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膨胀石墨负载CuOx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2012-11-29张瑞荣唐瑞仁陈梨花李中映

关键词:己烯催化活性转化率

张瑞荣,唐瑞仁,陈梨花,李中映

(中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烯烃选择性氧化是一类合成化学中间体、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重要方法[1],其中环己烯的氧化产物组成复杂[2]。环己烯在烯丙位发生氧化可以生成2-环己烯-1-酮和2-环己烯-1-醇等。其中 2-环己烯-1-酮及其衍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化工中间体,也是合成香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3],其传统生产工艺是采用铬酸氧化环己烯制取,产率低,分离困难,且污染严重。与铬酸、次氯酸钠、TBHP等相比,分子氧作为一种廉价、环境友好的氧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4],但其氧化效率较低,因此,发展一种高选择性、可以有效活化分子氧的催化剂是实现环己烯绿色氧化的关键。近年来,Cu,Co,Mn和Ni等过渡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催化烯烃氧化反应中[5]。研究表明:与其他金属催化剂相比,Cu类催化剂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且对烯丙位产物的选择性较高[6]。目前,在环己烯催化体系中,催化剂主要是以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和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形式存在[6],而将多孔载体负载 CuOx纳米催化剂应用于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却鲜有报道。为此,本文作者制备一系列膨胀石墨和鳞片石墨负载 CuOx催化剂(Cu/FG,Cu/EG1和Cu/EG2),并将其应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进一步通过SEM,EDS和N2物理吸附,XRD,FT-IR以及ICP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载体相关性质与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关系,探讨该类催化剂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的可能机理。

1 实验

1.1 催化剂制备

以FG为原料,使用化学氧化法,通过控制原料配比制备了不同类型的膨胀石墨(EG)[7]。

(1)EG1。原料FG,FeCl3与KMnO4的质量比为100:6:5。

(2)EG2。不添加强氧化剂KMnO4和插层剂FeCl3。以EG1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负载型纳米铜催化Cu/EG1):取一定量的EG1,浸渍于适量蒸馏水中,搅拌30 min,而后缓慢滴加适量的氯化铜溶液(于30 min内滴加完毕),将混合物加热回流1 h,冷却至室温,进而滴加过量的硼氢化钠(NaBH4,;KOH,(其中,为CuCl2物质的量,mol);20 mL蒸馏水)碱性溶液,搅拌8 h,经过滤,用蒸馏水洗至溶液量中性,于 106 ℃干燥10 h。按照上述方法分别制备不同含量的 Cu/FG,Cu/EG1和Cu/EG2催化剂。

1.2 催化剂表征

采用 PS-6(N+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美国BAIRD公司制造)对催化剂的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借助D/MAX 2500/PC X线衍射仪对其进行物相分析;采用Cu Kα射线,管电压为40 kV,管电流为 30 mA;N2-吸附脱附实验在美国Micromeritics ASAP 2000型微孔测量仪上进行;催化剂和载体的形貌分析在FEI-Sirion 200场发射扫描电镜上进行,并结合能谱分析仪(ED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膨胀石墨表面的化学状态分析在AVATAR-360-F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上进行。

1.3 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

于50 mL三颈瓶中依次加入20 mmol环己烯,1%(基于环己烯,质量分数)催化剂和15 mL乙腈,在35 °C 搅拌,溶胀催化剂1 h,而后升温至回流,并加入少量引发剂双氧水(10% mol,基于环己烯),通 O2反应 12 h。反应产物在日本岛津 QP2010型 GC-MS仪和Varian Star 3400CX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 DB-5色谱柱分析环氧环己烷、2-环己烯-1-醇、2-环己烯-1-酮等产物,通过FID检测。所得主要产物质谱图经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物质结构[8]。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

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环己烯分子氧氧化反应,反应生成的主要产物为环己烯酮(C),副产物有环氧己烷(A)、环己烯醇(B)和环己烯过氧化氢(D),反应式如图1所示。Cu/EG和Cu/FG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见表1。

