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市早期城市化及近现代化研究
——福中(中福)公司办理基础教育概况

2012-12-02杨玉东

关键词:焦作中原民国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焦作市早期城市化及近现代化研究
——福中(中福)公司办理基础教育概况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福中(中福)公司成立后,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职员、工友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发展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改变封建专制主义,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先后在各个矿区创办了中福、培英、育英等15所小学校,成为民国时期创办基础教育机构最多的合资企业。不经意间,她的作为既为焦作市这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近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又为现今焦作市的转型成功储备了一大批视界开阔、勇于创新的人才资源。本文简述了15所小学校创办和成长的历程,列举了这些学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指出了企业发展、城市现代化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的发达有待于实业的隆盛和市镇的城市化,而实业的隆盛和市镇的城市化也有赖于教育的发达。

资源型城市;福中(中福)公司;基础教育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近现代化程度与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主体资源产业在利用、经营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延伸产业是否具有多样性,以及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对主体资源的依赖度与关联度是否在逐渐降低、商业繁荣的程度及商业产品经营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普及和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辅助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多样性、主体资源投资开发其他产业的力度及延伸产业与主体资源产业的互补性、市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及民主科学观念、人才资源的累积质量与人才视野的开阔度、城市自我革新与改变及自我创造的能力,等等。焦作市作为煤炭城市之所以转型成功,关键在于其在煤炭产业经营过程中,福中(中福)公司能审时度势,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之余,倾其余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1-2],使焦作民众尽享资源开发之利,且为焦作市的城市化和转型成功积累和储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而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又使一般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其思想意识也不断由封闭性、地域性向开放型、全球性转变,并取长补短提高自己。与此同时,道清铁路的修建与通车、主体资源产业——焦作煤炭的迅速崛起,再加上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在焦作的快速集聚与发展[3],使得各类人才也在焦作快速集聚,故20世纪30年代的焦作已一变农业区域之旧观而成为繁盛文明的现代工商业市镇。这一切都加速了早期焦作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不断累积蓄势待发的能量。

福中(中福)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注重教育投资,倾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提高职员、工人、市民及子弟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中原公司在与福公司的竞争发展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了人才是立企的根本,而学校教育则是立人的摇篮。中原公司董事长兼中福联合办事处总经理李文浩指出:“教育实业均为立国之本,公司固为实业机关,按之建国大纲山林矿产之息,当用以办理地方教育公益之用,洵所以示共享,法至良也。故公司于实业之外,兼注重地方教育事业。”[4]“教育为人材所自出,实国家之命脉。”[5]基于这些认识,中福公司甫成规模,就根据合同规定,办理各类学校,以培育企业发展的根基。民国九年(1920年)之前,中福公司办理小学两所,一所是女子小学,一所是福中小学。女子小学系英商福公司出资,创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福中小学系中原公司接办,原名启智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更名为福中小学。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福中公司有小学13所,而同期焦作仅有社会小学5所。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26—1933年)间,由于福公司停产,学校经费概由中原公司承担。据对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焦作基础教育(小学校)的统计[6-7],焦作时有小学校36所,而中福公司则有小学14所。时焦作市小学在校总人数为3 800人[6]。但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原公司所辖13所小学统计,在校总人数即达2 053人[7]。可见,中福公司小学规模之大和社会化程度之高。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又创办小学2所。因日本侵略中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福公司拆迁四川,中福公司小学大部分停课、停办,中福公司对焦作公益教育事业的捐赠也基本停止。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共内战等因素,中福公司在焦作维持不到一年,公司的文化教育基本没有恢复。下面就福中(中福)公司附设小学校的情况进行具体论述,不妥之处,请史志专家指正。

