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化的误用: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与大众文化

2012-11-27郭敏

江汉论坛 2012年8期
关键词:平面化蒙德里安消费主义

郭敏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性的深入,社会各阶层受到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冲刷,个体特征消解,大众文化逐渐显示出平面化的特征。在此,20世纪初声势浩大的先锋派艺术浪潮中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代表作是一系列以直角和直线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来构造的原色矩形平面。他创立的这种新造型主义力图以理性的构图和纯粹的颜色来呈现普遍和本质的美。然而,他的艺术成就意想不到地被美国大众文化利用,成为消费主义征服大众的利器。

关键词: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平面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8-0078-04

彼得·蒙德里安是荷兰著名抽象画家。在他所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完成了一百多年,工业文明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科学技术较之前有突破性的发展,社会形态、艺术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变,尤其是x光和照相机的出现使得呈现真实的任务从画家的画笔转向了机器。在此期间兴起了先锋派艺术的浪潮,艺术家们纷纷寻求新的手法来呈现更普遍和纯粹的真实,蒙德里安便是其中之一。他在1917年创立了新造型主义和风格派艺术,抛弃具体的物象,放弃文艺复兴以来用透视和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以几何化、平面化的极简构图和用色来呈现最纯粹的存在。然而,这种装饰性强、元素化、易于复制、便于社会化流通的艺术手法迅速得到当时大众文化的认同与吸收,被广泛应用于广告招贴画、商业性杂志封面、插图、连环画等大众媒体。成为迅速培养消费者的有力武器。在消费主义冲刷下的社会各阶层日趋同质化.成为毫无招架之力的消费者。他们的审美意趣、消费需求无一不受到商家的操纵,大众的个性逐渐消解,呈现平面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平面化与社会阶层的平面化本来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然而在蒙德里安身上却得到了汇合。

打破画布的二维平面性,呈现最逼真的立体客观世界一直是古典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在15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布鲁内莱斯基开始把透视法运用于绘画。从乔托到安杰利科再到达芬奇,经过数代卓越的艺术家的潜心研究,到16世纪,透视法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在17世纪。荷兰画家发明了一种“暗箱”法,这是一个根据透视法则复制真实景物的设备,其原理有点像今天的幻灯机。先把景物依样画葫芦地描绘在玻璃片上再把玻璃片置人暗箱.玻璃片的前面是一个凸凹镜,后面是烛光,通过烛光与镜片,玻璃片上的图像被放大到对面的画布上,不过画布上的景象是颠倒的。如果把画布上的影像依轮廓描绘下来,那无疑就是准确的透视。

到了19世纪中期,以马奈为首的一批法国艺术家开启了现代主义绘画向三维幻觉的挑战.终止了古典艺术对于透视的钟爱。马奈创作的《奥林匹亚》尝试使用大块色彩来表现人体。他宣告了艺术家应该正视画布的二维平面特征,而不是沉迷于如何利用光影为观众制造所谓立体的“真实”。他暗示对客观世界的叙事性可以留给文学作品。而不再由绘画来承担,绘画应该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地。19世纪末印象派的创始人塞尚继续探索在保留二维空间的平面性的基础上对色彩和结构的新的理解和掌控。他在《从贝尔维所见的圣维克托山》中所呈现的是与古典艺术标准迥然不同的山丘、平原与农舍。画家并没有刻意地让平面的画布在观众眼前消失,但主体的立体性完全不显得突兀。在他精心的造型安排下,主体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正是它们最核心的形状——柱体和锥体。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逼真”或“精确”的田园风光大相径庭,但谁也不否认,这是物象的一种。甚至有可能是最终的一种“真实”的展现。这种画法对紧接其后的立体派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毕加索和勃拉克开创的立体派以多面体平面的技法向古埃及的绘画致敬,所呈现的是每一个物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的组合,而不是此物件在“客观”世界中所呈现的整体。例如《小提琴和葡萄》展示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小提琴。而是似乎漂浮在无数个叠加平面上的小提琴的各个部件——琴头、琴弦和琴身。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些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小提琴的部分正是最令人联想起它的整体的最佳角度,而观众的头脑才是最终形成画面之所在。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际,艺术所承担的任务已从复现“所视”转向了引导观众“所感”和“所思”。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就是在此语境中诞生的。

