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2012-12-01王建飞
王建飞
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其致病原因一般分为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ehnoid hemorrhage,tSAH)。其中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的外伤后神经外科疾病之一[1]。tSAH是颅脑损伤中最为常见,是导致颅脑创伤治后继发脑损伤加重的主要因素,有报道称tSAH重度颅脑损伤中发生率在33% ~40%,轻度颅脑损伤中发病率在2% ~3%[2]。tSAH后并发症较多、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t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5.4±5.2)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32例,高处坠落伤11例,打击伤5例,摔伤11例,其他原因3例;就诊前病史0.5~4 h。Glasgou昏迷评分:8分9例,9~12分25例,13~15分者26例。其中合并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5例,颅骨骨折14例,脑挫裂伤7例。所有患者经CT扫描均见颅内蛛网膜下腔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高密度影且行腰椎的穿刺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无中线移位、无颅内血肿、无严重胸腹联合伤、无脑疝征象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吸氧、抗生素应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脑细胞、防止水盐电解质紊乱、钙离子拮抗剂应用、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组给予24 h之后的常规腰椎穿刺术,缓慢的释放处脑脊液20~30 ml血性脑脊液。之后注如生理盐水10~20 ml,缓慢的放出脑脊液15~25 ml。反复的额进行数次冲洗,至脑脊液清亮或者基本清亮。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局麻行穿刺置管术,头侧蛛网膜下腔置6~10 cm硬膜外麻醉导管。引流速度控制为3~5滴/min。每日的引流量设置为150~389 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病例和死亡率;术后6个月随访评定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评价[3],其中死亡为1分,植物生存为2分,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需他人进行照顾为3分,重度残疾,可自理生活但无法完成正常工作和生活为4分,恢复良好,能够完成正常学习和工作为5分。同时比较两组并发脑积水、脑梗死、再出血的发生例数及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半年之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此可见,两组的死亡率、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出血致大量血液进到蛛网膜下腔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和内皮素、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能够诱发脑动脉痉挛,严重的能够引起大面积的脑梗死发生。另外可增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脑水肿加重,病情出现加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易导致脑池堵塞,影响了脑脊液的回流到大脑镰静脉窦,能引发急性的脑积水,甚至严重的颅内压增高[4]。
传统每日脑脊液的置换术操作较为,患者的痛苦较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且由于脑脊液的置换释液的量少而且不稳定,所以容易诱发并发症发生。持续的腰大池脑脊液引流采用持续置管,对脑脊液的引流量较大而且稳定,是遵循了脑脊液的循环再生生理设计。接近生理压力前提之下进行持续的外引流术能够较充分引流及迅速释血性的脑脊液,对于血性脑脊液刺激的降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减少起了重要的作用。脑脊液之中的红细胞被排出之后,脑脊液蛋白含量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蛛网膜的颗粒堵塞可能性降低,粘连发生较少[5]。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今年来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可以看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治疗,有着操作简单,恢复效果良好的优点,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万永泉.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误诊1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7-25.
[2]王本瀚.动脉搭桥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6.
[3]Liao SL.Associadon of respones and ischemic brain I infarcdon in rat.Neturoreport,2001,12(9):1943-1947.
[4]刘汉.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1):24-26.
[5]杨振几.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总结.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7(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