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的抗药性研究
2012-12-02柳从礼艾洪木史梦竹
柳从礼,艾洪木,史梦竹
(1.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355000;2.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是对植保工作的严峻挑战,人们为了防治抗性的害虫,增加用药次数与用药剂量,加大害虫防治成本,增加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鱼虾、蜜蜂、鸟类等有益生物的危害,甚至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毒菜问题(张友军和谢丙炎,1998)。如近几年在深圳、上海等地多次出现了蔬菜中毒甚至死人的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的蔬菜害虫对目前登记用于蔬菜害虫防治的杀虫剂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抗药性。菜农在缺少有效药剂的情况下使用了一些蔬菜上严禁使用的剧毒农药如甲胺磷等(张义等,2000)。因此本文针对福安市蔬菜主要害虫小菜蛾研究其对常用农药的抗性,为解决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小菜蛾敏感品系,由福建农林大学昆虫毒理实验室提供,并在室内养虫室无药剂选择压力下饲养多代;田间品系分别从福安市赛岐镇、溪潭镇、穆阳镇三个乡镇的十字花科菜地上采集老熟幼虫和蛹,在室内用甘蓝饲养1-2代后进行测定。
1.2 供试药剂
75%乙酰甲胺磷SP、20%三唑磷EC、10%氯氰菊酯EC、5%氟铃脲EC、5%氟虫腈SC、0.9%阿维菌素EC。
1.3 测试方法
1.3.1 小菜蛾对药剂敏感性测定 采用浸叶法。将甘蓝叶片在药剂的商品制剂稀释液中浸5 s,取出在不锈钢架上晾干后,放入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中,叶茎用湿棉球保湿,然后接3龄幼虫10头,上覆刺过针孔的保鲜膜,每处理重复3次。置于24-26℃的培养箱内(L:D=14 h:10 h)。接虫至检查结果的时间因药剂的速效性不同而异,药后24 h、48 h、72 h检查小菜蛾的存活情况。以毛笔尖触碰幼虫腹部末端,若头部不能摆动、身体不能向前爬动则视为死亡。设清水处理的叶片作对照。用唐启义等(1997)开发的DPS统计软件求回归方程、LC50和LC90。
1.3.2 小菜蛾抗药性测定 采用浸叶法。用直径5 cm的无毒甘蓝菜叶在不同浓度的农药商品制剂稀释液(稀释液中加入0.1%的聚乙烯醇作为粘结剂)中浸10 s,取出在不锈钢网架上晾干,然后放入直径为5.5 cm的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用湿滤纸保湿),接入小菜蛾3龄幼虫8头,每处理重复5次。除氟铃脲处理的死亡率为96 h之后检查外,其他农药处理的死亡率均为72 h之后进行检查。通过与敏感品系比较,求出抗性指数。饲养条件和判别试虫死活的标准以及统计软件同1.3.1。
2 结果分析
2.1 福安市小菜蛾对不同药剂的毒力
采集福安市郊区的小菜蛾进行毒力测定的结果(表1)表明,在供试的6种药剂中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的毒力极高(敏感基线LC50=0.075 mg/L),为有机磷杀虫剂乙酰甲胺磷毒力的33647.8,6215.7 倍;这 2 种药剂的敏感基线 LC90亦较低(分别为 LC90=2.764 mg/L,LC90=2.703 mg/L)。氟铃脲的毒力居于供试的6种药剂的中等(敏感基线LC50=20.417 mg/L),在生产上对小菜蛾防治时还有采用。但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乙酰甲胺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氰菊酯对小菜蛾的毒力均已相当低,在生产上已难以控制小菜蛾的发生,应当淘汰。
2.2 福安市小菜蛾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
福安市3个主要菜区小菜蛾对以上3种常用药剂的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2)表明,截止到2011年10月,这些地区的小菜蛾对氟虫腈未产生抗性,LC50与敏感品系的差异不显著,抗性指数在3倍以内。阿维菌素和氟铃脲由于在福安各地应用时间、面积、用药水平等相差较大,因此抗性指数也有较大差异。赛岐镇因用药历史较长,用药水平较高,因此抗性指数较高,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和氟铃脲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82.63和38.82倍;溪潭镇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和氟铃脲亦已产生较高程度的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20.69和61.96倍;穆阳镇的小菜蛾对氟铃脲抗性水平稍低些(抗性指数达7.74倍),对阿维菌素抗性也很低。
表1 供试6种药剂对福安市小菜蛾的毒力Table 1 Toxicity of 6 kinds of pesticides to P.ylostella in Fu'an city
表2 福安市三个菜区小菜蛾抗药性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sticides resistance of P.ylostella from 3 towns in Fu'an city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穆阳镇小菜蛾对其抗性指数已达到7.74,而赛岐镇、溪潭镇两地小菜蛾的抗性水平则更高,因此,这些地区应暂停使用,以期恢复其敏感性。近几年来,阿维菌素在我国被广泛用于抗性小菜蛾防治,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连续、频繁地使用,使小菜蛾对这一药剂的抗性问题也显现出来了(周晓梅和黄炳球,2002;张桂芝等,2003;宋姝娥等,2011;罗雁婕等,2008)。本研究表明,溪潭镇和赛岐镇小菜蛾对阿维菌素亦已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因此,应及时与作用机制不同且尚未产生抗性的农药如氟虫腈等进行交替或轮换使用,在抗性地区应立即限制阿维菌素的使用,以降低选择压,延缓抗性产生。
罗雁婕,吴文伟,杨祚斌,浦恩堂,郭志祥,尹可锁,何成兴.2008.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的研究进展.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S1):178-182.
宋姝娥,袁宗英,李明立,嵇俭,于晓庆,段培奎.2011.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监测.农药科学与管理,32(5):54-56.
唐启义,冯明光.1997.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张桂芝,赤国彤,张金林,白凤红.2003.小菜蛾(Plutellax ylostella L.)抗药性的研究现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6(增刊):201-204.
张义,汤铎,顾沫英,庄元卫.2000.浅论蔬菜病虫无公害防治的策略与措施.植物医生,13(2):6-8.
张友军,谢丙炎.1998.蔬菜病虫抗药性与抗性治理.中国蔬菜,(2):56-58.
周晓梅,黄炳球.2002.蔬菜害虫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昆虫知识,39(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