一、福中小学

(1)发展史。福中小学是根据福中总公司与政府所定合同,由红利目下补助地方教育事业的名目于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的。福中小学初名西于村启智小学,由修武县劝学张九江利用张氏祠堂仓房院合并两个私塾而成,以祠堂公款为经费,这是河南煤矿自办最早的一所小学,当时仅有初级班,开设算术、国语2科。民国六年(1917年),由校董张九江主持,对学校进行扩建。民国九年(1920年),迁建西于村黉寺,易名为“福中小学”,校长刘好仁;添建校舍,扩招学生,成为一所既有初级又有高级的完全小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8月,苏克攻为校长;冬,迁校焦作中山公园,建大教室9间、校舍49间,用款千余元。民国十五年(1926年),合并东于村复古学校(复古学校为东于村张汉业于民国六年创办,中原公司和修武县教育科联合资助,张增谦和陈震成主持)。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郑武徽任校长;时军阀混战,校有驻军,各种仪器设备损失殆尽;学生仅125名,教职员7人,月经费235元;课程编制有高级单式(单式班是指:程度和年级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年级,而一个年级的学生又太多则分成几个平行的教学班,教师按班进行教学,这种班叫单式班,按单式班教学叫单式教学)两班、初级复式(复式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太少无法单独组班而混编成一个教学班,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里,用不同年级的教材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讲授,这种班叫复式班,按复式班教学就叫复式教学)两班。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靳树标任校长;时学生仅135名,教职员10人,月经费370元;学生分6个班教授,均系单式;6月,郭振勋任校长;秋,计有学生264名。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学生372名,因校舍不敷应用,租民宅11间,加上原有房舍计60间,共开班7个;本年度,学校开始整肃,整顿童子军,添加设备,学校名誉及精神大振;秋,学生增至436名,共8个班,均为单式编制;高级3个班,添授英语课程;月经费428元,教职员13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中福小学;5月,建教室4大所,增租宿舍40间,校前辟地10余亩为体育场,规模之大,为豫北第一,用洋3 100余元;本年度,学生达700多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改为焦作第一小学;日本占据焦作时期,开设日语课。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改为修武县县立第四小学;冬,更名为修武县焦作镇国民中心第一小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为焦作矿区职工子弟小学, 再改焦作市第一完全小学;冬,改为焦作镇国民中心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改为私立中福小学;次年冬,易名为焦作矿区第一完全小学。后期校长有郭景福、马振刚、任大秀等。

(2)学校机构及教师。设校长1人,分总务、教务、训育、体美、事务部。总务分编辑、出版、文牍、记录、集会、交际、图书、新闻等,教务分教务、测验、成绩、招生、毕业等,训育分训导、辅导、监护、舍务、体育、童子军等,体美分音乐、运动、游览、游艺等,事务分庶务、会计、卫生、保管、校具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教职员13人;至次年10月,教职员增至18人。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2—1933年),教职员20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教职员22人。民国二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7—1938年),教职员18人。

(3)学生。学校从开办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共毕业12个班,毕业学生404名。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在校学生有8个班,435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在校学生11个班,学生545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年2月,在校学生12个班,学生616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有12个班,学生628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学生600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有11个班,学生455人。学生分初级、高级,初级采用级任制(级任制又叫“学级担任制”,以一位教师担任一个学级之全部课程或多数课程的教学,兼负学级管理责任的制度。担任此项任务的教师,称“级任教师”)。学校设商店1间,以进价供应学生购用。图书馆1间,每周一出借,周六缴还。学生自设:纠查团,以检查学生之行动;卫生团,调查学生之清洁;音乐队,以活泼学生之精神。另外,还有新剧团、跳舞会、学生自治会、学生代表全体大会,均在周六下午或周日举行活动一次。这些组织的设立,加强了学生的团体性和纪律性。

(4)经费。学校经费由公司拨给,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年3 000元,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全年拨款增至5 136元,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又增至8 104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经费上升到12 000元。学校教学设备:民国十九年(1930年)有校舍16间,教具90余种,校具130多种,运动场一所,是为豫北地区经费最充实、设施最完备、教员待遇优厚的著名小学校之一。

