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
2012-12-04陈春燕
陈春燕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的症状。病理性黄疸较之生理性黄疸有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黄疸消退后又出现的特点,如处理不当部分病理性黄疸进展为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严重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应加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促进黄疸尽早消退。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09年3月-2011年1月对收治2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措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黄疸250例,其中男137例,女113例;黄疸出现时间12 h~25 d,平均(8.51±3.21)d;体重2250~4850 g,平均(3650±550)g,均为足月新生儿,胎龄在37+1~41+6周,平均胎龄39+3周,血清胆红素水平211.1~312.21 μmol/L,平均(257.32±19.5) μmol/L;以上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25例,两组患儿日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即保暖、营养补给、对症治疗、使用酶诱导剂和光疗等。
1.2.2 护理干预措施 (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黄疸色泽变化并采用经皮黄疸仪(宁波JH20-1H经皮黄疸仪)监测胆红素的变化情况,2次/d;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抽血检测胆红素,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有否吮乳困难、精神差、嗜睡、烦躁、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能及早发现重症患儿并处理;密切观察心率、呼吸和肝脏大小变化;保持患儿皮肤、脐部及会阴和臀部清洁;(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①抚触护理:室内温度控制在24 ℃~26 ℃,湿度在55%~65%间,于患儿进食后1 h左右进行,患儿裸露抚触部位,按照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抚触,2次/d,每次抚触时间为15~20 min;②加强喂养护理和扩肛处理:密切观察患儿皮肤情况,是否有干燥脱水,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少量多餐、间歇喂养,尽量喂母乳,实行按需喂养而不是定时喂养,争取每天喂10次以上,防止新生儿脱水。对于在出生后36 h内出现黄疸的患儿采用扩肛处理以促进胎粪尽快排泄干净,方法为将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肛门2~3 cm,轻轻转动10 min;③加强光疗护理,保持体温稳定,光疗期间除抚触外其他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每2 h给患儿翻身1次;④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要及时更换尿布,如皮肤出汗多应及时给予擦拭,防止皮肤破损,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对患儿的皮肤刺激大,要用湿巾清洁臀部,再用鞣酸软膏涂于或西瓜霜喷剂喷于臀部及会阴部,使会阴和臀部能保持清洁,防止感染或尿布疹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自拟) 观察患儿72 h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情况。显效:72 h内黄疸完全消退;有效:72 h内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36~171 μmol/L;无效:72 h内皮肤仍黄染,血清胆红素水平>205 μmol/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幅度及住院时间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幅度、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3 讨论
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能出现黄疸,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而非病理状态。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 d会出现黄疸,4~5 d达到高峰,足月儿7~10 d消退,早产儿2~4周消退,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佳,无其他异常情况,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预后良好。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多种,特别是在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黄疸会加重。部分病理性黄疸病情发展快,若不能有效迅速治疗,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该病病死率高,少数成活后均会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故要加强对病理性黄疸处理,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实践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黄疸有很好的治疗作用[1]。(1)抚触护理:抚触能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加快,其机理是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沿脊髓传至大脑,反射性的引起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胃泌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2-3],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使进食量增加并促进食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能促进淋巴系统发育,提高患儿免疫力、应激能力[4]。患儿进食量增加还可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增加了尿胆原的生成,使结合胆红素减少,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诱发排便,减少了肠肝循环,阻止了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的病情[5];(2)喂养护理和扩肛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进食情况,如临床诊断为母乳性黄疸,则根据医嘱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同时用扩肛方式或药物促进肠道内胎粪排出,达到尽快排出留存于体内的胆红素与胎粪同时排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推荐每日喂哺10次以上,有利于减轻黄疸;(3)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娇嫩,角质层不完备,表皮是单层细胞,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少、缺乏弹性,容易被外物渗透,也可因摩擦免疫力低下等原因而出现皮肤糜烂、脓疱疹、臀炎等,因此加强皮肤护理可防止以上病症的发生。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皮肤感染;(4)光疗护理:蓝光照射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痛苦少。但也有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发热,严重者可患青铜症等。本组患儿均精心护理,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本观察组患儿通过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上以抚触和加强喂养、促进排便等综合护理措施,使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缩短,胆红素下降幅度快,缩短了住院时间,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72 h内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护理方法较简单、方便,达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且无出现光疗并发症和皮肤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洪普,曾玉贤,陈亚璇,等.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结局影响的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51-52.
[2]孙铭晓,董崇林,曲迎姣.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消退的影响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6):722-723.
[3]张群瑛,房翠英,李春芳.游泳、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2008,19(5):510-511.
[4]刘燕,王文华.新生儿抚触在临床中的作用与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4,2(3):207.
[5]杨珍.66例新生儿黄疸的病因[J].重庆医学,2008,37(11):1263-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