彼得·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建立在他对“真实”的理解上。他于1917年创立了新造型主义和风格派艺术,主要特点为充分利用长方形的规律,不用任何深度,放弃透视,这是对古典艺术的颠覆。17世纪的荷兰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胜利,在经济上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在人文和艺术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等一批闻名世界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当时在荷兰生活的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以及本国哲学家、数学家斯宾诺莎的美学思想为荷兰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以研究数学的精神来探求理性美的传统。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确立了纯思对个体存在的决定性作用。斯宾诺莎则强调,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与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斯宾诺莎承认美是主观的,但同时强调通过理性的直观才能达到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审美。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影响下.荷兰的艺术家在探寻“美”与“真实”的道路上寸步不离理性思考,这与法国和意大利注重艺术家主观体验和情感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荷兰艺术以精确为传统,同时追求超越个体、面向辽阔广博的整体美。

给予了蒙德里安最直接的精神养分的是哲学家和数学家苏恩·梅克尔,他是一位通神论者,相信“通过一个思想集中的过程。有可能达到对宇宙运动方式的一种精确的理解”。受此影响的蒙德里安树立了通过纯思而达到普遍美的思想。他的抽象画故意放弃表现立体空间中自然物之间的联系。在二维的平面中为万物建立新的秩序,通过线条和色块的动态的组合力求不断地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他认为这种结合了缜密思考的艺术才是体现艺术家个体存在的方式,也是与上帝沟通的途径。他认为:“要使一种艺术成为抽象的,这就是说要它不表现出和那在自然角度里所见到的事物的关联,物质的非自然化的规律,就具有根本重要性……要确定色彩,必须:1.是平的;2.纯粹原色……”

对于这种简约式的扁平的构图。有的艺术评论家不以为然。贡布里希就曾以图卢兹劳特累克的招贴画和比亚兹莱的插图为例,指出:“它们虽然看起来相当动人,但是缺乏明暗的效果,形象扁平。”他认为艺术家放弃长期实践的用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是一种“牺牲”,但同时他也承认,这是一种“解放”。然而,有的艺术评论家考虑到社会变革对艺术形态的影响,为这种平面性的极简构图辩解。格林伯格将“平面性”作为前卫艺术的基本特征,因为平面性(几何形)绘画不仅是对古典艺术的批判,同时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带来的新的视觉关系在艺术上的直接体现。实际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已达到运用大型机械切割钢材等坚硬材料的水平,直线型、硬边式的几何形建筑物外立面正逐渐取代充满曲线式繁复雕饰的巴洛克风格,棋盘式的街区设计和方盒型的高大建筑在工业化催生的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里显得实用而且美观。

对此社会变化,蒙德里安显然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而且这种变化也符合他对直线的情有独钟。在他的艺术生涯早期,仍是一位自然主义画家的时候,他就显露出对直线的偏爱。《风车风景》画于1905年以前,印象主义的光色效果在画面上显得很突出,但在构图上却使人感到他对水平线、对直角的组合关系以及正面化的构图非常敏感。约翰·拉塞尔猜测荷兰纵横交错的河岸堤坝给了他最初的灵感。他指出,在荷兰,直线和直角构成了农业的基础,否则它将随时被淹没在水中。他们还代表着荷兰性格之本的坚强不屈的清教主义精神。在蒙德里安正式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之前,他曾对点彩派和立体主义感兴趣。蒙德里安曾经效仿的对象——点彩派的创始人修拉,同样把艺术问题当成数学方程式来解决,他也强调直线和水平线在构图中作用。当蒙德里安与另一位风格派的创始人杜拉斯创办传递他们的艺术理念的《风格》杂志时,杜拉斯甚至建议该杂志取名为《直线》。正是直线上的这些点成为蒙德里安作各种精密数学运算的基点,连接起粗细不一的黑色直线按照黄金比例把画面分割为大小不一的矩形,结合色块的巧妙排放,在二维平面上架构起有层次的空间,使观众产生独特的视觉感受。