二、矿区其他小学校

(一)概况

根据合同规定,福中公司每年补助修武、博爱两县教育费万余元,分别津贴乡村经费困难的学校和矿区附近学校,但补助款大多被贪官污吏私自侵吞和各级行政机关截留,学校所得杯水车薪。鉴于如此状况,考虑到矿区工程与地方有密切之关系,以及为提高矿工素质之考虑,中原公司监督尚德胜经与工程科长高伟伯研究,决定自行组织中原公司教育办理机构——教育股(后为教育处,刘庆萱、刘象山等先后任处长),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停止两县教育补助款发放,自办矿区小学校10所(表1),其中一所为童工学校。这些学校,多为临时开辟,借助公共场所开办的由下马村、李河、上马村、高岭等小学;借庙宇改建的有寺河、白龙涧、李贵作、中马村、桶张河等小学;只有阎河、育英、培英、童工小学的校舍为新建,学校的一切设施和学生所用的笔砚纸张、书籍等,均由中原公司无偿提供。开办之初,不设校长,只设主任教员一人。教员根据学生多寡聘若干人,分担教授训育之责。至于校务进行、教员分配、学生成绩考察、课程设置、经费拨给以及购办校具等事项,均由教育处驻各厂矿办事分处具体负责管理。李文浩任职公司总督以后,各校始设校长之职。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为规范各校管理,训令各校在学期初,必须将学校概况、原存器具仪器图书、教职员个人身份信息、学期预决算书及每月预决算书,造册报告,以备教育处核查管理;4月,矿区各校参加中原公司主办的附属学校“春季运动会”;6月,中福联合办事处成立,郭仲隗任董事长,李文浩任总经理;8月,由于校名与中原公司实际出资办校不甚符合,经教育讨论委员会议决,各校校名前冠“中原”字样,校名的变化不单单体现了学校隶属关系的变化,也体现了李文浩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10月,公司训令各小学在民族危亡之际,务须沈毅坚韧,培育学生成为良好之国民,成为将来救国之基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公司经营逐渐恶化,国民政府派翁文灏对中原公司进行整理,在翁文灏到任前由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先行代理,张静愚所拟10条整理办法中的第7条即为:中福联合办事处对外所支之教育经费,概行停付,焦作工学院归省接办,矿局附设之中小学由县接办[8];但由于遭到修武县、博爱县地方政府的反对,在翁文灏到任前暂维持现状不变。翁文灏和孙越崎到任后,通过调研,修改了张静愚所拟10条中的3条,其中就有第7条,即中福公司的大、中、小学全都还由中福公司办理,不再移交给地方政府接办。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日本占领华北,中福公司南迁,附设中小学也随之解散。现将若干个年度的经费、师生数情况列为表1示之[9-12]。

表1 矿区学校若干年度基本指标变化情况统计

(二)培英、育英、中站和万易小学

除中福小学外,培英、育英小学也是完全小学,办学成绩较高。中站和万易小学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后所办学校,办得也较有特色。现简单介绍如下:

(1)培英小学创办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办学经费由中原公司支付。民国二十年(1931年),更名为中原第二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有学生3个班,教职员4人,年经费1 332元。民国十九年(1930年),学生增加到5个班,共有104人,教员增至6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生发展到6个班,共有246人,教员增至9人,年经费6 000元。在设备方面: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学校有教室12间,另外设有办公室、图书室、成绩室、厨房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日军占领焦作时停办。

(2)育英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校址先设苏蔺村,后迁至李河矿区百间房。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26—1933年),办学经费由中原公司支付。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中原第三小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恢复原校名。民国十七年(1928年),学生3个班、96人,教员4人,年经费1 190元。民国十九年(1930年),学生108人,教员5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生8个班、286人,教职员10人,年经费4 800元。学校有教室12间,礼堂5间。另外,还有教员住室、校务处、勤务住室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日军占领焦作后停办。

(3)中站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创办,校址设在李封矿,有学生4个班、102人,教员7人,首任校长明欣。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焦作第一次解放,改为焦作市第四小学;次年,改为“中站小学”。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改名为“焦作市第四小学”

(4)万易小学,创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校址在西冯封村,面积2 400平方米,校长韩立泽,教务主任兼教员刘锡祺,训育主任兼教员司义元。有学生2个班,一年级学生45人,二年级学生42人。学校设校务委员会,执管学校一切事宜,下设总务部、教务部、训导部、研究部。该校有教室6间,讲演室3间,储藏室6间,厨房2间。

培英、育英小学为完全小学,学生均系公司职工子弟。因学生年龄相当,均有童子军编制,并用管理军人的办法管理学生,其目的在于使青少年养成绝对服从意识、团体主义精神和获得基本的军事知识技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的《中国童子军总章》规定:中国童予军的最高原则为: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训练为最高原则;教育目标为智、仁、勇。童子军除平时按时上课、操练外,每有公共集会,负责维持秩序及救济看护羸弱。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焦作学生爱国运动,中原公司附设学校的童子军队伍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经费与工资薪金

