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在人民中生根
2012-12-01冯晓蔚
文/冯晓蔚
柳青:在人民中生根
文/冯晓蔚
1978年6月13日,作家柳青猝然辞世,千百万读者期待他写完《创业史》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
柳青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宝贵贡献的作家。1960年,他的《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文艺评论家们把《创业史》列入现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中,认为它是建国以来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收获。
但是,柳青留给中国文学的遗产,并不只是他的小说,还留下了他那无产阶级作家的可贵的革命品格。他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生活,刻苦写作。他那朴实、严肃、深沉的形象,永远留文学界同仁的记忆里。
1
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柳青就爱上了文学。但是,他真正走上革命文学道路,却是他到陕甘宁边区,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
1943年春天,柳青在《讲话》指引下,到米脂县一个乡里担任乡文书。那时的乡政权机构只有3个工作人员:乡长、指导员、文书。乡文书的工作是繁重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天天吃的是高粱饭、山药蛋、糠炒面和干白菜。由于工作劳累,生活困苦,他大病了一场。在老家种地的哥哥来看望他,要接他回家休养;县委书记说,他可以回县上工作。但他拒绝了哥哥和书记的劝告,坚持当了3年乡文书。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就是根据这段斗争生活写成的。
米脂的3年,是柳青革命文学道路的真正起点。正是从这时开始,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家必须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他后来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道:“要想写作,就先生活。”“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生活。”“生活培养作家,生活改造作家,生活提高作家。”因此,到生活中去,这是柳青发自内心的一贯要求。
全国解放以后,柳青写完了《铜墙铁壁》,就告别北京回到他多年生活的陕西,在长安县安家落户。为了熟悉全县的历史和现状,他担任了长安县委副书记。半年以后,他作为县委委员,下到王曲区皇甫村。皇甫村有个中宫寺,柳青将其作为全家的住所。从1952年到1966年,他在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
在皇甫村,柳青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他和村里的共产党员在一个党支部里过组织生活;和普通农民一起参加合作化运动;每逢集日,柳青也挎着篮子,放上几个油瓶,和农民们边走边谈;农村的婚丧嫁娶、架屋上梁,他也跟上群众,挤在人堆里;甚至大人小孩吵架,他也凑上去看着、听着……
读过《创业史》的读者当还记得,主人公梁生宝领着互助组员们进山割竹子的那两章,写得那样动人心弦,富于生活气息,这是因为柳青也曾拄根棍子,带上干粮进过终南山。这两章中,进山的人们每晚摆开象棋大战三盘的战况,写得是那样硝烟弥漫,风趣盎然,要知道,柳青也曾和那些庄稼人对弈,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
柳青完全农民化了。矮瘦的身材,黧黑的脸膛,和关中农民一样,剃了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他穿的是对襟袄、中式裤、纳底布鞋。站在关中庄稼人堆里,谁能分辨出他是个作家呢?
在这种生活中,柳青同皇甫村的庄稼人结成了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他能叫出皇甫村几百个人的姓名,熟悉成百个家庭的历史和几辈人的性格。皇甫村的庄稼人也了解他。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黑瘦的老汉,和他们一样,也是个庄稼人。柳青住的中宫寺是干部们的“会议室”:干部们工作中遇到难处,就聚到这里找柳青给出主意,有时党的支部会也搬到这里来开。柳青住的中宫寺又是群众的“问事处”:那些庄稼人遇到愁心的事,总爱上这里,蹲在脚地里,跟柳青掏心地谈上一阵,高高兴兴地回去了。甚至家庭纠纷、小孩生病,也来找柳青评公道、寻药方……
榆林市矿区的榆横北区主要分布的煤矿有小纪汗煤矿(生产)、榆阳煤矿(已停产)、袁大滩煤矿(建井),大海则煤矿(建井)和巴拉素煤矿(建井);榆神矿区主要分布的煤矿有锦界煤矿(生产)、隆德煤矿(生产)、凉水井(生产)、小保当一号和二号煤矿(建井)以及周边很多已关闭的小煤矿。为保证安全,煤矿在建井和生产阶段均需外排大量的矿井水[9]。
长期在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的现代物质享受,他自觉地放弃了。在艰苦的农村生活中,他从容微笑;在不负责任的议论面前,他决不动摇。他认定,自己长期落户农村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2
一个作家深入了生活,是不是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呢?柳青认为:不,远不是这样。作家还要在学习社会的同时,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毫不虚假地认真改造世界观,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说过:作为一个作家,“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作家在展示各种人物的灵魂时,同时展示了自己的灵魂。”
在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中,他决不是个袖手冷眼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革命者。
柳青到长安落户时,正是合作化运动席卷全国的年代。几千年分散的小农经济从根基上开始动摇了。社会主义就要占领这个广阔的阵地了。柳青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他参加了皇甫村第一个互助组——王家斌互助组的巩固工作,参加了皇甫村第一个初级社——胜利社的建社工作,参加了长安县合作化运动充满着斗争和曲折的整个战斗过程。
当时的胜利社社长王家斌至今还记得,建社初期,柳青天天拄着棍子走家串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做思想教育工作。1953年冬的那个大雪天,柳青踩着一尺多深的积雪赶到王家斌他们那里时,简直就是个雪人了。当时的王曲区委书记孟维刚说,胜利社成立初期,一个社员看着那年麦子长得好,要退社单干,柳青听说后,不顾正犯哮喘病,让他背过正涨大水的滈河,整整开了一夜社员大会,说得那个社员难过得流眼泪。皇甫村的庄稼人至今还记得柳青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那会场情景:人们早早都来了,后来的人直往前面挤,柳青讲得那样生动,那样叫人爱听,人们中途上茅房,都要来回小跑着,生怕少听了几句……
柳青在写作《创业史》的过程中,始终和皇甫村群众共命运。当“浮夸风”袭来的时候,他和皇甫村的干部一起,同这种歪风作了坚决的斗争。
柳青很关心集体的生产。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他集中群众智慧,建议在离村较远的北原上建立生产点,大大节省了劳力、畜力,这个经验在全县都推广了。3年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帮助社员饲养好耕畜,巩固集体经济,柳青和干部、社员们集体讨论,执笔写了一个《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这个《三字经》发表后,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有人觉得,像《三字经》这样的东西,无论如何没有《创业史》伟大,作家柳青实在不应该让这些东西耽误了他创作大型作品《创业史》的时间。但是,柳青说:“外面是火热的斗争生活,我能坐在房子里安心写作吗?”
