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视点原理下的转述表达方式研究
2012-04-07王振涛
王振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郑州450015)
语言的转述表达是语言交际表达中的普遍现象,它是在某种语言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导入另外行为人的思考或者谈话的语言行为,即将自己或者他人的语言行为转述给第三人的现象。通过转述或者引用可以大大丰富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1]。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中的转述表达方式研究从19世纪就广泛开展,学者从句法学的角度把语言的转述表达划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并且对两者间的转化进行了探讨。日语的语法研究历史还比较短,特别是从现代语言学观点出发的研究,直到奥津定义变形生成语法的框架结构才有了开端,在那之后尽管还有久野、远藤、镰田、メイナ―ド等也相继进行了研究,但是有待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本文根据视点原理进行语法分析,然后再根据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的观察,试图找出日语语法和转述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一、表达中的“重复表达”和“视点原理表达”
无论在那一国语言中,说话者A要把自己或者是其他的说话者B的讲话内容向C转达时,一般认为有两种转述方法。一种是将原说话人的原话尽可能原样照搬下来的转述表达方法,我们称之为“直接叙述法”。还有一种就是超越了说话者的存在 (不直接照搬原说话人的话),而只是将原来的信息内容从转述表达角度出发的“间接叙述法”。像这样基于角度不同进行的叙述法分析,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的语言进行了尝试。在日语中给间接叙述法下了这样的定义: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间接叙述法是直接叙述法经过“变形”才推论出来的,并基于假设提出了“间接叙述法变换规则”等一系列的规则[2]。但是,这种定义方法,对直接叙述法和间接叙述法哪一个才是基本的叙述法,直接叙述法又是什么,日语的叙述法是否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直接叙述法和间接叙述法等问题并不是很明朗。
我们以“重复”的具体含义,在视点原理下表达重复的过程中,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直接叙述法和间接叙述法的划分等问题为基础,试着分析日语的叙述法。另外,一般被认为很暧昧的日语的叙述法,基本上可以说是由直接叙述法、直接叙述法、准间接叙述法、间接叙述法四种方法构成的。接下来的分析中,在 「ある話者が誰かにあるメッセ―ジを述べた」这个句子结构中,我们把 「ある話者」称为「元话者」(最原始的讲话人)转达这个语言的说话人,也就是一段话整体的传达者,称为“转达者”。
二、直接引用法:场合的二重性
我们可以给直接叙述法下这样的定义:首先是常规性的,说话人A把自己或是其他的说话人B说过的话 (或者是要说的话)照搬过来,也就是说,从那个讲话人立场和角度出发的转达法。看下面的会话例子:
例 (1)田中さんの家で。
山田:ラーナーさん、明日も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ラーナー:ええ、まいりますよ。
第二天,在第三人小野家,田中要把这段对话转达给ラーナー的朋友小野。从原讲话人ラーナー的立场和角度来转达一般是这样说:
例 (2)翌日、小野の家で。
山田:小野さん,昨日田中さんの家でラーナーさんに会いましてね、
「明日も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って聞くとね、
「ええ、まいりますよ。」って言ってましたよ。
小野:あら、そうですか。
可是,假如山田如果向ラーナー的朋友,一个完全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大明转达同样的话会是什么样呢?