中福公司所办的13所小学,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26—1933年)间,由于福公司停产,其经费全由中原公司担负,据对13校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各项经费统计,年拨经常费达11 486元。李文浩认为:“实业整治之方备于科学,而科学研进之法基于基于,实业有百兴之利,而人无无用之才,欧美之所以富强在此。”[13]因此,在他任中原公司监督后,对学校投资多有增加。对于教育经常费的发放,中原公司也有着极为严格的制度管理,规定学校必须提前报呈每月支付经常费预算书,并经教育讨论委员会审查核定修正后发放。据中原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工作报告记载:“教育费,分自办各校之教育费与补助外校之教育费两种。自办各校之教育费,造具予算,由审计股审核鉴注理由,送董事会议决,月终造册,连同证券送审计股审查,认许后,填表呈董事长核销。如某校于经费有节余时,则作为该校之公益费,或收回公司,但不能超出予算。”由此报告知,附设各小学每月月末造具本月的经费支付予算书,办理完各种手续后,方能领取。如学校报呈的1931年2月份预算资金为823元,经核定后经常费支出减至675.35元[14],其中工资587元(职员工资110元,教员工资425元,后勤工资52元);办公费54元(笔墨纸张13元,印刷杂品15元,茶水油烛4元,器具图书20元,邮电2元),房租、修缮等杂费34元。学生书籍、用具,中原公司免费提供,不计入经常费,根据学生多少和实际需要随时购办。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各校预编游艺用品经费785.12元,经教育处审核,认为所列篮球、足球、网球及球拍在小学阶段可从缓购置,减去115元,实拨670.12元。

教师薪资一般按业务能力、教学水平裁定,有的以时计资。抗日战争前,焦作乡村小学校长月薪为12.5元,高级小学教员月薪10元,初级小学教员月薪9元,一年多以10个月计薪。抗战时期,小学教员月薪为60斤玉米面或豆饼。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教师月薪可买百斤米面;次年,改货币工资为供给粮食,但不能保证供给。同期,中原公司附设小学的教师工资却高于社会学校,居中等偏上生活水平。如民国四年(1915年),启智学校教师月薪30元。民国十二年(1923年),福中小学教师月薪40元。1935年创办的中站小学,教师月薪12~15元。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左右,中福小学、万易小学等矿区小学教师,月薪25~32元。据对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份福中小学经费预算书统计[14],福中小学的教员薪资为:高级级任教员,月薪35元;初级级任教员,月薪30~25元;专门教员,35~20元。职员薪资:校长50元,事务员兼教员30元,勤务工资10~8元。由于教职员薪资不固定,尤其在社会动乱时期,职员薪资经常被克扣,这就使他们时常生活在为生活而奔忙的高度忧愁状态。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8日,中福小学全体教职员就联名向中福公司呈文要求增加工资,呈文称:“近来物价突增,生活程度高潮,且又值寒冬,以目下低微之待遇不能维持最低限度之生活,饥寒交迫已成职等最大威助。”教师生活之贫困,由此可见一斑。

四、教学教法

国民政府规定:小学教员当为专科毕业、师范学校毕业、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简易师范毕业,且人格高尚、学识丰富,没有不良嗜好。15所小学的教师大都实行聘任制。教师由校长或办学者聘任,小学教师一般聘期为半年或一年,可连聘连任。同时,中原公司结合实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对矿区学校教员提出了具体的考察标准。如对国语教员提出了9点要求,其中之一条就提出了要设法训练增进小学生的读书之效率与组织力。另外,还规定社会学教材低年级应选择以本地之生活为中心,高年级应以国人生活为中心,平时教学材料应以儿童日常眼前问题为出发点;自然教学应以儿童经验为原则,教师对常见事物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算术教学应以日常衣食用品问题等为范围;体育教学须以有趣为主,使儿童活动后感觉满意;等等[5]。矿区小学教师,素质高,责任心强,教学方法比较好,能运用启发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矿区小学除借鉴中福小学的教学思想理念外,还制定符合本校实情的教法。如万易小学教务部就规定如下教法:“本校当属初创,全系低级儿童,故尚直观教学,以确实、简易,透彻三者为标准,更据儿童好群、同情、模仿等心理,并趋重趣味教学,以集中儿童的注意,鼓舞自动的学习。”