从扎根陕北,40年代写出《种谷记》、50年代写出《铜墙铁壁》,到落户皇甫,60年代出版《创业史》,这几十年的岁月证明:柳青不愧是一大批优秀作家中的一个。但是,这样一个作家,却遭到林彪、“四人帮”极端残酷的迫害。就在“文艺黑线专政”论抛出后不久的1966年夏天,柳青被打成“黑作家”,《创业史》被诽谤为“大毒草”。他被从皇甫村揪到西安批斗,长时间关在“牛棚”里。
但是,尊重事实的人们,抗议这种迫害,针锋相对地展开了斗争。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去找柳青所在党支部的书记,想从他那里挤出材料,证明“柳青是凌驾于党之上,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这位农村党支部书记严词正色地说:“他按时交党费,和我们一样在支部过生活,咋特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去找柳青的邻居,想诱使他们证明:柳青在皇甫村盖的是“地主庄园”,“过着腐朽生活”,得到的回答却是:“那个破庙在着哩!你们有眼吆,看这是‘地主庄园’吗?笑话!”“什么腐朽生活?!柳青和我们庄稼人什么都一样,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作家!”别有用心的人搜罗到一些“材料”,找到公社,要给盖上公章。一看这些“材料”,人们火了。一个公社干部指着那伙人的鼻子说:“这儿是人民公社,由不得你们胡来!”
但是,诽谤并未中止,相反却愈演愈烈。1969年,在“四人帮”一个亲信的指使下,竟然进一步把柳青打成“现行反革命”、“特务”、“里通外国分子”……对柳青的迫害更加残酷了。他的爱人马葳——他创作上的得力助手、生活上的细心照护人,也被他们迫害致死!
在这一切面前,柳青并没有低下他那服从真理的倔强头颅。这个具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确认:实事求是才是党员的革命品质,坚持真理才是党员的革命风格。他实事求是地检查自己确实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而对那些捏造和诽谤,则寸步不让,拒不承认。就是在被拉到批斗会上,硬要他屈辱地“自报家门”:“我是黑作家柳青”的时候,他毫不畏缩地说:“我是正在受审查的共产党员柳青”;要他说:“《创业史》是毒草”,他实事求是地承认:“这可能是有缺点的作品。”
一些人认为,柳青这样硬顶,是“太不识时务了”。好心的朋友也劝他:“别那么倔了。承认一下自己是‘黑作家’,又有什么关系呢?”柳青怒睁圆眼,批评这位多年的老朋友:“那怎么行?!我是个共产党员吆!是个中国人吆!要有坚持原则的骨气,不能做软骨头。”
也有一些好心的人,看到柳青极端困难的处境,曾不止一次地劝过他:给那些“管文化”的“中央首长”写个信吧!但是,对这些劝告,柳青一概严词拒绝了。
这个矮小身材的作家,他那瘦弱的身体里,积蓄了多么惊人的坚持真理的力量啊!
政治的迫害,精神的打击,肉体的折磨,使柳青的身体完全垮了。但是,柳青不能死!人民需要他,党需要他。哺育着这位作家的人民群众,保护了柳青;培养了这位作家的党,关怀着柳青。在长安县的干部和群众,在所有热爱这位作家的人们多方努力下,柳青住进了一个休养所。1973年,在有关同志的帮助下,一封反映柳青病情严重的信,送到了周总理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周总理亲切关怀柳青,当天就作了重要批示,柳青被送进了北京的首都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柳青病情稍有好转。但是,周总理的批示,在 “四人帮”严重干扰下,后来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
不过,柳青毕竟还是幸运的。他以重病之身,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柳青知道,他的有生之年是不多了。他深为难过的是:曾向人民作过《创业史》要写成四部的郑重承诺,怕是难以实现了。要赶紧做!这种对人民的责任感,鞭策他进行艰难的最后冲刺:1977年一年,《创业史》第一部作了很大修改再版了,接着,第二部上卷又出版了。1978年春,他的病情再度恶化,衰弱的心脏每分钟跳到120次,每天要吸六七个钟头的氧气才能维持生命。就是在鼻子里插着输氧管的情况下,他还蜷曲在床上加工《创业史》第二部的下卷。但是,病魔扼杀了他的呼吸,6月13日,柳青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1978年3月,柳青在病中给陕西省的青年文学工作者作了一个录音讲话——《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他对青年们这样说道:“同志们,我最后对你们讲一点忠告:谁是有出息的?谁没出息?我认为,谁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谁就有出息。那些不尊重客观规律,随心所欲的人,终究是一事无成!”
这是柳青留给文学青年们最后的遗言。这遗言寄托了他对后来者的亲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