由于蒙德里安追求的是通过纯思的艺术手段来确定普遍的存在,因此,一切有碍于此的因素都被统统省略掉,包括对体积和深度的任何可能的暗示和个人情绪的流露。有艺术评论家对此解读为刻意隐没人的情感和个性,并称他为冷抽象艺术家。关于艺术家的情感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蒙德里安坚持认为:“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达到,而这纯粹造型又本质上不应受到主观的情感和表象制约……这些特殊性唤起情感状态.污浊了纯粹实在。”但同时,他又强调:“纯粹造型艺术绝不否定人的个性素质或放弃‘人的色彩,它是个性的和普遍的结合。”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使人类惊叹于机器的创造力从而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同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人类精神无意识的发现,也揭示了人性的不稳定。蒙德里安与这个时期的许多艺术家一样,不再囿于肉眼所见的物象,大胆地摈弃所谓客观真实,转而投向更可控的形状和颜色,来表现艺术家内心感受的隐藏在具体物象背后的最本质和最普遍的美。由此可见,蒙德里安这种理性的平面几何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荷兰的哲学基础、艺术传统和他生活的时代变革都紧密相关。

蒙德里安建立新造型主义的初衷是以最纯粹的方式来反映最普遍的美,实现与神沟通的目的。他与另一位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不同,后者曾提出:“现在我们正进入一个伟大的精神时代,把少数人所具备的更精微的振动能力赋予广大民众的时机已经成熟。”蒙德里安的艺术渴望连接的是神,而非大众。然而,他的艺术风格却意想不到地与现代大众文化结合,影响了20世纪的设计领域的多个方面,例如引领了服装面料设计的新潮流。1965年,出身法国的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推出的“蒙德里安装”,是以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代表作《红、黄、蓝构图》为设计灵感,在直筒、圆领、无袖的连衣裙上配有黑色直线条分割的红、黄、蓝、白的矩形色块。这一设计颠覆了长期以来单一色彩面料为主的潮流,在时装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这种反叛权威的精神得到了美国的青睐,1982年他被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授予国际时装奖,首都博物馆在1983年为圣罗兰举办了他第一个25年的回顾展。蒙德里安的名字也因此越来越走进大众文化的领域。20世纪后半业,简洁、纯粹已成为时尚界的主流,其源头正是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

美国对蒙德里安、圣罗兰等欧洲艺术家、设计师的追捧并非偶然。二战期间,许多欧洲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为逃避战乱和政治迫害来到美国,蒙德里安也是如此,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四年。然而,正是这短短的四年,在欧洲以严肃艺术闻名的蒙德里安对美国的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所开创的高度几何化和平面化的艺术风格与大众文化迅速结合,通过美国强势的商品经济对全球的辐射,一生与贫穷和孤独为伴的蒙德里安一跃成为比肩毕加索的现代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理念不仅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本土抽象艺术家如杰克逊·波洛克,而且,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也普遍体现在产品包装、广告传媒、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

美国是20世纪以来大众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这与大众文化和美国本身的特点都有关。与倡导高雅艺术的“大写”的文化不同。大众文化衍伸于文化的另一种定义,即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即使贫苦大众不能像精英阶层那样,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对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但他们所拥有的本阶层、民族和社会团体约定俗成的习俗、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价值观点以及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都可以称为“文化”,或更确切地说,是“小写”的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注脚。

然而。大众文化并不如它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属于大众或受大众的支配与控制。根据伯克的研究,在近代欧洲与大众文化最接近的通俗文化最初被叫做“非官方文化”或“非精英文化”,它与社会底层的手艺人和农夫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关系密切。这种文化是知识分子出于对古典主义的厌恶(美学原因),也是为了配合民族运动的进程。发现了民众和他们的文化。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大众的阅读趣味受市场运作的书商和出版商的操控,以通俗文学形式出现的通俗文化实际上是“具有市场导向的商品”。进入20世纪的大众文化则呈现出完全的商品化,格林伯格称之为“媚俗”,并把它描述为一种由杂志封面、插图、广告、庸俗小说、连环画、流行歌曲、踢踏舞、好莱坞电影等组成的流行的、商业性的文学形式。尽管形式多样,然而这种大众文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娱乐的方式把所有人都变成商品的消费者,沦为商人获取利润的对象。进人20世纪的美国具备了发展大众文化的条件,譬如,工业化都市化造就的大众社会、应用于传播媒介的发达科技、与欧洲相比薄弱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底蕴以及急于把大众文化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以实现其“文化帝国主义”的野心。因此,美国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床。

