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阿弗莱克:男人四十
2012-12-02高倩
综艺报 2012年22期
【编者按】
2012年8月15日,是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40岁的生日。这位曾凭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大放异彩,也曾因为私生活混乱被狗仔队追逐的话题明星,几经起落,最终以执导影片《失踪的宝贝》(Gone Baby Gone)和《城中大盗》(The Town)重回事业正轨。40岁的阿弗莱克已经领略过生命中的太多景致,美好的,丑陋的,这些经历成为他进入“不惑之年”的有趣注脚。好友马特·达蒙(Matt Damon)评价他:“在事业顶峰时一落千丈,然后卷土重来。他真切完整地感受过好莱坞这三个字的意义,现在,他终于可以笑看风云。”
40岁,是青年与中年的分水岭。每个人都希望永远年轻,可现在难免要想:什么?我这辈子已经过了一半了?” 2012年8月15日,本·阿弗莱克在他的生日聚会上大发感慨。
这次,阿弗莱克很低调,他和妻子詹妮弗·加纳(Jennifer Garner)在家里举行了一场小型生日聚会,只邀请了几位好友参加,其中包括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马特·达蒙、经纪人帕特里克·怀特塞尔(Patrick Whitesell)、迪士尼公司制作部总监肖恩·百利(Sean Bailey)。
换个场景,当这位40岁的男人坐在某高级酒店的大堂里接受记者采访时,可一点都没有已经过了“半辈子”的落寞与无所谓,而是充满活力又稍显紧张。
最简单的牛仔裤和格子衬衫,手拿一杯汽水,青色的下巴上有些新冒出的胡茬,交谈时,不时露出他死活也不肯去换的一颗金牙。
阿弗莱克用近几年来的成绩有力回击了曾与他如影随形的质疑。“焦虑,成功激活了我性格中‘不成功便成仁’的部分。在好莱坞,你需要玩命打拼才能生存下去。虽然不至于有迅猛龙那样的怪物在街角等着活吞了你,但在弱肉强食这方面,好莱坞与侏罗纪公园并无不同。”
翻身
《逃离德黑兰》不仅票房大卖,还被不少影评人看作明年奥斯卡的获奖热门。
2012年10月,政治惊悚片《逃离德黑兰》(Argo)借助良好口碑战胜包括科幻巨制《云图》在内的一系列新片,连续两周位居北美票房亚军位置。这部影片正是本·阿弗莱克的最新导演作品。
《逃离德黑兰》不仅票房大卖,还被不少影评人看作明年奥斯卡的获奖热门。
10年前,当阿弗莱克因出演公认烂片《鸳鸯绑匪》(Gigli),以及与詹妮弗·洛佩茨(Jennifer Lopez)的狗血恋情,从红极一时的“金童”宝座上跌落时,有多少人会认为他还会有翻身机会,更别提成为同代导演中的翘楚?
40岁的阿弗莱克,有着银幕上看不到的率真和亲切,在《逃离德黑兰》中出演好莱坞制片的演员艾伦·阿尔金(Alan Arkin)说:“我没想到他本人如此热情,他身上那种年轻、率真的性格,与他在银幕上塑造的人物完全不同。”
以前,阿弗莱克是个爱疯爱玩的“夜行动物”,如今他每天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但一到片场,阿弗莱克就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拍电影千头万绪,时间根本不够用。而且潜意识里总有一种焦虑,不但要把电影拍出来,还要拍好。太多事情塞满了我的脑子IQJFaUfJEPTwpIAlzdbu6w==,甚至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也是,有时我给他们洗澡或者喂饭,他们都会对我抱怨:‘老爸,你专心点!’”
不陪伴家人时,阿弗莱克一般会在家中的工作室,或在他和达蒙一起经营的帕尔街制作公司(Pearl Street Productions)开发新项目。
达蒙陪伴着阿弗莱克经历了多年跌宕,银幕上下二人都是多年伙伴,甚至两人的家也只隔一条街。“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了,”阿弗莱克大笑着说,“我总是好奇他老婆会不会私下问他,‘那傻大个儿非得每晚都来找你吗?’”