图1 环己烯分子氧氧化反应Fig.1 Aerobic oxidation of cyclohexene

由表1可知:以Cu/FG为催化剂,环己烯转化率较低,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为50%左右(编号1~5);而以Cu/EG1为催化剂,环己烯转化率大幅度提升(编号6~10),其目的产物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最高可达62.1%(编号7),这说明Cu/EG1的催化活性显著强于Cu/FG。同时,由表1还可以看出:环己烯的转化率可随着铜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以Cu/EG1为催化剂,当铜含量升至 5.27%时,环己烯转化率可达 72.1%,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可达最大值 61.8%;但随着铜含量的进一步提高,转化率并没有明显增大,选择性反而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当铜负载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一些 CuOx晶粒发生团聚,降低了有效活性位点;此外,Cu/EG2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效果,与铜含量接近的 Cu/FG相比,其环己烯转化率可提升10%以上(编号11~12),但其催化效果仍比铜含量接近的Cu/EG1的催化效果差。

综上所述,所制备的铜类催化剂均对2-环己烯-1-酮表现出较大的选择性,Cu/EG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其中,尤以添加KMnO4和FeCl3制备的EG1负载CuOx催化效果最佳。

2.2 催化剂及其载体表征

图2所示为不同催化剂及其对应载体的SEM照片,其中,图2(a)所示为FG层间的原始状态,图2(b)所示则为膨胀石墨的蠕虫状弯曲形貌,石墨层间距明显增大,但层与层间并未完全断开。这是由于高温膨胀时,石墨层间化合物被迅速分解,并释放出气体致使层间距拉大,形成许多小楔孔,进而使EG1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较好的强度[9]。图2(c)和(d)所示分别为以FG和EG1为载体的催化剂表面形貌照片,有效成分 CuOx晶粒均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但呈现出不同的形貌:FG呈球形,EG1呈现出奇特的竹叶状。

经 N2-物理吸附检测所得不同类型催化剂比表面积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含量接近的5.42% Cu/FG,5.27% Cu/EG1和5.33% Cu/EG2样品比表面积分别为3.6,17.2和14.5 m2/g。这说明由于EG比FG更为疏松多孔,所以,以其为载体的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其中,又以添加了适量KMnO4和FeCl3的EG1负载CuOx的比表面积最大。

表1 Cu/EG和Cu/FG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性能Table 1 Properties of cyclohexene oxidation with molecular oxygen using Cu/EG and Cu/FG catalysts

图2 不同载体及其对应负载型催化剂的SEM照片Fig.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micrographs of different carriers and corresponding supported catalysts

图3 不同载体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Fig.3 BET surface area of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arriers

图4所示为5.42% Cu/FG,5.27% Cu/EG1和5.33%Cu/EG2样品的XRD谱。由图4可见:所有催化剂均在26°和54°附近出现2个显著的衍射峰,分别对应于石墨载体(002)和(004)面的衍射;相对于 Cu/FG,Cu/EG1和Cu/EG2中这2个衍射峰显著减弱,甚至有些衍射峰消失(如42°和 44°附近),这说明载体FG在经过化学氧化法处理之后,其结构发生了变化。此外,在Cu/FG中,Cu主要是以Cu和Cu2+1O 2种相态存在,而在Cu/EG1和Cu/EG2中,Cu则以CuO物相存在。这可能是由于载体FG与EG的结构和表面性质不同,为铜氧化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

图4 Cu/FG,Cu/EG1和Cu/EG2的XRD谱Fig.4 XRD patterns of Cu/FG,Cu/EG1 and Cu/EG2

图5所示为EG1和EG2的红外谱图。由图5可见:2种膨胀石墨的红外吸收峰几乎一致,这表明添加 KMnO4和 FeCl3对膨胀石墨表面的官能团影响不大。位于3 000 cm−1附近有较宽的谱峰,这可能是样品和压片使用的溴化钾晶体所含的微量水分所致;在3 700 cm−1和 3 275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游离—OH的伸缩振动和EG上—OH的伸缩振动,而1 731 cm−1和1 070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膨胀石墨边缘的—C=O和C—O—C的振动吸收[10]。由于天然鳞片石墨表面并没有类似的官能团[11],这表明经过化学氧化处理,石墨中引入了极性基团,使其表面性质发生变化。

