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卒中后抑郁45例
2012-11-30苗治国吕聪枝赵高峰
苗治国 吕聪枝 李 明 赵高峰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境障碍并发症,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郁与虚关系密切,笔者近年来应用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纳入标准:(1)脑卒中发病后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能配合检查;(2)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出血、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1~3次的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3)辨证属于中气虚弱证,兼有瘀血[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17[2];(5)首诊 1 周内未服用抗抑郁制剂,2周内无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6)入组前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史及癫痫病史。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 56~84 岁,平均(62.30±5.80)岁;病程 4~13 个月,平均(6.30±3.50)个月。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 52~85岁,平均(64.54~6.20)岁;病程 5~14 个月,平均(6.90±4.90)个月。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帕罗西汀片20 mg,每日1次,早餐顿服。治疗组另予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30 g,当归15 g,白术10 g,陈皮10 g,升麻 12 g,蜈蚣 2条,白芍 15 g,柴胡 6 g,合欢皮 15 g,远志15 g,川芎20 g。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综合疗效以及两组患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及8周的HAMD、NIHSS评分。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显效:症状消失,情绪正常。有效: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无效:症状、情绪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HAMD及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时间和药物无交互效应(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及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及NIHSS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期比较,△P<0.05。
组别 HAMD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24.26±8.21 14.22±4.71治疗后 4周 15.65±3.17*△ 9.65±4.17*△治疗后 8周 10.43±3.38*△ 6.54±2.08*△对照组(n=30)治疗组(n=45)治疗前 23.94±7.35 15.02±4.40治疗后 4 周 22.76±4.90* 12.76±4.90*治疗后 8 周 15.37±4.85* 8.47±2.82*
3 讨 论
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经量表测定证实有抑郁情绪或处于抑郁的状态,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5%~80%[3],大部分为轻-中度。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一方面,脑损伤病灶影响了神经结构间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递;另一方面,卒中后肢体机能的障碍,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使患者处于一种强烈而持续的应激状态,产生绝望、无用和包袱感,从而导致抑郁[4]。卒中后抑郁一旦确诊,首选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多项循证临床研究显示该类药物具有改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PSD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为中风之变证,初病由于风、瘀、痰、火胶搏郁结致使气血郁滞不畅,肝气失其条达,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久病则多虚,张景岳认为“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方中黄芪补中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蜈蚣通络、升麻、陈皮、柴胡疏肝解郁,合欢皮、远志安神定志。综合全方,一则补中益气,补虚而气机条达,二则养血活血安神,血畅则无郁滞之患。
本研究提示帕罗西汀能够改善患者PSD,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与加味补中益气汤配合,综合疗效、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方面都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汤毓华.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刊):38-40.
[3]安中平,王艳,王景华,等.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9):562-564.
[4]蔡友兰.脑卒中后心理特点及防治策略[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