例 (3)山田:大明,我昨天在田中家里遇到拉纳先生了。我问他你明天还来这里吗?他说他还来。
大明:好的。我知道了。
在例 (2)中,山田对ラーナー的话的引用称为“直接引用”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那么在例(3)中“他说他还来”该怎样理解呢?这绝不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必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习论来解释,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把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重复下来,无论从物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不可能的。在日常会话中,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我们所说的“直接引用文”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接下来的这个例子引用了电视剧中的一个情节。
例 (4)(转述表达者为男性,在宴会上关于桌上一道菜肴的会话)男:そうなんだよ。ほら、わかめのぬたっちゅんだろう?これが食いたくてね.「作れ」っても、 「この酢味噌の具合が分かんねえ」って、言うんだよ、うちの奴が。
对 「この酢味噌の具合がわかんねえ」的引用,很明显,这个转达者想要直接引用他妻子的话。可是在东京话里,女性是不使用 「わかんねえ」这样的男性用语的。有意思的是,如果这位男性真的用像他妻子所说的女性用语的话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例 (4')男:… 「作れ」っても、「この酢味噌の具合が分かんないわ」なんて言うんだよ。うちの奴が。
这样一来,因为男性的会话中出现了典型的女性用语,就不免显得有些滑稽了。同样的,女性在引用男性讲话的时候,只要不是故意想滑稽 (比如,喜剧演员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像这样调整形式是很普遍的。这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一样,讲话人A和讲话人B所说的话完全以照搬的形式转达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直接引用,转达者A自身进行转达的场合也必须调整。比如,例 (3)可以说是比较典型一点的例子。另外,与其单纯重复某一信息,倒不如创造出一种新形式,创造出一种在直接叙述法中与原讲话人的说话方式无关的形式。
例 (5)(转述表达者为中年女性)女:…ねえ、ねえ、紀子さん、母がね、「一度紀子さんの所へ行け」って言うんまんだから、来たんだけど、悪っかたかしら。」
例 (6)伝達者 (普段学生たちに向かって「お前達」などという言葉を使うことのない先生)
先生:…まあ,いろいろ難しい問題もあるんですが,学生達には 「お前達自身がしっかりしなきゃいけないんだぞ」と念を押していってあるんです。
在例 (5)中,一般情况下,女性 (母亲)不使用「行け」等之类的语气比较强的说法,像「行け,行け」这样把「行け」重复使用的更是少见。即使在例 (6)中的 「お前達」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只是为了标示出接下来要使用的直接引用才特别使用的。总之,在直接引用法中,有从完全接近讲话者的讲话,到把原讲话人的话顺应转达者的立场做出某些调整等各种方式。这里所说的直接引用法的基本机能并不是简单的对原讲话人的话进行重复,而是把某个转达者的立场假设成原讲话者的立场,把假设的原讲话人的立场置于某个转达者的立场中,以此制造出场合的二重性,并产生特殊效果。
最后,转达者用怎样的会话方法向听话者标出某个直接引用句的开头呢?在日语分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划定从哪儿开始,比如从某节某句开始引用那样,辨别直接引用句从何处开头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从推测性的观察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a)在引用句之前留出停顿,然后用大量的和叙述部分不同的抑扬顿挫来表现引用句;(b)为了把引用句和叙述部分分离开来,以“感叹词”(「まあ、あのう」等)开始引用;(c)采用例 (5)、(6)中那样很明显可以看出的直接标示出的引用表达方式。
另外,“直接引用法”并不是对别人讲的话的单纯模仿,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它是带有语法制约性质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间接引用法
日语中,对间接引用下了这样的的定义:“所谓的间接引用文是把直接引用文的内容翻译成叙述部分的从说话者立场出发的文体。这个过程就是间接化。”[3]根据这个定义假设 (1)中的ラーナー的话由山田在 (2)的场合下,也就是在从小野家的角度出发向小野转达。
例 (7)山田:小野さん、昨日、田中さんの家でラーナーさんに会いましてね。
(「明日も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今日もそこにいらっしゃるかどうか、聞くとね、(「ええ、まいりますよ。」)いらっしゃる、って言ってましたよ。