图5 不同载体的红外光谱图Fig.5 FT-IR spectrum of different carriers

进一步对载体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膨胀石墨(EG1和EG2)中S的含量均显著大于FG中S的含量。这是由于采用化学方法制备膨胀石墨,所使用的主酸化液为浓硫酸,虽经水洗、烘干和高温膨胀,仍有少量HSO4−残留;同时,这些膨胀石墨疏松多孔(图2),还可能吸附分解出来的SO2和SO3等含硫物质[7]。但EG1中的S含量与EG2中的S含量相比有所降低,可能在于强氧化剂和插层剂的加入有助于插层物质的进入,使含硫物质在高温下更易分解。此外,在EG1中还检测到了Mn和Fe,其中,Mn含量较少,而Fe含量较高,它们主要来自于化学氧化过程。而在EG1的XRD谱图中没有观察到Mn或Fe的物相所对应的衍射峰(图4),这可能是Mn和Fe在催化剂中均处于高分散状态,或因其含量较少而未能检测出。

表2 不同载体的特定元素含量(质量分数)Table 2 Content of elements in different carriers %

由于Mn和Fe对环己烯氧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12],因此,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分别以等量的FG,EG1和EG2为催化剂,其反应催化效果如图6所示。从图6可见:FG和EG2对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并无催化作用,而 EG1却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EG1对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可达 61.8%,对烯丙位反应产物的选择性总和高达 92.1%。这说肯载体比表面增大虽然有助于活性组分分散,对催化效果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载体本身并无催化效果(EG2);而当Mn和Fe引入之后,可为载体提供催化活性中心,相当于对载体功能化,使其具有催化效果(EG1)。

通过对催化剂和相应载体的表征分析可见:采用化学氧化法,一方面,可显著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另一方面,为载体引入有机官能团和少量的Fe和Mn,增加多元活性中心,进而提高其催化活性。

2.3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情况

图6 不同载体的催化效果Fig.6 Catalytic effect of different carriers

为进一步考虑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在一定反应条件下,测试5.27% Cu/EG1的循环使用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典型的循环使用步骤如下: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催化剂,将其浸泡于丙酮中 30 min,再次过滤,用适量丙酮、蒸馏水洗涤,于106 ℃干燥5 h,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5.27% Cu/EG1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循环使用性,在其循环使用3次时,环己烯的转化率仍保持在70%左右,主要产物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并无明显变化;循环使用4次后,环己烯的转化率则下降至61.9%,同时,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少量降低;当其循环使用5次时,转化率降低至50.1%,且选择性持续降低。这表明该催化剂在重复使用3次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图7 铜类催化剂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的可能机理Fig.7 Proposed radical-chain sequence mechanism for oxidation of cyclohexene by copper catalyst

表3 5.27% Cu/EG1的循环使用情况Table 3 Effects of recovered supported catalysts

2.4 反应催化机理

基于实验结果和文献[6,13],进一步探讨Cu/EG催化剂上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的可能反应机理,结果见图7。

首先,引发剂H2O2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反应生成环己烯烯丙位自由基,进而与氧气反应生成烯丙位过氧自由基。当存在催化剂时,2-环己烯-1-过氧化氢进一步形成了 2-环己烯-1-醇和 2-环己烯-1-酮;同时,烯丙位过氧自由基与环己烯作用,形成烯醇和环氧产物。由于自由基之间相互作用,一部分烯醇式自由基与氢氧自由基结合生成2-环己烯-1-酮,而环己烯烯丙位自由基与氢氧自由基生成新的烯醇产物。

3 结论

(1)制备了3类不同载体负载的催化剂(Cu/FG,Cu/EG1和Cu/EG2),并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在常温、常压条件下,Cu/EG1和Cu/EG2均可有效的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其中Cu/EG1催化效果最好:环己烯的转化率达到 70%以上,2-环己烯-1-酮的选择性可达61.8%。同时,该催化剂在重复使用3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2)Cu/EG1催化效果显著提高的原因在于:经化学氧化高温膨胀处理,一方面,增大了载体的比表面积;另一方面,引入了Mn和Fe元素,增加了多元催化活性中心。

[1]Hughes M D,Xu Y J,Jenkins P,et al.Tunable gold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carbon oxida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J].Nature,2005,437: 1132−1135.