业余时间里,阿弗莱克会作大量阅读。采访时,他刚刚看完作家劳伦斯·冈萨雷斯(Laurence Gonzales)的小说《生存之后》(Surviving Survival),这是一本有关鲨口逃生后如果面对生活的非虚构小说。此外,吉莉安·弗林(Gillian Flynn)的小说《出走的女孩》(Gone Girl)和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云图》(Cloud Atlas)也在他的阅读名单中。除了看书,阿弗莱克一般不看电视,而是选择电影。从2011年的墨西哥电影《糖果小姐》(Miss Bala)到维克托·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和《飘》(Gone With the Wind),他喜欢的电影范围颇广。此外,他还会时常和几位相熟的圈内朋友一起打牌,阿弗莱克觉得打牌是对心理学应用的锻炼,不但能训练心理素质,还能学会分辨他人的强弱。
至于其他爱好,他承认:“有孩子以后基本已没有留给爱好的时间了。我以前喜欢骑摩托和打篮球,不过现在一有时间我都会在家里陪孩子。”
45分钟敲定《逃离德黑兰》
“电话接通,不容他们说话,我劈头盖脸就先说了45分钟,讲自己如何喜欢这个故事,并计划拍成一部怎样的电影。”
《逃离德黑兰》的运作始于2010年。当时,阿弗莱克刚刚拍完《城中大盗》,正打算与索尼公司再合作一部电影。
这时,华纳将一部由克里斯·特瑞欧(Chris Terrio)撰写的剧本拿给阿弗莱克: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包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中情局特工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他化妆成一位电影制片人,将六名外交官装扮成剧组工作人员,最终成功将困在使馆多日的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阿弗莱克。
放下剧本,阿弗莱克马上打电话找到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和制片人赫斯洛夫,当时这部电影正由他们二人名下的“烟屋制作公司”(Smoke House)运作,“电话接通,不容他们说话,我劈头盖脸就先说了45分钟,讲自己如何喜欢这个故事,并计划拍成一部怎样的电影。”放下电话后,赫斯洛夫和克鲁尼把剧本卖给了他。
赫斯洛夫事后说,拍好这个故事,最关键的就在于找到幽默与悬疑的平衡点,“切入点需要很巧妙才能让电影好看,阿弗莱克跟我们谈的那些点子都很不错。他要加重惊悚的戏份,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一开始,阿弗莱克考虑自己重写剧本,但考虑到特瑞欧的剧本初稿本来就很好,再加上二人私交不错,最终还是特瑞欧负责改写剧本。俩人一起设计了新开场,简短交代了故事背景,解释了伊斯兰革命以及50名美国人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这一事件的起因。此外,特瑞欧和阿弗莱克还对原本较多的人物进行整合,简化了一些枝节线索。
在为拍摄做前期准备时候,阿弗莱克专程安排与故事中的原型门德兹见面,门德兹带他去了一家酒吧,这是中情局特工经常聚会的地方,但阿弗莱克没想到门德兹本人非常寡言:“他很不爱说话,为人特别低调。”一开始他想不通门德兹的性格为何如此,直到看过了一部由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在2001年制作的有关此次营救行动的纪录片《小灰人》(The Little Gray Man),阿弗莱克才真正明白,韬光养晦沉稳内敛的性格是中情局特工必须的条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容入各种复杂环境中。
剧本定稿后,角色人选依次确定,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饰演剧中的化妆师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绝命毒师”布莱恩·克兰斯顿(Bryan Cranston)出演另一名重要的中情局人员。在阿弗莱克的明星效应下,甚至连一贯神秘的美国中情局也破例敞开大门,允许剧组进入中情局内部参观并取景。
影片大部分取景地都在洛杉矶附近,拍摄65天后,剧组转战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进行长达1个月的外景摄制。本来阿弗莱克想请当地的伊朗移民做群众演员,结果发现会说波斯语的伊朗人都不愿意出镜。因此,在土耳其拍摄的部分场景后来又回到洛杉矶请当地演员重拍了一遍,再使用CGI技术——如此做,不但可还原场景的真实感,也让成本压到了“相当不错”的4450万美元。