随着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大众文化呈现明显的平面化特征,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所有人,无论何种社会阶层,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某种商品的消费者。对于大众而言,消费成为了与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人被商品所包围,甚至异化为商品。社会沦为一块买卖关系的大平板。第二。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没有条件,或者不愿意花长时间学习和培养古典艺术审美情趣,而是青睐快餐式的、易于消化的、直接满足感官刺激的视觉信息。这些隐藏在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和广告的商品信息以廉价的华丽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幻想的材料。促使他们对物质产生虚假的需求。随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时代的来临,广告更借助新的传播媒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更容易被打造成审美趣味扁平单薄、思想肤浅的消费者。

蒙德里安的平面化造型风格迅速被美国嗅觉灵敏的商品市场发现,源于其迅速传播商品信息的功能性。现代广告的雏形——招贴画的创作灵感最初来自于日本艺术。19世纪末,崇尚日本艺术的西方艺术家就已经认识到,如果为了大胆的简化而牺牲立体造型和细节描绘。一幅画就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蒙德里安则走得更远一些,他甚至割断了与自然物的联系,抛弃了具象的题材,采用几何形状、红黄蓝三原色和灰黑白三非色平涂等手段来表现“纯粹的存在”。在艺术上,他的作品所呈现的是一种基本元素的无穷组合的韵律美,它们易于分割和组合,赋予变化和动感。在社会性上,这种表现手法易于复制,能够适应大规模的社会化传播。大众似乎不需要进行艰深的美术训练,短时间就可以掌握这种用粗细不一的黑色直线来分割的三原色长方形平面图。这是一种对精英文化的扬弃。在商业广告上,这种要素化的极简手法表现多变的动态平衡,适合广告公司公式化、流程化的操作,符合现代广告的经济原则。然而,大众文化的平面化与蒙德里安的平面化造型艺术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们对物质的距离感。蒙德里安在二维的平面中表现自然界中立体的物质,他是以抽象艺术的形式抛弃自然物表象的联系,他对物质是疏离的.真正关心的是隐藏在物质背后的本质。人们通过消费不同商品来体现个性修养和消费能力,从而分出社会阶层。人的个性被吞噬到商品的物性中,主体性逐渐被消解。蒙德里安对物象的简化无意中满足了现代设计中易于复制和传播的条件,成为商品信息到达消费者最便捷的途径。

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被大众文化的误用,恰恰是现代主义的一种体现。正如格林伯格所言,“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用某种戒律的特有方法去批判这一戒律本身,但这并不是为了摧毁它,而是旨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坚定地维护它”。无论是新造型主义还是大众文化都是进入现代时期,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对所存在的事实的一种妥协与维护。在艺术的领域,艺术家重新估量的是二维画布的价值;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商家关注的不仅仅有少数的高雅文化的消费者,更有不可忽略的大众这一消费主体。当古典艺术通过透视法在平面的画布上所建立的三维立体效果被现代摄影技术猛然超越了的时候,艺术家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二维空间的价值。当消费社会需要大量的商品消耗者,有着不怎么高雅的审美意趣的大众也随之进入了商家的视野。只有最容易消化、最简洁的视觉呈现方式才能把消费者迅速招致麾下,因此,蒙德里安本欲引导观众超越物象寻求美的本质的平面遂被挪用作诱惑消费者的浅薄化、通俗化艺术的工具。

(责任编辑 刘保昌)

猜你喜欢

平面化蒙德里安消费主义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平面与构成——主题性油画创作语境的空间际遇研究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蒙德里安作品五幅[荷兰]
这不是简单的格子,是蒙德里安心中的宇宙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带蒙德里安一起回家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风格派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