[2]赵婧,高保娇,高学超.在聚合物微球 GMA/MMA表面同步合成与固载卟啉及固载化金属卟啉的催化氧化性能[J].催化学报,2010,31(1): 126−132.ZHAO Jing,GAO Bao-jiao,GAO Xue-chao.Synchronistic synthesis and immobilization of porphyrins on microspheres GMA/MMA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immobilized metalloporphyrins[J].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10,31(1):126−132.

[3]李宗成.近年来开发的农药新品种[J].农药,2001,40(2):44−47.LI Zong-cheng.The development of new varieties of pesticides in recent years[J].Pesticides,2001,40(2): 44−47.

[4]Chen J D,Sheldon R A.Selective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with O2over chromium aluminophosphate-5 molecular sieve[J].Journal of Catalysis,1995,153(1): 1−8.

[5]Sawyer D T,Sobkowiak A,Matsushita T.Metal [MLx; M=Fe,Cu,Co,Mn]/hydroperoxide-induced activation of dioxygen for the oxygenation of hydrocarbons: Oxygenated fenton chemistry[J].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1996,29(9):409−416.

[6]Chang Y,Lv Y R,Lu F,et al.Efficient allylic oxidation of cyclohexene with oxygen catalyzed by chloromethylated polystyrene supported tridentate Schiff-base complexe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2010,320(1/2):56−61.

[7]刘国钦,闫珉.细鳞片膨胀石墨的制备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39(4): 716−720.LIU Guo-qin,YAN Min.The study of preparation of fine bud scale expanded graphite[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39(4): 716−720.

[8]王荣民,俞天智,何玉凤,等.用GC-MS和GC- IR 研究环己烯分子氧氧化的络合催化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11): 1772−1775.WANG Rong-min,YU Tian-zhi,HE Yu-feng,et al.GC-MS and GC-IR in studies on catalytic oxiedation of cyclohexene in the presence of molecular oxygen[J].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1999,20(11): 1772−1775.

[9]Li W,Han C,Liu W,et al.Expanded graphite applied in the catalytic process as a catalyst support[J].Catalysis Today,2007,125(3/4): 278−281.

[10]Titelman G I,Gelman V,Bron S,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of aqueous colloidal dispersions of graphite oxide[J].Carbon,2005,43(3): 641−649.

[11]Cerezo F T,Preston C M L,Shanks R A.Structural,mechanical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poly(ethylene-co-methyl acrylate-co-acrylic acid)graphite oxide nanocomposit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67(1): 79−91.

[12]Kasuga K,Tsuboi K,Handa M,et al.Oxygen-oxygenation of cyclohexene catalyzed by manganese(Ⅲ),iron(Ⅲ)and cobalt(Ⅱ)complexes of tetra-tert-butylphthalocyanine in the presence of iso-butyraldehyde[J].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1999,2(10): 507−509.

[13]Lane B S,Burgess K.A cheap,catalytic,scalable,and environmentally benign method for akene epoxid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1,123(12):2933−2934.

猜你喜欢

己烯催化活性转化率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丙烯-1-己烯无规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
L-谷氨酸钴(Ⅱ)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的探讨
反式-2-己烯醛的生态生理功能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Fe3O4@SiO2@TiO2@Ag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监测有机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L-谷氨酸钴(Ⅱ)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的性能研究
天然锰矿低温NH3-SCR烟气脱硝催化活性研究
基于对铂纳米粒子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抑制检测碘离子
银耳状Fe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