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口可再生利用废塑料的现状与发展
2012-11-24李丛志
李丛志
(天津坦波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天津300041)
与石油燃料不同,经过近年来人们的不懈探索,塑料的可再生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使之成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资源。
塑料的可循环再利用属性,将会使人类减少大量石油的消耗,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可以预见,即使人类有朝一日真的找寻到了石油的替代能源,也难以发明其他物质来取代高分子化合物。
将现有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模式,是当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废塑料再生利用现状
地球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使得贫油中国始终在世界上扮演着石油进口大国的角色。2011年,我国进口石油总量达到2.51亿t,居世界各国之首。
由于国际油价的连年上涨,我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2001年,中国外汇储备为2 000亿美元,当年国际石油价格在每桶25美元左右,倾中国全部外汇储备,可购买石油80亿桶;到了2008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雄踞世界第一,达到1.68万亿美元,然而,以当时的石油价格每桶100美元计算,中国仅可购买168亿桶。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7倍多,而真实的石油购买力只比原来增加了一倍。
由于贫油,中国对石油化工产品的进口同样位列世界前茅。由图1可见,2011年,全世界共消费各种塑料2.33亿t,中国占其中的23%,居世界第一位。当然,这其中的大部分是作为生产原料的消耗。
1.1 中国在废塑料回收方面对世界的贡献首屈一指
2011年,我国进口可回收再利用废塑料共计902.3万t,稳居世界各国首位。
我国目前废塑料回收水平较发达工业国偏低(见图 2)。
但PET瓶的回收率则高达90%以上,居国际领先地位(见图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而PET除了可回收利用制作容器外,更主要的用途是作为聚酯化纤的原料。目前,我国民办的聚酯化纤厂(俗称小化纤),基本上采用了以回收PET瓶片为原料生产聚酯短纤的生产工艺。甚至部分聚酯长丝厂也在新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PET瓶片,以降低成本。
(2)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拾荒者大军,充当了回收废塑料的急先锋。其中,下岗工人及农民工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在义务清洁环境的同时,对节能减排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饮料瓶与其他形态的废塑料相比,具有较为清洁、易于收集,便于分类和运输等特点。大部分废品回收站对饮料瓶都按个论价,并有着详细的分类标准。可见其对饮料瓶的珍视。
(4)采用PET废瓶片直接抽丝生产涤纶短纤的工艺,是由我国的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经多年研究发明的。经过不断的推广和完善,如今达到大规模的普及,工艺水平亦得到不断提高。如今,这个行业为全世界上千万劳动大军创造了直接工作岗位,尚有数倍于此的工作岗位与之相关联。若论中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唯此举功莫大焉。
1.2 人们对废塑料回收行业的偏见正在转变
多年以来,在舆论界及人们的头脑中,存在这样的误区:废塑料再生利用=污染环境;进口可再生利用的废塑料=购买洋垃圾。诚然,在废塑料回收行业的初级发展阶段,某些作坊式的回收工厂,无视公众利益,肆意排放污水、焚烧垃圾,将加工后剩余的残渣随便丢弃,的确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有甚者,一些不法进口商,为了些许蝇头小利,竟然将国外的有毒有害物质偷运回国内,随意填埋或倾倒,以致对我国环境造成危害,并留下长期隐患。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对废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进行了大力整治,使得该行业情形大为改观。
2011年,全球主要由温室效应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3%,创历史新高,达到340亿t。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增长了9%,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政府曾承诺,到2020年,中国将把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40%~45%。
作为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作用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而舆论界支持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呼声也逐渐压过了反对者的喧嚣。
1.3 我国政府对废塑料进口设立了四道防线
近年来,我国的海关、商检、环保等诸多职能部门,为将废料对环境的危害阻挡在国门之外,对废料进口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具体来说,主要形成以下四道防线。
(1)供货商资质认证(AQSIQ):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早在2004年便开始着手对国外的废料回收加工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并对AQSIQ证书进行2年一次的复验和更新。如国外的废料发货方无此资质,到货港海关将不准予报关和放行。这项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不负责任的生产者以及别有用心发运方将不符合我国环境标准的废料运到我国。
(2)装运前检验:为杜绝不符合我国环境标准的废料被装运上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多国派出海外派驻机构(简称CCIC),对将要装运上船废料全部进行装运前检验,合格者予以颁发验检合格证书。我国目的港海关凭此证书准予报验。
(3)接货单位资质审核:仅对国外发货方把关还不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进口废料原料的国内收货人同样进行了资质审核,实行进口废料原料的国内收货人登记制度,合格者颁发证书。从而有效保证了进口废塑料的明确用途,防范了有可能发生的环境隐患。
(4)进口许可证:取得了资质的废料原料国内收货人还需向环境保护部申请,领取进口许可证。我国目的港海关凭此证书准予报验和放行。
经历了以上四道关口的废塑料原料,最终到达卸货港后,一旦遭遇检验不合格,或某项手续不符合规定,就会被强令退运,毫无妥协余地。
1.4 政府部门对不规范废塑料回收企业加大执法力度
2011年,我国对废塑料进口的监管力度空前加强。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一股整顿废塑料再生产的风潮。河北、浙江、河南、宁夏等地方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扫荡了大批小型废塑料加工企业。
