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某大型企业中青年管理人员体质量控制调查
2012-11-30王路蔡忠元陈文曦王英
王路 蔡忠元 陈文曦 王英
(上海市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01)
当今,超重和肥胖这一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并已成为全球性流行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二者列入疾病名单[1-2]。有研究表明,肥胖者患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倍以上[3]。
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其中中青年人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4]。而企业管理人员长期处于久坐状态,易导致超重和肥胖发生[5-6]。因此,了解企业中青年管理者的体质量控制认知情况、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预防超重、肥胖发生和减少人群寿命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国内关于企业管理者体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上海市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5月对辖区内某大型企业的中青年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宝山区某大型企业26~45岁的中青年管理人员162人。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根据厂方提供人员名单,依照抽样要求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总体上满足男女人数1∶1,满足26~32岁,33~38岁,39~45岁三个年龄段人数基本相等,实际分别为53人,54人,55人。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管理者对体质量控制的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的测量。由经过培训的厂方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与测量。
1.2.3 统计方法 使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62名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5.6±5.7)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27人,占78.4%;婚姻状况已婚142人,占87.7%;月平均收入超过5 000元98人,占60.5%;认为自己目前身体健康108人,占66.7%。
体格方面,男性平均身高 (173.0±5.7)cm,体质量(72.9±11.0)kg,腰围(85.1±9.4)cm,BMI(24.4±3.3)kg/m2;女性平均身高(162.3±4.9)cm,体质量(56.8±8.3)kg,腰围(68.8±7.1)cm,BMI(21.5±2.8)kg/m2。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的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7],表1数据显示,有43人超重,11人肥胖,分别占总人数的26.5%和6.8%;43位男性腰围超过85 cm,占男性总数的53.1%,4位女性腰围超过80 cm,96位体质量正常的管理人员中有13人腰围超标,占13.5%,其中12位男性腰围超过85 cm,1位女性腰围超过80 cm(表1)。
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与收入状况这些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同BMI数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与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共2个,分别为性别、年龄。
2.2 对体质量控制的认知 体质量控制认知方面,159人知晓自身体质量,占总数的98.1%;161人认为超重肥胖会对身心、社交等产生影响,占总数的99.4%;69人知晓BMI计算方法,占总数的42.6%,其中33~38岁年龄段知晓率最低,为35.2%;75人对自身体质量满意或非常满意,占总数的46.3%,其中39~45岁年龄段满意率最低,为38.2%;134人认为肥胖是一种病,各年龄段人群在此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38岁最低,为74.1%(表2)。
2.3 对体质量控制的态度 体质量控制态度方面,151人关注并想过控制自身体质量,占总数的93.2%,其中124人有信心控制自身体质量,占82.1%;125人主动采取控制体质量的措施,占总数的77.2%;113人主动学习体质量控制知识、技能,占总数的69.8%,且男女性在此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为61.7%,女性为77.8%;三个年龄段人群在各分类选择上无统计学差异。
针对关于“体型偏胖者”的某些观点,88.9%的管理人员赞同体型偏胖的人患疾病风险高,57.4%赞同体型偏胖的人性格乐观开朗;84.5%反对老人偏胖会更长寿,80.1%反对体型偏胖的人有地位有钱,74.1%反对体型偏胖是生活好的表现;37.3%对体型偏胖的人更有信任感这一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
2.4 体质量控制的相关行为 体质量控制行为方面,在过去的1年内,156人每天吃早饭,占总数的96.3%,各年龄段人群在此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32岁最低,为90.6%,153人一日三餐定时吃饭,占总数的94.4%;136人平均每天静坐累计时间超过9 h,占总数的84.0%,男女性、各年龄段人群在此选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低于女性,为76.5%,39~45岁最低,为74.5%;84人至少每月测1次体质量,71人至少每周锻炼身体1次(时间≥30 min),各占总数的51.9%、43.8%;若体质量增加,146人通过饮食运动控制,占总数的90.1%,7人通过减肥机构或药品控制。而在如何评价减肥产品问题上,80.9%管理人员认为可能存在副作用,不能随便吃,35.2%很少或从未关注过减肥产品(表3)。
表1 体格测量情况统计
表2 体质量控制认知统计[n(%)]
表3 体质量控制行为统计[n(%)]