小野:あら、そうですか。
很明显的变化是: 「明日」变成了「今日」,「ここ」变成了 「そこ (田中的家)」,「まいりますよ」变成了 「いらっしゃる」。另外,受视点原理影响的词汇的变化 「です、ます」之类的助动词和 「よ、わ、ぬ」之类的终助词也没有了,这就是所谓的“从属举得现象”。关于间接叙述句会产生怎样的从属句,本文不做过多讲述,本文想就直接引用法和间接引用法的根本不同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例 (7)中,如果只对试点原理下的词汇「明日、ここ、参る」进行调整,而助动词「ます」或是终助词 「よ」还照搬入引用句,那么就会形成新的引用句。
例 (8)山田:小野さん、昨日、田中さんの家でラーナーさんに会いましてね。
(a)(「明日も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今日もそ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と聞くとね。
(b)(「ええ、まいりますよ。」)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いらっしゃるよ、って言ってましたよ。
也就是说,不仅 (a)中的 「そこ」指代的不是田中的家,(b)中的 「いらっしゃる」也变成了其他别的人到另外的地方去的意思了。原本,终助词 「よ、わ、ね」和助动词 「です、ます、まい、だろう」等,就是针对某个命题,表达说话人自身的某种态度、情绪[4]。这通过其他的讲话人或是从别的角度 (立场)“转换”之后间接地表达是表达不出来的。而且先行的角度表现正是应该以讲话者为轴心。比如,例 (1)中的ラーナー如果说 「ええ、まいるでしょう」,那么要间接转达的话,就是下面这样:
例 (8')……今日もいらっしゃるかどうか聞くとね、ラーナーさんは。
(c)(「ええ、まいるでしょう。」)いらっしゃるだろう、と言ってました。
像例 (8)(b)中的那样,就变成了不是ラーナー而是其他别的人要去的意思的直接引用句。(关于 「でしょう」和 「だろう)在后面将会论及)。也就是说,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的区别是:前者表达说话人自身情绪的终助词 「よ、わ、ね」和助动词 「ます、です」等可以自由使用,而后者却不可以。
四、准直接引用法
(一)感情、感觉的表达
众所周知,日语的感情、感觉的表达在说话人和第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别。比如,「たいーたがる」、「ほしいーほしがる」、「さびしいーさびしがる」「みえるー」、「ーよろこぶ」等对应的表达方式是很容易地就列出来。可是如果用引用的表达方式来表述这些的话,和其他的视点原理一起使用时就会产生非常有意思的现象。「ーたい、ーほしい、ーみえる」等是表达说话者自身的感情或者感觉。从这个意思出发,助动词 「です、ます、まい、だろう」和终助词 「よ、わ、ね」等一样也可以出现在直接叙述句中。实际上,表达情绪的助词、助动词,只是基于说话人的视点原理下的表现才需要区别使用。感情、感觉表达方式是从原讲话者以外,也就和转达者的表达方式下产生的,其结果是产生了将原讲话人和转达者的角度混合在一起的引用句。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 (9)映画館 「スバル座」で
山田:ラーナーさん、明日もここで映画を見たいですか。
ラーナー:ええ、(明日もここで)見たいですね。
如果将这段话由山田先生在小野家里间接地转达会是什么样呢?
例 (10)翌日、小野の家で
山田:ラーナーさんと昨日スバル座で映画を見たんだけど、ラーナーさんは。
(「明日もここで見たいですね」)
(a)今日もそこで見たがっている。
(b)今日もそこで見たい。
(c)今日もそこで見たいよ。
也就是说,「明日」「ここ」从转达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变成「今日」 「そこ」。可是把「見たい」变成「見たがっている」后,就成了非语法性质的引用句。而且,有意思的是:语法性引用句(b),「今日」「そこ」是从转达者的角度,「見たい」是从原讲话者的角度出发,这可以说是在一个引用句中有同时具有直接引用法表达和间接引用法表达的中间性引用句。在这种可以称作是中间引用句的 (b)之后加上终助词 「よ」之后的形式就和原来的信息、意思不同了,我们可以从新的直接引用句来判明。因此,我们把引用句 (b)称为“准间接引用句”[5]。
接下来的例子,(僕が見たがっている)这句话在直接引用法中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可在准间接引用法中(「僕=伝達者」「見たがっている=山田の視点」却是合乎规定的文体。
例 (11)ラーナーの発話
山田は、僕が映画を見たがている、と君に告げたようだけど、僕は彼に 「僕は映画を見たい」などは一度も言わなかったよ。(僕=ラーナー)
最后,感情、感觉表现会变形成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以及授受动词 「あげる、やる」等和「行く、来る」等可以变形成为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的哪一种,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 (12)ねえ、ねえ知子さん、電話で (友達に)相談したらねえ、賛成してくれてね、この辺りにも顔が広いからお弟子さんを。
(a)(私に)紹介してあげる、って言うのよ。(准间接引用)
