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徽州休闲体育探析

2012-12-06武晓兰蒋国强聂秀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目连徽州体育

贾 磊 武晓兰 蒋国强 聂秀娟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古徽州休闲体育探析

贾 磊 武晓兰 蒋国强 聂秀娟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西方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为了适应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全民生活中对休闲和休闲体育凸显的要求,我们通过对徽州地区的调查、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探析了古徽州在休闲和休闲体育方面留下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徽州休闲生活、古徽州休闲体育载体“戏”、徽州的傩与目连戏和徽州休闲体育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植根于徽文化沃土中的徽州休闲和休闲体育,对我国现代休闲体育的开展和全面建设休闲社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徽州;休闲;休闲体育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类走向自由境界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成状态的追求目标。西方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1]。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概念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怀着愉悦的心境,以一定的身体活动为手段并获得某种心理体验为目的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2]。

作为休闲胜地的古徽州(包括现在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屯溪和婺源),人们从来就有追求这种自由轻松愉悦生活状态的强烈愿望,也通过不间断的休闲行为实践形成了极富徽州特色的休闲体育。科学地认识植根于博大精深徽文化沃土中的徽州休闲和休闲体育,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加快体育强国的建立,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古徽州休闲体育的载体“戏”

徽州有着上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大量宝贵的、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华夏休闲体育历史的见证和徽文化的重要组成,蕴含着徽州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徽州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徽剧”就名列其中,它不仅有着“京剧之源”的美称,而且还是古代傩戏和目连戏的继承和发展,如祁门、婺源的傩戏和绩溪的舞回都是徽剧产生的前奏。因而,研究“戏”成了研究古徽州休闲体育的一条主线。

“戏”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描述了休闲这种概念及与之相关的意思。“戏”是游戏与娱乐,戏中强调技艺和技巧,所以与体育相关的“戏”可直接称为休闲体育。

徽州人爱看戏几近痴狂,万历抄本《茗州吴氏家纪》卷七载:“吾族喜搬演戏文,不免时届举赢,诚为糜费。”明崇祯歙县县令傅岩在《歙记》卷八《纪条云》中亦称:“徽俗最喜搭台观戏”。他们在逢年过节演戏,宗教、祭祀时演戏,庆典、庙会时演戏,结婚、待客时演戏,甚至族人违反了族规处罚也是罚戏。演戏时少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有时几台戏同在一处演。凡是演戏的地方,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赶来看戏。乾隆年间的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记述了他25岁到绩溪做客,曾经到仁里观看花里会的经历,那里有座庙,“庙前旷处,高搭戏台,画柱方梁,极其巍焕”,在经过了一些仪式之后,“既而开场演剧,人如潮涌而至”[3],可见清代徽州乡村演戏之盛。又如佚名在《歙西竹词》里咏:“每逢唱戏喜颜开,早嘱家人抬女台。要与戏台相对面,姑姑嫂嫂结成堆”[4]。由于戏曲演出的普遍和频繁,古徽州兴建了不少戏台,仅现存的古戏台就有14处,而且它们大都分布在乡村,有的甚至相当偏远。如靠近牯牛降,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祁门县新安乡珠林村的余庆堂,至今保存完好,其精美程度和建造样式都令人称奇[5]。这种演戏、观戏的活动,催生了徽州休闲体育的发展,成了徽州独特的休闲体育文化现象和徽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 徽州的傩与目连戏