对于教材的选择,主要根据国民政府的教学大纲来选择。民国二年(1913年),小学分初等、高等两级,修业期初等4年、高等4年。初等小校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科,高等小学加授农业或商业、英语,女子学校加授缝纫课。民国十二年(1923年),施行新学制,小学修业为6年,即初高级各为3年的“三三制”。 民国十六年(1927年),小学取一级制,总称为小学校。小学校分两期:前期4年,名曰初级,可单独设立,称初级小学校;后期2年,名曰高级,如与初级小学合设,则称完全小学校。此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科。小学前4年,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1929年,公民改为党义,工用艺术改为劳作,形象艺术改为美术,历史、地理、卫生合并为社会,其余不变,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原公司所属学校,则根据地方情况,密切结合小学生和矿区的实际选择教材。如选择国语教材,注意是否能养成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发表能力。选择社会教材,注意其是否能启发社会知识,改良增加人类幸福,促进世界大同的道德与志愿。选择自然教材,看其能否启发儿童之理解,能否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增进其利用自然界以解决物质和精神生活问题之智能。工艺以能否制作本地特有工艺为原则。美术以引起爱美真趣为原则,增进学生的欣赏能力。体育以养成小学生欢乐运动为原则,并培植其养成坚劳勇敢公正互助之品德。音乐是涵养小学生勇敢团结之精神。指导课外作业,则以养成学生劳动习惯,发展建设能力,引起改良志愿,能否教导儿童改良或服务农业之法。等等[5]。福中小学根据国家和中原公司的要求,将教学分为目的、方法、方式、主义进行讲授[13],目的是教授知识,并留意身心的发达和道德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演绎法、归纳法、习练法、赏鉴法、讲演法、问答法、记诵法、示范法、发表法和查考与温习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示教式、示范式、叙述式、讲演式、问答式和课题式,对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主义和方式,对高级班采用自动辅导主义,对初级班则采用辅导自动主义。所设课程也是根据国民政府的法令规定进行设置,并随时调整,计有国文、数学、英语、物理(自然)、化学(自然)、历史、地理、读经(修身、公民)、体育、音乐、图画、手工等。

对学生成绩考查,除教育处主任或职员不时检查外,还在每年的上下两学期,集合各校举行联合成绩展览,除展览学习成绩外,还展览学生的特长作品。另外,中原公司教育处还组织专家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18日,中原公司假工人补习学校和第三小学校园,举办各小学成绩展览会。展览会展览各学校学生的作文、日记、笔记、大小字、演草、图画、手工等作品。教育处叶尽尘对这次小学展览会进行了总的点评[15],其点评大致如下:第一小学,以图书取胜,兼及木刻,且珍藏丰富;第二小学,以刺绣为最,精彩良多,美不胜收;第三学校,以艺术作品取胜,如海错山珍,深含美味;第四小学,泥工最佳,作品趣态横生,如庐山烟雨;第五小学,大小字、图画、手工等极为丰富,如淡妆浓抹,恰和时宜;第六小学,油画称雄,如百花初放,春意盎然。第七小学,图画与线工称美,如神女巫山,若隐若现;第八小学,棉工最佳,如小家碧玉,别有风姿;第九小学,如田舍农家,无多点缀;第十小学,女红极妙,如村女峨眉,不苟言笑;第十以小学,如古寺丛林,殊多清景;第十二小学,以合制作品取胜,如鲁班流亚,独具匠心;第十三小学,如乡妇新妆,差强人意。展览期间,评定等次,发给奖品,以资鼓励。为了使成绩展览会成功举办并达到预期目的,中原公司特别补助各小学成绩展览会200元,补助展览会点心费101.08元。

五、训育思想

基础教育训育思想的制订,基本上围绕着国家确定的教育宗旨。民国元年(1912年)9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提出:“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16]111民国四年(1915年)7月,北平国民政府发布的《国民学校令》、《高等小学校令》和原《小学校令》基本一致,但特别强调了“学龄儿童之父母或其监护人,自儿童就学之始期至于终期,有使之就学之义务”[16]131。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教育调查会建议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基础教育的教育宗旨,并说明“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所谓共和精神者:(一)必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二)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社会国家责任。”[17]740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认为,基础教育应“以养成爱国民为宗旨”。其要点为:“(一)注意本国文化,以发挥民族精神;(二)实施军事教育,以养成强健体格;(三)酌施国耻教育,以培养爱国志操;(四)促进科学教育,以增益基本知能。”[18]204-205中福公司的基础教育机构就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宗旨,制定了适合公司内部和焦作市实际状况的训育目标。如福中小学确定的教育目标是:以涵养儿童之品性,使有道德之习惯,将来在社会上成一天有用之人,并以集会式、服务式、自治式、训导式、赏罚式和暗示式等方式,来养成小学生的道德品行[13]。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中原公司训令各基础教育机构要重视总理纪念周活动,指出总理纪念周活动要与政治教育一致,校长、主任务必带领全校师生参加,同时在活动中还要“振作精神,谨慎从事”[19]。

