingly suggests the measure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village sports in these areas.

village sports;western Sichuan;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evolution;development

G852.9

A

1001-9154(2012)08-0091-04

G852.9

A

1001-9154(2012)08-0091-04

廖永华(1979-),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05-12

猜你喜欢

川西体育项目村落
岁月尽川西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成语魔方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正宫 塞鸿秋 川西毕棚沟 秋日览奇(外一首)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