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同构性分析
2012-12-04张化文曹贤忠
张化文 曹贤忠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同构性分析
张化文 曹贤忠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省芜湖市,241003)
选取淮南和淮北两市为研究案例地,以三次产业和分类层次上的工业产业作为分析研究基础,应用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指标,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并比较淮南市和淮北市产业同结构的现状与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两淮城市产业同构化的利弊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显示,淮南和淮北产业同构化现象非常显著,产业同构化呈现继续加强的趋势。但随着淮南和淮北工业产业的细分,产业结构相似性呈现下降趋势。最后提出主要从政府、市场两个主体层面来解决两淮产业同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产业同构化 差异度系数 煤炭资源型城市 淮南市 淮北市
1 引言
产业同构化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主要表现为:各地区脱离当地实际条件和比较优势,背离地区间产业的合理分工,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而形成门类齐全、自成体系的封闭式产业结构。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产业趋同现状、机制及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区域间各行业的区位熵、霍夫曼比例系数、产品权数、地区集中度指数、产业同构相似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揭示区域间产业同构程度。关于产业结构趋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产业同构是恶性竞争、效益低下的祸害;也有学者认为,在相似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不应过分夸大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有学者认为,产业趋同不仅仅是负面影响和消极意义,在一些地区产业同构是产业集群的表现,具有规模集聚效益。目前对中国的产业同构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省区间、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热点区域。贺灿飞等基于不同产业分类层次的制造业产业同构程度分析发现,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似性,东部沿海最高,西部落后省份和全国相似性最低;Poncet分析了省界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指出省区间存在产业结构同构现象;唐立国等学者对长三角内三省市15个地级市产业结构的研究也表明了中国地方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对资源条件性相似的城市区域内部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性还缺少相关的研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相同,产业同构化较明显,淮南、淮北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以此为案例进行产业同构性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拟采用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测算淮南和淮北两市在二位数、三位数以及四位数产业层面的相似程度,探讨资源型城市产业同构在省区范围内的时空演变的情况,为探寻淮南和淮北两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基础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淮南统计年鉴》、《淮北统计年鉴》和《安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其中各市数据含其所辖县(区),主要考察淮南、淮北两市之间在三次产业和分类层次工业产业的同构现象。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深度分析,在二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工业产业分类层次上分别计算了淮南和淮北两市内部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及在工业产业分类层次上淮南、淮北两市与全省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基于2008年两淮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二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部门有32个,见表1;三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有73个;四位数产业分类的工业有85个。
2.2 测度方法
采用1981年联合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来测度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Dij——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Xik——区域i中的k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
Xjk——区域j中的k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
Dij的取值范围为0到1,值越大表示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即产业结构间同构程度越低。当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Dij为0;当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时,Dij为1。当两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小于0.5时,表明这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相对较小。
表1 产业结构分类体系
3 研究区概况
淮南和淮北市同属于安徽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地区。目前两市的煤炭开采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淮北煤炭资源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煤炭资源面临枯竭之境,资源瓶颈日渐显现。其产业转型依托当地资源,处于产业转型战略发展期。2008年淮南与淮北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见表2。淮南市是处于壮年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及其关联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高比重。2008年淮北市的GDP规模为350亿元,是淮南市GDP规模(454亿元)的77%,三产比重相差不大。
表2 2008年淮南与淮北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 产业结构同构性对比与分析
为了全面考察淮南和淮北产业结构的同构化程度,分别对两个资源型城市之间动态产业结构同构和静态产业结构同构做出对比和分析。
4.1 淮南和淮北动态产业结构同构对比
图1 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为了分析淮南市与淮北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度的时间动态变化,通过计算得出2000-2009年间淮南市与淮北市之间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见图1。首先,在淮南与淮北两市之间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方面,除了2007年外,其余均保持在0.10以下,体现其极高的产业趋同性。2000-2004年两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在0.04~0.05的较小范围内波动,趋同情况几乎没有缓和,而在2004-2009年总的趋同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同时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4.2 淮南和淮北静态产业结构同构对比
采用2008年《淮南统计年鉴》、《淮北统计年鉴》和《安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淮南市与淮北市与在同一时期分类层次工业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见表3。表3中计算得出的数值与表2中相对应的数值相比较,有较为明显的增大,但利用产业大类数据得出的数值结论说服力有限,通过对不同层次工业产业结构层次的比较,能更好地比较分析产业同构问题。随着对工业产业结构层次的细分,淮南市产业结构与淮北市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递增,2008年淮南市和淮北市在3个层次上的工业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分别为0.24、0.27和0.28。二位数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与产业中类和小类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差异显著,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差异比较小。