同时,中原公司所属学校,一贯重视体育,每年统一组织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附属各校全部参加。运动会最初在北厂跑马场比赛,后在百间房和李河运动场比赛。每次比赛,分高级和初级两组。焦作工学院及焦作中学为高级组,各小学为初级组。比赛项目除田径、球类外,初级组设有三足竞走、算术、跳绳、滚铁环等项目。前4名都有奖品,总分最多者,得团体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1—3日,在李河运动场举行春季运动会。中原公司监督李文浩在开幕式上对运动的意义、运动的主体和运动的价值进行了多角度阐述[20],提出了那个时代的运动价值观,但即使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体育运动的意义是“为身体健全,精神活泼,涵养德行,锻炼身心”。 他还认为,体育运动的主体是朝气蓬勃的一代青年学子,“因为二十世纪的青年学生,可以说是神圣的学生;而神圣的学生,便不能不有神圣的运动。运动以后流出的汗,即是我们学生的圣餐;运动经过的过程,即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最有兴味的道路。同时要知人生的体质,是要劳动,要求其发育,尤其是学生时代的脑力与筋肉的发达,是互相为用的。筋肉,经过相当的运动以后,灵性的聪明上终得到特别的帮助。如果单用脑力而不运动筋肉,那末于个人的身体健康上,是一种大障碍。一个人只知道劳心而不知道劳力,是这种直线的单调的生活,最容易使人走上堕落、悲观、消极的路途。”而“青年学生的生活时代,正当自我意识发达的时期,这都是青年的社会本性,以及感觉器官的发达上自然发现的本色,亦即是造成学生生活的要素。所以,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发泄气力,流露热情,更要组织娱乐的团体,以求充实满足的欲望”。对于体育运动的价值,他认为:“我们今天的运动,不单是为着自身,而且是含有社会性,是含有社会性的革命的价值。”“因为我们二十世纪的人生观,即是革命的人生观;革命是为自我争生存,扩大自我的生命,而运动也是有同样的性质的。所以,我们现在的运动,可以说是革命的运动,是要确定革命运动的人生观,然后才得到革命的运动的真正价值。”“革命从人类全部的生活上说,不单是指流血的非常行动;乃是说人类向进化途中,无限伸张,无限扩大,排除一切的障碍,以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如此,我们人类便不能不革命,要革命不能不先培养健全的体力;要培养健全的体力,就只有实行体育运动。人类一刻不实行体育运动,在此一刻中,他的生命就受到了压缩,压缩不已,就是灭亡。我们要想在这历史进化过程中去求生存,便只有继续不断的革命,能继续不断的革命,我们的生命也就随之而扩大;人生唯一的途径,除了生命的扩大以外,就寻不出其他意义,寻不出人生的价值。”所以,“今天的运动,是要含有社会性,革命性,结果才算真正的价值”。为使春季运动会顺利举行,中原公司特别补助开办费1073.33元。为了鼓励矿区学校的篮球事业,对矿区各校篮球会基本上每月都给予5元补助。当年10月28—29日,又举行秋季运动会。在秋季运动会上,各校学生奋勇争先,第一、第二、第三小学之团体操,堪舆伯仲。田径赛以第二小学之王凤仪,独占鳌头。第十小学女生王香凝,得田径赛三项第一,其姿势之矫健,无不称美。

中原公司不但把体育运动作为检验学生体格和精神面貌的手段,更把体育运动提升到恢复国家的国际地位之实力和道德层级的高度。如“健全公民首需健全之学识及道德;而健全之学识及道德实以健全之体格为根基”。并认为“健全体格之造成,竞赛道德之培养,以及进取之精神,自强之心理”全有赖于体育。“志之培养,以运动竞赛最为有效,盖因坚韧意志必寓于健全之身体;而运动之竞赛又为奋发进取精神之良方也。”“国民生活中所缺之坚韧要素,必先于小学时培养之滋养之。”[21]