2011年初,浙江慈溪相继组织环保、工商、公安、安监、供电、国土等部门开展了废塑料企业整顿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慈溪市5个废塑料行业重点镇集中整顿工作全面铺开。众多废塑料加工企业被强制取缔和自行转移关闭。
2011年7月中旬,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环保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局、工商局等多部门,启动了一场最强力度的废塑料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号称“北方塑料之都”的文安废塑料产业面临十多年来最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废塑料再生加工,特别是废塑料水洗行业的经营被政府部门紧急叫停,近20万从业人员失去了工作。
2011年7—8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也展开了废塑料行业严管整治活动,杏坛镇的废塑料行业遭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2011年12月,中央电视台对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地区的废塑料“洋垃圾”的负面报道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后续的整治行动。
最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广州海关甚至超越权限,进入企业内部,对已经通关的废料强行检查,并限制非广州关区的企业在广州关区报关。且通报期与执行期非常接近,导致很多企业的货物已经装船,到港后却无法在广州关区报关,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极大的损失。
2 进口可再生利用废塑料之优劣比较
既然从国外进口废塑料存在诸多弊端,我国是否应当对此全面禁止?
其实,世间万物,有一利必有一弊。首先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次,要看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替代性。
2.1 进口可再生利用废塑料优势
2.1.1 可获得更多较高质量的回收原料
由于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较为发达,回收到的废塑料往往含有已经再生利用的材料,而塑料如经多次回收再生利用,其物理及化学性能必然大幅度下降。但从国外进口的可再生利用废塑料一般都是仅使用过一次的,比较利于回收利用的。究其原因:一是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不愿做;二是石油输出国石油原料成本低,不屑做;三是发展中国家加工能力有限,不能做。
2.1.2 将加工过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阻挡于国门之外
据专家测算,每回收利用1 kg废塑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 kg。而且,与从原油生产塑料相比,可节约能耗70%。根据2011年我国的进口量,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4 510万t。
为了达到减排指标,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不惜拉闸限电。这种举动虽有利于全球人类,却侵害了中国某一地区人民的利益,实不可取。而进口可再生利用的废塑料,即可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又达到了减排目的,保护了国内环境,何乐而不为?
2.1.3 克服我国劳动力上涨所造成的成本上涨
近年来,我国面临工人工资大幅度上涨、劳动力紧缺的窘境。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份,全国有21个省市将最低年薪平均上调了22%。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对高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废塑料回收加工行业而言,无疑是十分沉重的负担。而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我国。
2.1.4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
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连续升值24%。由于人民币连年升值,客观上造成了对进口有利的态势,大幅度地降低了进口成本。
2.2 进口可再生利用的废塑料弊端
2.2.1 不法之徒夹带走私
除洋垃圾进口外,有些走私分子将高价值、高税率的货物,如汽车零件、洋酒、正品原料等,夹杂于废塑料货物中,蒙混过关,从而达到偷逃关税的目的。
2.2.2 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威胁
一旦洋垃圾混入国门,势必对国内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国内一些小型加工企业确实存在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污染的短视行为。
2.2.3 行业不规范,国外不法商人欺诈易得手
由于废塑料行业的特殊性,致使货物质量缺乏检验标准。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的货物,其价格有时相差甚巨。即使是专业人士,仅用肉眼都难以辨识。从而给不法供货商牟取不当利益的可乘之机。
通过全面分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回收利用进口废塑料,无论从节能减排、还是节约成本的角度看,都是利大于弊,值得提倡,也应当得到政府和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3 结语
综上所述,废塑料的进口关乎节能、减排的有效开展,对我国循环经济有着重大的贡献,是国际经济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也有对我国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但权衡利弊得失,其利大于弊;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其远期影响要大大优于短期不良影响。只要措施有效、监控得力,我国完全可以在可再生利用废塑料的进口方面扬其利,避其害。
我国政府在制定国策时,应认真考虑,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坚决的支持。
[1]王家龙.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胡守仁.废塑料行业现状分析[J].中国废塑料,2012(1/2):82-86.
[3]刘向群.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4]卓创资讯.再生塑料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J].资源再生,2012(6):42-43.
[5]杨华.我国再生PET行业发展与问题分析[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7(2):21-23.
[6]薛进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