徽州傩可以说是徽州最具特色的原生态休闲体育项目,其他许多体育项目多是由傩发展而来或傩的变种。

2.1傩在徽州的盛行

傩是古代驱疫逐疾的一种活动,在徽州普遍流行。据方志和史籍记载,祁门,“正月元日集长幼列拜神祗,鸣钲出行,饮屠苏酒,谒祠宇、交相贺岁,傩以驱疫”(清·道光《祁门县志》)。歙县,“傩礼颇近古,而不举于官,乃乡里好事者为之。新正用童子衣彩衣,蒙假面,作魁星、财神之类,或扮彩狮,敲击锣鼓,跳舞于庭,用博果饵,亦即玄衣朱裳黄金四目驱疫遗意”(《橙阳散志·歙县俗礼教考》)。明代休宁县茗洲村《吴氏宗谱》载:“正统十四年,社中仪,首春行傩人。婺源香头角抵之戏,皆春秋社首醵米物,酬与诸行傩人,遂为例。”清代婺源庆源村詹元相《畏斋日祀》载:“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初二,阴,接狮傩会神,支银五分赏傩人。”绩溪,“中元日,近年奉城隍神巡行县鄙,仪仗甚盛,扮诸鬼卒,后拥前呼以逐邪崇,亦乡傩之意也”(清·嘉庆《绩溪县志》)[6],在徽州诸傩中,祁门芦溪傩最为古老,从人物面具名称、舞蹈语汇以及表演的次序,颇与《周易》易理相符,通过“一意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演绎,形象地描述了先民对宇宙发生和社会变化的认识。

2.2傩的休闲体育属性

一直活跃在徽州民间的傩舞(戏),常常与当地的民间宗族或佛道祭祀仪式相伴随,以高扬生命,达到健身的目的相结合,这就是休闲体育的原生态。行傩以“跳开山”始,舞者手挥开山斧,劈、砍、挖、档。动作大刀阔斧,力大势沉,矫健而有力,豪放而精湛。还有翻筋踢斗等技艺和踩、摇、转、跳、跷、翻、打等动作,都体现了以健身活动为目的的最初休闲体育形态。所以古傩应该是中国休闲体育的一种原生形态,是体育的一种起源[7]。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体育(含竞技)源于巫术。

2.3目连戏在徽州的创新

有专家认为,演目连就是行傩,目连戏是古傩的变异、发展和升华[8]。早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目连事迹也随之传入中国。到了宋代,目连戏也初步确立。但那时仍处在松散的、小剧目形式,而不是一部完整而紧凑的戏。

正宗的目连戏应首推徽州祁门渚口乡清溪村人郑之珍(1518-1595)编撰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他将明中叶以前流传的目连故事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部有完整情节的戏曲作品。全剧共一百出,分为上中下三卷,篇幅之大,可称空前。它设置了傅家向佛刘氏开荤堕地狱——目连西行求佛——目连地狱寻母救母的基本情节框架,将以往各种目连故事串缀其中,汇为一部以“救母”为主干情节的大剧本。此本由歙人黄铤首刻印行(1582),很快就在池州石埭、青阳、江西浮梁、潘阳、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此,朱恒夫在《目连戏研究》一书中概括:流传甚广,几乎排斥了当地老的目连戏而独霸舞台。

徽州目连戏的休闲体育属性还在于它以武见长和群众参与广泛的特征。

特征之一,是徽州目连戏以武见长。徽州的目连戏,虽称之为戏,但仍保留了大量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武术,杂耍等体育内容。明末清初的张岱,在《陶庵梦忆·目连戏》中说:“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扮演目连,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斤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长标、韶坑的目连戏班更是以武功出名,“蜘蛛结网”、“叠罗汉”、“打桅”等表演都十分惊险。韶坑目连戏班在演出过程中表演的武术,杂戏有:《梁武帝》本一开始就有“舞狮子”、“舞象”,其后有“舞金刚”、“打筋斗”、“舞蛇”;《劝善》三本中有“舞龙”、“舞火”、“打堆罗汉”、“模罗汉”、“打拳”(含“软手”、“花棍”、“舞棒”、“板凳花”)、“盘桌”、“盘凳”、“跳白鹤”、“硬结网”、“软结网”、“舞叉”、“抛叉”、“打桅爬杆”等。祁门县栗木目连戏班善于表演“盘彩”、“盘扦”等杂技。同时,目连戏的表演特别强调真做真打,用真刀、真枪、真功夫。如“踩刀”、“九连环”、“翻九楼”、“叠罗汉”、“滚叉”、“翻叉”等。甚至“翻九楼”时,还要在桌脚上仰绑上尖刀,以软跟斗从刀尖上翻过,以增大难度,增强刺激性。