六、结 语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柱石,是培养和塑造一代新人的重要时期。中福公司通过创办基础教育机构,既为自己培养了高素质的矿工队伍,又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焦作人口的知识结构比例,同时又化解了矿区与地方、劳工与资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使焦作社会由愚昧而文明、由封闭而开放、由贫穷落后的乡村而逐渐过渡到富裕文明的市镇。可以说,福中(中福)公司在焦作创办的各种教育文化机构以及通过捐助各种教育文化事业[1-2][22],既为焦作非煤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人才,也为焦作的近现代化、为焦作的城市化、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而这些学校的学生更是积极投身于近代民主政治生活中,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责任,在焦作历次反帝爱国运动斗争中,奋勇前驱,“作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份子”[23]。尤其是五卅运动中,参与成立运作“焦作学生联合会”,积极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和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在一二·九爱国运动及随后的抗日运动中,组织抗日民族先锋队,捐款捐物支持“焦作工学院南下请愿团”,投身于挽民族于危难、解民众于倒悬的革命洪流中,并成为塑造城市文明、社会文明、科学文明、生态文明和文化先进的中坚力量。经过革命风雨的历练,福中(中福)公司基础教育机构成就了一大批行动纪律化、精神革命化、思想系统化、生活平民化、治学科学化、兴趣艺术化的忧国忧民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国家栋梁[13],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为国家的富强、为焦作近现代化发展及转型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张玉清.论中原公司董事长李文浩对焦作近代教育的贡献[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7-43.

[2] 杨玉东.福中公司附设私立焦作中学校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0.

[3] 程峰,宋宝塘.怀商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李文浩.一年来工作的回顾与今后努力的标准[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2(4):论著1-11.

[5] 朱鸿宾.对于本公司办理地方教育之管见[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3):论著43-53.

[6] 王垂熙.焦作市教育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7] 焦作矿务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焦作煤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8] 孙越崎.孙越崎文选[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13-14.

[9] 中原煤矿公司附设各校情况一览[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2):统计.

[10] 附设各校概况一览(二十年十月份)[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4):统计.

[11] 附设各校概况一览(二十一年五月份)[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2(6):统计.

[12] 核定焦作中小学接收之办法令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遵办[J].河南省政府公报,1934(1202):4-8.

[13] 李文浩.河南中原煤矿公司办理教育概况[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2):报告51-70.

[14] 指令福中小学校为令该校遵照修正预算造呈二月份支付预算书并准予自二月份起给领文(二十年三月十六日)[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2):命令16-18.

[15] 叶尽尘.本公司自办各小学成绩展览会参观记[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2(6):附录13-16.

[16]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7]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8] 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19] 训令福中中学校长每逢纪念周须令员生全体参加由(二月十五日)[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2):命令16-18.

[20] 李监督在各校学生春季运动大会演说辞(民国二十年四月一日)[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2):附录8-11.

[21] 中原股份有限公司各小学秋季运动会宣言[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2(7-8):附录6-7.

[22] 王少安.河南理工大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3] 刘克升.向福中中学全体学生训话辞[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2(2):附录13-17.

[责任编辑 王晓雪]

StudyofEarlyUrbanizationandModernizationofJiaozuoIntroduction on Fuzhong Company’s Measures for Basic Education

YANGYu-dong

(AcademicPublishingCenter,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Fuzhong company continuously founded 15 primary schools including Zhongfu, Peiying, Yuying, etc. Fuzhong company was one of the joint ventures that founded most bas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during China’s Minguo Period. The purpose of running these schools was various, such as pushing development of their enterprise, providing better education to staff members and kids of staff, expa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ing public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etc.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of these schools, points out the close and mutual relationships among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source-based city; Fuzhong(Zhongfu) Company; basic education

2011-12-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ZS056)。

杨玉东(1963—),男,河南孟州人,编审,从事地域文化和煤文化研究。

E-mail:yyd@hpu.edu.cn

K203

A

1673-9779(2012)02-0240-09

猜你喜欢

焦作中原民国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御中原 画饼充饥
临轩听雨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