将BMI数值分别同管理人员每日吃早餐情况、三餐定时吃饭情况、锻炼身体频率、每日静坐累计时间、自测体质量频率进行Spearman分析,得出与BMI差异具有相关意义的为锻炼身体频率,系数为0.205,说明BMI数值越高,管理人员锻炼频率可能越高。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中青年管理人员肥胖率虽然低于我国大城市成人肥胖现患率,但超重率较为接近[4]。男性平均BMI值高于正常水平,半数以上的男性腰围超标,可能是因为男性管理人员工作应酬、心理压力较高,导致患超重、肥胖的风险与女性相比有所增加[8]。同时13.5%的体质量正常者腰围超标,此类人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风险将有所增加,应引起重视[7]。
绝大部分管理人员知晓自身体质量,认为体质量超标会增加患慢性病的风险,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应予以控制。然而,不到半数管理人员对自身体质量满意,其中39~45岁年龄段满意率最低,间接说明中年管理人员超重肥胖率可能较青年有所提高。有研究显示[9],中年人群超重与肥胖率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部分人群既是超重的高发人群,也是肥胖的高危险人群。42.6%的管理人员知晓BMI的正确计算方法,比例较低,该结果与王春晓、赵文华等的研究结果类似[10]。目前,BMI作为国际通用的判断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具有相关疾病危险的预测价值[11],对自身BMI、腰围等指标的知晓及对自身体质量作出正确评价是控制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前提。
态度方面,93.2%的管理人员关注并想过控制自身体质量,77.2%会主动采取控制体质量的措施,69.8%主动学习体质量控制知识技能,比例呈递减趋势,说明管理人员基本具有体质量控制意识,但主观能动性不强,存在侥幸心理,而女性主动学习知识技能比例高于男性则表明女性对自身体质量更为在意,该结论与姜勇、张梅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2]。行为方面,表3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管理人员饮食习惯科学,多数通过饮食运动控制体质量,极少选择减肥机构或药品控制。而八成以上管理人员日均静坐累计时间超过9 h,39~45岁年龄段比例最低,至少四成被调查者每周锻炼身体1次,39~45岁年龄段比例最高,这一结果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自身体质量满意率最低有关,中年管理者不满自身体质量,所以减少静坐时间,加强锻炼频率,同时,相关回归得出与BMI差异具有相关意义的为锻炼身体频率,BMI数值越高,管理人员锻炼频率可能越高也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针对男性管理者平均BMI值偏高、近半数腰围超标这一结果,在全区企业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应加强倡导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内容[13]。而腰围超标的体质量正常者与中年人群应作为今后体质量控制干预的重点对象。上海市曾为市民免费发放腰围尺与BMI计算尺,但本次调查中不到半数管理者知晓BMI的正确算法,因此,今后应在企业推广BMI计算尺等工具并指导人群如何正确使用,以提高其超重、肥胖鉴别能力。态度与行为上,首要应消除某些管理者的“侥幸心理”,强调认知度与主观依从性,即是否自觉积极实施行为是体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饮食上继续保持现有习惯,尽量不接触减肥机构或药品,“少吃或不吃”做法不可取,因为仅仅靠减少热量摄入难以达到长期控制体质量的目的。应适当减少工作时的静坐时间,推动用人单位提供方便职工运动的场所[14],闲暇运动时除计算每周锻炼次数外,可引入最适宜运动心率 [(220-年龄数-安静心率)×(60%~80%)+安静心率]以获得最佳的效果[5]。总之,疾病控制部门应把体质量控制作为重要工作,加强企业中青年管理人员超重、肥胖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指导工作,关注重点人群,强化知、信、行相关要素。企业部门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持环境,营造浓郁的氛围,最终达到单位、个人和谐健康这一目的。
[1]James PT.WHO recognition of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08,32(1):120-126.
[2]James PT.Obesity:the worldwide epidemic[J].Clinics in Dermatology,2004,22(4):276-280.
[3]Peeter A,Barendregt JJ,Willekens F,et al.Obesity in adulthood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life expectancy:a life-tab le analysis[J].Ann Intern Med,2003,138(1):24-32.
[4]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48.
[5]沈超,韩阳.肥胖干预方法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66-68.
[6]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7]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入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9.
[8]李红,黄华玲,赵惠芬,等.福州市鼓山镇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1):74.
[9]梁淑杰,朱颖莉,张晶波,等.2010年吉林省成人超重肥胖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11(3):256.
[10]王春晓,赵文华,陈春明,等.4城市居民体重自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4):286.
[11]卫生部疾控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
[12]姜勇,张梅,吕淑荣,等.社区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知晓率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11):44-45.
[13]李方波,李英华,孙思伟,等.我国5省市18~60岁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5):371.
[14]杨宠,李英华,庞静,等.我国6省市科技人员生活方式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7(11):8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