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对诗歌意象构建和传递的阐释

2012-11-30储常胜高璐夷

关键词:心智意境意象

储常胜,高璐夷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概念整合对诗歌意象构建和传递的阐释

储常胜,高璐夷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意象,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人类普通的认知方式,对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解读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意象在翻译过程的传递能够为文学翻译这一动态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概念整合;诗歌翻译;意象传递

一 引言

意象,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有很早的渊源。我国从《周易》开始最早突出了“象”的范畴,并且提出“立象以尽意”“观物以取象”的命题。“意象”这一审美概念即源于此。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提起“意象”概念,“诗的情节有如一幅画的铅笔轮廓或素描,字汇与意象则是色彩”。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Fauconnier 和 Turner 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人们开始从静态研究语言运作机制转到用动态的心智空间来分析语言现象。概念整合理论为诗歌意象构建和传递的动态认知运作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心智空间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的媒介。[1]Fauconnier 将心智空间描述成“小概念包”,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2]心智空间可形成于一系列认知域、直接经验、长期记忆中的结构等。心智空间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概念融合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包括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输入空间1 和输入空间2 之间部分对应映射,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并以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来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四位空间模式整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2]

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在线的、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Coulson指出概念整合是随机处理的在线意义构建理论。[4]整合空间中层创结构是概念整合成果性的产物,是经历了三个整合过程而逐步产生的。[5]这三个整合过程包括构建过程,完善过程和扩展过程。福柯尼耶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三 概念整合与诗歌意象构建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同意象的组合也是新的意象产生的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新意象的产生正是不同意象在心智空间之间通过相互投射和复杂的认知加工,逐步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层创结构是分析意象合成的场所,新意象的产生具有创新性,动态性和整合性。[6]诗歌的不同意象进入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并决定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的抽象意象概念,并规约跨空间映射的主要内容,最终在合成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在此动态的整合中,不同意象既保留其独立性,又通过整合形成新的意象,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更富有想象力。下面以马致远的散曲来分析诗歌的意象构建的认知运作。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此曲的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从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此诗曲的意象构建过程能更好地赏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深厚、境界深远、诗味浓重。此曲前四句皆写景色,“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从概念整理的认知观分析,此曲的前四句的十个物象构成第一个输入空间,第二输入空间是物象的体验者-断肠人。类属空间是景象和心境体验的相似性。诗人的心理体验与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形成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里,物象所表达的凄凉景象以及观景之人的心理体验通过整合,形成层创结构-悲秋远行图。如图:

认知语言学认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1]语言意义的构建不仅取决于概念本身内容,也取决于概念的认知运作。语言意义构建过程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式合并的运作。诗歌意象的构建过程也体现这一动态运作。诗的理解过程是诗歌形式和意义整合的过程,而隐喻映射是诗歌形式同意义整合的动因。[6]此曲中的输入空间1(物,景空间)中众多意象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共同指向输入空间2 (人,情空间)。输入空间1中的意象组合是通过四个层次的空间框架来再现的。第一个是从下到上的空间框架(藤-树-鸦),第二个从近到远的空间框架(桥-水-家),第三个是从远到近的空间框架(道-风-马)。第四个是空间框架是有静到动,有局部到全景,夕阳西下,整个秋景的意象得到形式的整合,一副秋景图的背景区得到呈现。这种有序性的形式与输入空间2通过跨空间映射,并在类属空间中进行景物和心境的相似性选择,最终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既诗的意境。其意境的产生关键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的巧妙结合的认知过程刚好是概念整合解释力的最好阐释。

四 概念整合与诗歌意象的传递

诗歌的特点属美学范畴,诗歌表征结构的实质是人的心智体验的认知;诗歌提供给人们的意境使人产生联想的本质是诗歌激活了人的心智空间概念的动态整合。[6]诗歌的翻译,特别是诗歌意象的传递更是动态整合的延续,在此动态心智运作过程中,译者既是源文本意象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意象的创造者。做到源文本意象解读与目的语意象构建的尽量对等才能传达诗歌意境,概念整合理论为这种意象的传递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以李白的《夜静思》说明古诗英译中认知的运作过程,以及意象的传递的整合过程,从而欣赏不同译文的美妙之处。原文意象表达的意境是游子见圆月而思念故乡。概念整合过程如图:

译文1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 转引自 马红军, 2006:178)[7]

译文 2 Seeing moonlight here at my bed,

And think it’s frost on the ground,

I look up, gaze at the mountain moon,

Then back, dreaming of my old home. (David Hinton, 转引自 Weinberger, 2003:93 )[8]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首古诗中明月和思乡的关联,以及团圆的意义很容易被人理解。但是在西方文化没有团圆的概念,所以在目的语中能否保留原意象所表达的意境必须考虑到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译文1许渊冲将月光比作水,思乡译成沉浸于乡愁,其意象有月圆转换成池水,更容易被西方文化所接受。月亮,光线给人温暖,希望;而池水,白露传递是凄冷和孤独。这个两个输入空间的图式通过跨空间有选择的投射,形成合成空间,温暖的月光折射家乡的美好,而此时身处他乡,感受到是

孤寂和悲凉,其意象传递的概念整合过程如下。

译文2中,David Hinton 直译其原诗中的意象,虽有将汉语中的“月”译成西方比较接受的“山月”,但是整个意象的传递和整合没有能够体现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五 结论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其构建过程和在译文中的传递是鉴赏和翻译诗歌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概念整合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为诗歌的意象构建和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诗歌解读处于客观世界和读者自身体验之间的特有的中间地位;而诗歌的翻译又是作者体验和译者的认知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这两个过程都是诗人和译者的心智,意念,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图式化表征,反映了人类基本的认知过程,也是人类思维创造力的体现。

[1]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4.

[2]Fauconnier, G. amp;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40-48.

[3]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542.

[4]Coulson, S. amp; T. Oakley. Blending Basics[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0(11): 175-196.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1.

[6]陈丽霞.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诗歌意象语言及其翻译[J].临沂大学学报, 2011(1):109-112.

[7]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78.

[8]Weinberger, Eliot. The New Directions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Z].New York: New Directions,2003:93.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ExplanationofConstructionandTransferofPoemImagesFromPerspectiveofConceptualBlendingTheory

Chu Changsheng,Gao Luyi

Image is the soul of a poem. There exist abundant images in Chinese ancient poems. As a common cognitive mode, CB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compo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er of images of Chinese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s bound to off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cognitiv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oem translation; image transfer

储常胜,硕士,讲师,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认知语言与翻译理论。

高璐夷,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青年项目(2011xqxm06);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SK2012B428),项目名称:跨文化概念整合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1672-6758(2012)09-0112-2

H315.9

A

猜你喜欢

心智意境意象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抚远意象等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象、形神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