(b)(私に)紹介してくれる、って言うのよ。(间接引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根据角度的不同,像(a)「私にあげる」那样 (准间接)或是像 (b)那样「私にくれる」 (间接)两者均可。「行く、来る」虽然没有给出例子,但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也就是说,转达者在想强调很重要的内容时,就采用原来的视点,像 (a)那样转换成准间接引用。否则,自始至终都从转达者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采取了像 (b)那样的间接引用。
(二)特殊效果欠缺的表达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由表达说话人的情绪的助词、助动词引导出的引用句不可能包含反应第三方视点的要素。这样的引用句就变成了直接引用句。另一方面,用来表达说话人感情、感觉的词汇要素也可以从转达者的角度表现出来。这样一来,该引用句就可能变成准间接引用句。但是,实际上表达情绪的助动词,比如 「だろう」,根据针对说话人的语言行为所采取的态度的不同,也可以转述成「~でしょう」「~だろうね」或是仅仅用「~だろう」。但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就说先行要素反应了转达者的观点,所以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变成了准间接引用句。另外,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感觉的要素前面如果没有任何的立场表现的话,那么这个引用句自然就成了直接引用句。但是,像「山がよく見えると言った」和「山がよく見えますと言った」的不同,我们应该怎样表述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 (13)昨日、スバル座で映画を見たあと、ラーナーさんは
(a)明日も見に行く {ア、でしょう イ、だろうねウ、だろう}って言ってましたよ。
(b)もう一度{ア、見たいですイ、見たいなウ、みたい}って言ってましたよ。
在上面的 (a)中 (ア)(イ)(ウ)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使用,但是「明日も見に行く」表达的是在「昨日」的 「スバル座」的 「ラーナーさんの」那样的场合,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引用句都可以说是直接引用句。同样,(b)也是引用句,除了「見たい」之外没有其他的立场表现。所以包括 (ウ)在内的,全部可以看做是直接引用句。但是,无论在哪种场合,(ア)(イ)(ウ)之间存在的特殊效果,很明显的存在较大不同。在日语会话中,关于终助词起着多大的作用这一点,只要认真想一下在会话中终助词的使用频率就会一目了然了。没有终助词的会话总让人产生是教科书式的或是书面语之类的感觉,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
这就像在前面中论述的那样,直接引用法的功能是在某个转达场合下,说了与此场合不吻合的话,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当然,在这种场合下,原说话人的观点原样保存了下来。与此同时,伴随着抑扬顿挫、强调等方式,语气、语调也显得很正常了。上面例句中 (ウ),从视点原理这一角度和情绪等方面来看,确实起着“直接叙述法”的作用,但从“特殊性效果”来看,却完全称不上是直接引用法。从这个意义来讲,就必须和 (ア)(イ)区分开,当然,(ウ)中如果加上相当于抑扬顿挫语气或是强调的词汇,就会出现和 (ア)(イ)一样的效果了。
五、结 语
在本文中,作者以视点原理为轴,进行了直接引用法和间接引用法的转述表达方式的分析。“直接引用法”与其说是对原讲话人的信息的原版再现,倒不如说是一种在转达时把与之前不同的时间角度的信息,用直接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带来特殊性效果的表达方式更为准确。与此不同的是,“间接引用法”则是采用了与转达的场合相匹配的信息进行转述的表达方式。而在表达感情、感觉等词汇出现的引用句中,虽然与此相关的视点原理下的表达能够迎合转达者的角度而变化,但感情词汇本身却不能脱离原讲话者而存在,所以才有了“准间接引用法”的出现。另外,从视点这一角度出发,如果完全符合讲话者的立场,就可以称为直接引用法了。但是,没了抑扬顿挫和强调等语气语调,也就表现不出特殊的戏剧性效果了,这时候,我们便需要像“准直接引用法”的引用句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中间转达作为媒介语言的日语,作为转述传递信息者,必须把说话人自身表现不出的全部信息用“准直接引用法”方法转达出来,这是日语的特殊性之一。
[1] 金磊.日语转述语初探 [J].苏州大学学报,2009(4):90-93.
[2] 鎌田修.日本語の伝達表現 [J].日本語学 (明治書院),1993(2):59-72.
[3] 三上章.現代語法序説 [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72:90-93.
[4] 镰田修.日本語の引用 [M].東京:ひつじ書房,2000.
[5] 日本語教育学会.新版日本語教育事典 [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