表3 2008年分类层次工业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4.3 淮南和淮北市产业同构化分析
造成资源型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行为。中央下放权力,使得地方权力得以加强。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增加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往往不赞成资金、资源、技术外流,也不欢迎外来势力占领本地市场而对本地行业构成威胁。又由于经济政策中政治目标的作用,加剧了地方追求地方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的动机,产生了特殊的低度竞争行为。第二,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配套不合理是产生产业同构的一大重要原因。各区域政策各自为政,互不配套;国家在制定某些产业政策时,没有考虑地方差别,结果地方各自为政,制定一套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产业政策。第三,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的不成熟,使得生产要素、商品的流动受到阻碍,各地成为各自封闭的小区域系统,不能实现各自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品分工协作,区域间产业同构。所以积极地推进要素和产品的跨区域流动,逐渐淡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联盟关系,实现要素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两淮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背景分析,认为两淮产业同构变化具有合理性。其一,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有关。两淮在自然资源条件、人文历史背景以及要素禀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导致两淮产业结构整体趋同度较高。其二,区域产业同构程度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程度成一定正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度就越大。处于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必然有相似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进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两淮三次产业趋同度随着时间的演进呈增高趋势,可以间接说明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日益缩小。其三,从动态看,由于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也有不同表现。淮北市是国家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目前淮北煤炭资源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闭坑。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矿井将陷入枯竭之境,资源瓶颈日渐显现。其产业转型依托当地资源,处于产业转型战略发展期。淮南是处于壮年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及其关联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高比重。因此表现出两淮采矿业及制造业内部趋同度变化趋势的相异。
从负面角度看,两淮产业同构将会缩小两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空间,导致规模经济效益与分工效益的双重丧失,进而阻碍两淮未来经济协同一体化发展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1] 孙爱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化的合意性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9)
[2] 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
[3] 戴德颐.基于利润率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7(10)
[4]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05(3)
[5] 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性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4)
[6] 张彩娟.长三角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7] 鲍华俊,徐青,王德全.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23)
[8] 王志华,陈圻.长三角省际贸易强度与制造业同构的关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7(1)
[9] 朱同丹.长三角产业同构之我见[J].长三角发展论坛,2003(12)
[10] 王书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两种价值判断及其界定标准[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
[11]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12] 贺灿飞,刘作丽,王亮.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地理学报,2008(8)
[13] Poncet 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
[14] 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
[15]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Study on industrial isomorphism in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Zhang Huawen,Cao Xianzhong
(College of Territorial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
We select Huainan and Huaibei city as two cases of study,on the research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of three kinds of industries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ce degree coefficient index,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between Huainan and Huaibei city respectively from the static and the dynamic angle.Based on this,We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its reasons of 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between Huainan and Huaibei cit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phenomenon in Huainan and Huaibei city is obvious and this trend will be further strengthened.However,with industry subdivision of Huainan and Huaibei cit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has been declined.We conclude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should be reduced from both the two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industrial isomorphism,difference degree coefficient,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Huainan,Huaibei
TD-9
A
张化文(1987-),男,安徽利辛县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讲究领域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
(责任编辑 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