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2012-12-01杨怀芹
杨怀芹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1100)
睡眠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良好的睡眠质量对维持生命活动、提高生存质量及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1]。临床资料表明,心内科住院患者常因疾病本身因素、住院环境、噪声及情绪等因素,出现入睡潜伏期长、夜间觉醒次数多、全睡眠时间短等失眠现象。失眠不单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血压上升、呼吸和心跳加速、心肺脑血流增加,从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为改善我院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失眠患者在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改善等方面予以护理干预,并取得较好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护理干预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58~57岁,平均年龄(68.2±5.5)岁;患病分类:高血压31例、心律失常14例、心功能不全17例、冠心病39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例;以上患者均经失眠程度和分类、睡眠自行诊断表考评,多为入睡困难、早醒、自感多梦,且均无智力、语言及人格情绪障碍。
1.2 护理干预
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规范化的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改善等护理干预措施。
1.2.1 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摄食情况,避免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予以压疮、便秘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
1.2.2 心理护理
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痛楚、经济负担等原因产生的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对其睡眠质量及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通过系统的心理评估,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态,找到引起其睡眠障碍的原因,从而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状态及悲观情绪,具体措施可如下:①向患者讲述积极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予以详细分析和解释以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心理;②加强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及家属急于求成的心理,对患者取得的进步予以鼓励,不断加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详细介绍住院病房环境、相关制度,加强医护之间、患者之间的交流,以消除其陌生感,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事件的正确处理措施。
1.2.3 睡眠卫生健康教育
定期在住院失眠患者之间开展睡眠卫生健康教育,通过系统地睡眠指导、服药信息等宣讲教育,指导失眠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及睡眠习惯[3],如①帮助患者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并避免睡前过饱、饥饿、抽烟或进食酒、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睡前的生活习惯,如略作运动、热水泡脚、饮用热牛奶、读书、听音乐等;③帮助患者建立、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做到白天尽量减少休息、睡觉时间,夜晚准时休息;④对顽固性失眠患者,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给予服用一些镇静催眠药物,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所服药物的作用、服药最佳时间、方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等,嘱禁止私自改变药量、停药。
1.2.4 环境改善
面对病房、病床的陌生以及住院环境中的噪声、光线等均可导致患者失眠。因此,通过改善患者住院环境,以满足了其睡眠要求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改善措施如下:①提供柔软、干净、平整的床铺,并保持室内温馨、舒适、空气流通及适宜温度,尽量减少刺激性气体、声响、的影响;②保持病房内外安静环境,尽量降低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走动、电话、交谈所产生的噪音影响;③合理安排医护操作时间,尽量避免夜间唤醒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适当调整患者所用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的位置及所用器械的工作噪声;④给予住院患者睡眠适宜的环境温度(20℃左右)及光线强度,以利于患者享受最舒适的睡眠环境。
1.3 评价指标
观察失眠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及全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是指从患者上床睡觉起,到NREM睡眠第一阶段持续5min时止;觉醒次数是指患者夜间从睡眠当中醒过来,并维持清醒状态达1min以上的次数;全睡眠时间是指患者从睡眠到早晨醒来,所经过的总时间减去夜间清醒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评价指标统计结果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 果
给予系统地睡眠护理干预后,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全睡眠时间较干预前,也大大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10例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3 讨 论
失眠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疾病本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疾病痛楚、经济负担、情绪压力、心理冲突等均可导致患者失眠。心内科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本身,其对睡眠质量的要求较高,如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或有失眠症,不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影响,还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上升、呼吸和心跳加速、心肺脑血流增加等临床症状,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对心内科失眠患者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按,予以科学地、系统地睡眠干预护理,以改善其睡眠质量的现状。首先,睡眠质量的改善应从整体着眼,护理人员应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从失眠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予以规范化护理,满足患者对疾病、健康卫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其次,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家庭情况、心理情况,正确分析、准确评估导致患者失眠的症结,从而才能有效的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再次,护理人员还应学会“因地制宜、科学施护”,通过对失眠患者指导、示教、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作息规律、睡眠周期及睡眠卫生习惯[4];最后,既是对患者住院睡眠环境的改善,通过减少噪音、降低光线刺激、调节适宜温度、建立合理的探访及陪护制度等措施,以建立温馨的住院环境。
本研究通过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及环境改善等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睡眠质量取得较好改善,不但有效延长了全睡眠时间,还缩短了其入睡时间减少了觉醒次数,极大的保障了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其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均有积极促进意义。
[1]韶红,张友根,张思诗.外来劳务工睡眠质量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26-28.
[2]袁琼湘,张雷,谢沙萱.住院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21-24.
[3]吴萍,文燕,安丽萍,等.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21-424.
[4]赵新喜,张军,谭春英.对失眠症患者实施睡眠护理干预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