特征之二,是群众广泛参与。如歙县韶坑目连戏演出叉鸡婆一段戏时,“叉鸡婆竟跑下台来,在人群中、小摊上抢瓜果、偷老母鸡,群众亦齐呼:抓小偷!抓小偷!”。在演出《上吊出鬼》一出戏时,穿插了赶鬼的情节,演到出鬼时,吊死鬼被“天尊”追赶,“这时台上、台下鞭炮齐鸣,锣鼓大作,焰火弥漫,群众的吼叫声、口哨声响成一片,充彻夜空,群众情绪达到了高潮。突然,吊死鬼纵身跳下戏台,往林中逃跑,此时台下早已准备好的几十个村民,手执火把,身背土铳,在一片喧闹中,与“天尊”一道将它穷追不舍;吊死鬼从村头逃到村尾,人群就紧随着从村头赶到村尾。最后将吊死鬼赶出二三里以外的荒坡,人群才掩锣息鼓罢归。”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完全参与到演出之中。这种将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将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的演出方式是徽州目连戏的又一大特点。

3 傩、目连戏与徽州的休闲体育活动

傩和目连戏在徽州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舍弃、吸收、演变和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深厚的文化积淀,既保存了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又融合了娱神乐人的习俗[9]。如果说徽州春祀傩仪(盛行于明清祁门县在立春日祭祀太岁行傩)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而在民间赛会出现的傩,则纯粹是一种娱乐,同原始傩巫丝毫无关,只是保留着傩不歌而舞的动作和刚劲、质朴、威武、粗犷的独特风格。表演形式除边走边舞、沿村行傩外,还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通过这种休闲式的运动,不仅放松了疲倦的肉体,而且调剂了紧张的精神,在农闲时节尽情表演和游戏,歌之舞之,诙谐笑乐,全然忘却所有烦忧。同时,民众将这种游戏性情绪渲泄衍变成了主体体验自身力量的有趣方式,在欢愉游戏中增进了人们追求健康、幸福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傩和目连戏洋溢着徽文化的客观精神,同时又充分展现了徽州原生态的休闲体育。事实上,在现存的古徽州休闲体育活动中,很大一部分与傩和目连戏有关。如跳钟馗、仗鼓舞(得胜鼓)、滚车、叠罗汉、水火炼度、钹舞、舞回、游太阳、跳五帝、破寒酸、跳和合、跳五猖、跳虎、跳鹤、跳八戒,以及在傩仪中穿插表演的舞龙、舞狮、舞兽等,尤其是徽州的舞龙,有布龙、纸龙、草龙、板龙、鱼龙、手龙。手龙有单人表演的、双人表演的,也有三四人共同表演的。板龙习惯上是“一丁一龙”,全村各家各户都能参与,以龙聚人,遍村游舞,这种龙不看舞的技巧和花样,只看它的气势和精神,通过这种休闲体育形式,满足人们放松心情,愉悦喜庆、强身健体等多方位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为人们喜爱。

[1] 许晓容.休闲体育发展的必然性论析[J].体育与科学, 2009,30(1):48-50.

[2] 袁建国,董永利,王建议.休闲体育促进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10):12-13.

[3][4][6] 朱万曙.徽州戏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32-37.

[5] 陈琪.走进徽州古戏台[J].寻根,2006(6):75-79.

[7] 贾磊.徽州体育文化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97-100.

[8] 陈星,张隽.皖南目连戏的文化内涵和演出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5(3):109-111.

[9] 王星明.徽州目连戏的形成及文化释读[J].戏曲研究,2006(3):246-255.

TheLeisureandLeisureSportsinAncientHuizhouDistrict

Jia Lei, Wu Xiaolan, Jiang Guoqiang, Nie Xiuju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Anhui, China)

Western futurology domestic forecast: Until 2015 years,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enter leisure times, leisure will develop gradually the central content in human life. To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emergence of 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s in domestic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people’s life, through study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Huizhou, from difference field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valuable non-m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s in ancient Huizhou district. Furthermore, leisure and leisure sports were analyszed in ancient Huizhou from leisure life, the carrier of leisure “opera”, Huizhou nuo and mulian opera, leisure sports, etc, and all of these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and building a leisure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Huizhou; leisure; leisure sports

G80-05

A

1672-1365(2012)03-0030-03

2011-12-31;

2012-02-01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SS2012109)

贾 磊(1971-),湖南岳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分子生物学、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目连徽州体育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徽州人
如何让古老戏剧文化与当代接轨——南陵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综述
寻迹哑目连
我们的“体育梦”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