在伊斯坦布尔拍摄期间,阿弗莱克患上了重感冒,雪上加霜的是,当地群众演员的追星热情让他难以招架,拍摄现场的群众演员通常多达二千余人,每当阿弗莱克在场的时候,总会有情绪失控的粉丝,“人们叫喊着,还乱扔东西,我其实有点害怕,不过也会竭力表现出作为导演的些许傲慢,所有伟大的导演都有一股子傲慢劲儿。我总在想,我应该拿着扩音喇叭站到外面,大声喝道‘都给我退后!’可实际上我一直没把这种想法变成行动。”阿弗莱克自嘲,“我可不是会按理出牌的人。”
坠落
“我记得有次本打电话给我,伤心地对我说,有他的八卦杂志比他主演的电影还好卖。作为多年的朋友,看着整个世界都误解他,真不好受,我简直无法想象他那时的心境。”
与《心灵捕手》和《城中大盗》中塑造的社会最底层人物不同,阿弗莱克本人的成长经历颇为顺利。他是家中长子,在富裕的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长大,母亲是一位教师,曾参加过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南部的黑人民权活动,父亲蒂姆也是一名知识分子。
马特·达蒙与阿弗莱克小时候就是邻居,达蒙10岁那年认识了小他两岁的阿弗莱克,他现在还记得阿弗莱克家里类似法庭交锋式的讨论:“在他家吃晚饭是我成长过程中最有趣的经历之一,他们家什么话题都会摊出来讨论,而且气氛还特热烈。你必须想好论点,找到有力的论据才能撑下去,本的辩论水平就是在家里练出来的。相信我,绝对不要跟他争论。”
随着青春叛逆期的到来,少年阿弗莱克开始为父母的离婚而苦恼不已,之后父亲开始酗酒,这一点后来也影响到了儿子。为了逃避,上中学的阿弗莱克开始在表演中寻找释放方式,他与达蒙一起报名参演了社团舞台剧,浅尝演戏滋味的二人后来频繁参加各种试境。
高中毕业后,马特达蒙考入哈佛大学,阿弗莱克则考到佛蒙特大学,最初他选择的专业是中东事务研究,后来因为有意投身演艺事业,转去洛杉矶西方学院学习表演。
正式以演员为业后,阿弗莱克在1992年的《高校风云》(School Ties)和1993年的《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中都得到过角色,不过直到编剧并出演《心灵捕手》,他和达蒙才算真正尝到成名的滋味。
当时二人年轻帅气,又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一边是他们双双走上奥斯卡红毯并捧得小金人的头条报道,一边是他们分别约会当红女星格温妮丝·帕特洛和薇诺娜·赖德的花边新闻,这一切都让美国人对他们万分着迷。尤其是阿弗莱克,他以25岁的年纪拿到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风头一时无两,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和所有俗套故事一样,接下来等待阿弗莱克的是如自由落体一般突然而至的低谷。1998年,阿弗莱克接拍了灾难片《世界末日》(Armageddon),2001年接拍了战争片《珍珠港》(Pearl Harbor),而达蒙则选择了《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二人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动作片路线,达蒙认为,这一部分是因为对于新人来说,动作片比较轻松,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阿弗莱克的自以为是——他认为即便是一个糟糕的剧本,也可通过自己的表演扭转局面,但后来才明白,真正能改变一部烂片走向的关键是——导演。
除了拍烂片以外,阿弗莱克的私生活也引发了颇多争议,他当时和凭借性感形象红极一时的女明星詹妮弗·洛佩兹频频约会。此时的阿弗莱克的名字已经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演员,而是八卦热门的代名词,虽然他的片酬从1000万美元上升到1500万美元,但当一个演员被人津津乐道的不再是才华和演技而是源源不断的八卦话题时,他遭受的形象损害并不是高片酬和高曝光率可以弥补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阿弗莱克苦心建立起的形象完全崩塌——2001年,他被怀疑因精神崩溃和过量服药进入康复疗养院,主演的电影《夜魔侠》(Daredevil)和《鸳鸯绑匪》也遭遇票房惨败外加如潮差评。再后来,他和洛佩兹的恋情也走到了尽头。
很多人对阿弗莱克人生的形容是“坐过山车”。达蒙回忆起好友的低潮期仍感慨不少:“我记得有次本打电话给我,伤心地对我说,有他的八卦杂志比他主演的电影还好卖。作为多年的朋友,看着整个世界都误解他,真不好受,我简直无法想象他那时的心境。”
万幸的是,虽然被媒体口诛笔伐,但阿弗莱克的朋友始终支持他,对他的才华充满信心。
阿弗莱克的经纪人怀特塞尔说:“本的才华总是给我惊喜,他和外界对他的评论完全不同。我曾告诉他,重回正轨的道路肯定艰苦而漫长,但你肯定行。”
动力,源自自省
阿弗莱克正在策划改编斯蒂芬·金的小说《末日逼近》(The Stand),还打算再和达蒙合拍一部有关詹姆斯·J·巴尔杰(James Joseph "Whitey" Bulger Jr.)的传记电影,目前的计划是由阿弗莱克执导,达蒙主演。
