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损伤患者语言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

2012-11-30强忠琴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呼气颅脑发音

强忠琴

(宁夏工人医院康复科,750002)

颅脑损伤是致伤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形变,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是创伤中发病率仅次于四肢的常见损伤,但其死亡率居各类创伤首位[1]。由于在患病早期将注意力放在疾病本身的治疗上,造成大部分患者虽然幸存下来,但却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失语、构音障碍、言语错乱等),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给病人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创伤。因此,进行早期言语康复,使病人受损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代偿是很重要的[2]。

1 临床资料

将2008-10—2009-08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按患者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40例(病情平稳至1个月内)和对照组40例(病后2个月以上来治疗)。早期康复组:脑挫裂伤20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12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7.6±6.78)岁。失语情况:重度失语20例,中度失语8例,轻度失语12例。对照组:脑挫裂伤24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8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6.8±7.16)岁。失语情况:重度失语16例,中度失语12例,轻度失语1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诊断,病前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记忆能力正常,无显著性差异,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方法与护理

2.1 训练方法 颅脑损伤后遗留有失语时,应根据失语的程度,制定训练计划。应从简到繁,从少到多,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2.1.1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有助于控制音高、发音及音量,对语调、重音、音节、节奏形成也有影响。让患者充分放松,保持正确坐姿,用鼻吸气,嘴呼气,呼气前要停顿,逐渐增加患者的肺活量,特别注意增强患者呼气的压力及呼气时间。指导患者一手置于膈部,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吸气3 s后憋气,3 s后呼气,逐渐增加呼气时间,延长至10 s,呼气时尽可能长时间发“b”、“p”等摩擦音,不需出声。治疗师在患者呼气末可给予辅助。

2.1.2 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控制训练与发音训练 发音器官的训练: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其运动速度,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全唇动作;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训练。发音训练原则是采用示教模仿方法,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声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或通过录音机将自己的发音与正确发音作比较订正。

2.1.3 命名训练 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出名称。可一张一张向患者出示图片或实物,也可同时摆放5张图片或实物如电视、电脑、铅笔、白色、黑色等,逐一问“这是什么?”由患者回答,当患者答不出或答错时,可用词头音或描述物品的用途以提示。

2.1.4 听理解训练 单词的认知和辩解,让患者按顺序说出0~10的数字,如有困难,让其用卡片把数字排好,反复数次。训练时随意抽出一张卡片让患者读出数字,答对后让其说出奇数、偶数。训练者可随意指定数字的起点,让患者接着往下读。成功后变换方向,由原来的由大到小改为由小到大,反复数次。

2.1.5 阅读理解训练 常用的方法有词图匹配或图词匹配。具体的方法是:摆出5~10张图片,从最简单的数字、诗词、儿歌开始,这些幼时识记的东西,记忆深刻且失语后仍能保留的部分,适合用来进行口语表达的最初训练。

2.1.6 书写训练 从写自己名字开始,然后抄写、听写词语和句子,再给出不完整的句子,填写适当的词使句子完整[3]。

2.1.7 语言记忆训练 将画有日常生活所熟悉物品的图片放在患者面前,让其观看几秒钟后将图片收起,然后让患者说出或用笔写出所看到物品的名称,反复多次。

2.2 护理

2.2.1 环境准备 训练环境对患者的情绪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特别重视给患者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场地最好是无人、无噪声干扰的单间,便于对患者发音正确与否的判断;训练时要限制无关人员的进出,减少患者的紧张,以利于患者集中注意力进行训练;做到治疗环境清洁明亮;环境布置宜简洁整齐,适当摆放一些花草,给人以温暖和活力;刻意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患者主动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在病室安排上,尽量不要将有言语障碍的患者放在一起,以使患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2.2.2 形式 言语治疗通常都是由言语治疗师制订计划并负责具体治疗实施的,训练方式采用个别训练。康复护士应了解训练内容,熟悉各种训练技术,重点是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习和运用各种交流技术,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如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将每天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告诉患者,并帮助他们学习、复述出对应的词语:吃饭、喝水、睡觉、起床等;利用每天做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治疗的时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复述发药、打针、疼痛、穿衣等。

2.2.3 时间合理 一般治疗时间宜安排在上午,每次训练30~60 min,1次/d。每次治疗可安排几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如训练口语时再加同一字词的听、辨认或书写,可协调强化训练。

2.2.4 内容适宜 训练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文化水平、生活情趣,能够引起患者的兴趣,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训练中所选择的内容应设计在成功率的70%~90%的水平上,于每次开始训练时即让患者感到有成功的希望,训练结束时能够保证完成;重视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时机,尽量与患者多交流。

2.2.5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由于颅脑损伤引起患者丧失了人的交流功能,而变得丧失自尊,极度的恐惧、烦躁等。而语言康复又不是朝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护理中要注意及时的给予心理支持,用良好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首先要尊重、理解患者,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其次又要让患者认识到语言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消除其焦虑心理。在训练的过程中,适时运用快乐训练法,对患者的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建立患者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使其能积极的配合语言功能训练。

3 结果

3.1 疗效评价 按照北医大一院汉语失语成套测验方法[4]进行语言功能评定。显效:听、理解、语言表达及阅读等能力较训练前明显提高;有效:听、说、读、写等能力较训练前初评时有所提高;无效:训练前后无变化。

3.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4 讨论

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是保证患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自理能力的关键。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失语有明显的康复作用[5]。国内外都对颅脑损伤后语言功能训练康复护理进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大脑的同侧支配理论、大脑两半球之间既存关系的理论以及神经再生和大脑可塑性理论为康复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颅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再生,代偿受到损伤的神经细胞机能。失语症训练是大脑语言区受损后遗留的残余功能,通过语言训练得以充分利用,逐渐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目前失语症的治疗尚没有特效药物,脑外伤失语患者其预后优于脑血管意外者。科学评估失语程度及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按失语指数评分,以反映失语程度,制定一套标准的语言训练康复程序,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护士随之进行的评价是语言功能恢复的保证。

[2]汤深,郭俭,詹宪凤.颅脑外伤治疗康复与护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02.

[4]杜春萍.康复医学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1.

[5]阎晓萍,薛鸿雁.颅脑损伤病人语言训练及肢体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23):201.

猜你喜欢

呼气颅脑发音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
Playing with h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Playing with /eI/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Playing with u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