终于,走出康复疗养院的阿弗莱克重新设定了人生目标,立志绝不再接任何可能会后悔的工作,他对自己说:“要么全力一搏,要么坐以待毙。”
其后的8年里,阿弗莱克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
2007年,阿弗莱克签下导演处女作《失踪的宝贝》,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作导演对心理方面的影响很大,他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而呕吐不止。“第一次做导演时完全没有自信,和普通人一样,我在面对挑战时会紧张至极。”
顶着巨大心理压力,面目一新的阿弗莱克带着《失踪的宝贝》,以导演身份杀回电影界。好莱坞为这部情节平淡却内涵深邃的电影折服,但即使如此,仅仅凭借一部电影的口碑很难确定他在导演中的地位,大部分电影公司都认为这只是阿弗莱克一时的超常发挥,或认为他无法驾驭场面更大的影片。但有一个人,被阿弗莱克的导演手法说服了,他就是华纳公司的总裁,杰夫·罗宾诺夫(Jeff Robinov)。
阿弗莱克回忆:“《失踪的宝贝》在票房上并不算很成功。罗宾诺夫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觉得你是个非常不错的导演,你想做什么电影,告诉我们,我们来运作。’这样的允诺可不是常能听到的。”
学会了深思熟虑的阿弗莱克选择了《城中大盗》,这部投资3700万美元的电影上映后在美国本土收获了9200万美元票房,以苛刻著称的好莱坞影评人也对它赞誉有加。
几乎一夜之间,曾经的“过气明星”摇身一变成为好莱坞新锐导演,再度面对大好前途。阿弗莱克说:“有时想到自己也做了导演,就会觉得不安,因为我觉得那些伟大的导演们都有非常出色的控制力,而我还不行。不过或许正因此,我才总会始终抱有自省态度,这可能正是让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近,阿弗莱克正在策划改编斯蒂芬·金的小说《末日逼近》(The Stand),还打算再和达蒙合拍一部有关詹姆斯·J·巴尔杰(James Joseph "Whitey" Bulger Jr.)的传记电影,目前的计划是由阿弗莱克执导,达蒙主演。
不过,年过40的阿弗莱克现在要思考的事不仅是电影。“年纪大了,对一些曾经不那么在意的事情,现在会特别上心。”今年12月份,他将开始第七次刚果之旅,那里血腥的内战已经持续了14年,战火夺去了540万人的生命。为那里的人们提供人道主义帮助,成为阿弗莱克长久以来致力的公益行动。
马特·达蒙总结这位挚交的人生时说:“本曾在事业顶峰时一落千丈,然后又振奋精神卷土重来。他真切完整地感受过好莱坞这三个字的意义,现在,他终于可以以特有的随性和泰然面对人生,笑看风云。”
“演而优则导”力行者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偶像演员成功转型才华导演的代表。1980年的处女作《普通人》(Ordinary People)拿下四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雷德福共拍摄过8部影片。
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
著名完美主义者,1980年凭借《赤色分子》(Reds)达到导演事业顶峰,并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现在距其最后一部作品《吹牛顾客》(Bulworth)已经过去了14年,据说他目前在策划一部有关传奇大亨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的电影。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女性演而优则导的成功榜样,1991年的导演处女作《我的天才宝贝》(Little Man Tate)收获广泛好评,不过后来其导演事业遇到了不少障碍,去年的《海狸先生》(The Beaver)也遭遇票房惨败。
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1995年,凭借导演并主演的《勇敢的心》(Braveheart)拿到奥斯卡小金人。2004年的《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真正让他声名鹊起,全球票房拿到6.12亿美元。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演而优则导的顶级励志传奇,从1971年的《迷雾追魂》(Play Misty for Me)开始,共拍摄了32部影片。《不可饶恕》(Unforgiven)和《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赢得的小金人不但巩固了他传奇导演的身份,也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业内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