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创作情愫——本土“两舞一剧”的审美特征

2012-11-24陶景杜

文艺论坛 2012年12期
关键词:群舞诗剧圆舞曲

■ 林 凤 陶景杜

在第一届湖南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中,由湖南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群舞《空巢的孩子》、舞蹈诗剧《天山芙蓉》,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作、演出的群舞《求职圆舞曲》最终赢得此届大奖的殊荣。“两舞一剧”的大奖获得,一方面显示出其剧(节)目创作质量上的优势,以致能在当下沸沸扬扬的“舞蹈热”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它反映、或者说代表了当下湖南舞蹈创作者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树立的一份对舞蹈艺术的责任感,正如舞蹈大师吴晓邦先生对舞蹈家的教诲:“舞蹈家要在逐渐的成长中,认识到舞蹈并不是一种自娱和娱人的玩意儿,而要使人感到自己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心……”(摘自吴晓邦《随感录》)将身心贴近于生活,将视觉注目于身边的人与事,这既是湖南舞蹈创作者们的一种创作情感的升华,也是在“全民娱乐化”的躁动中、一种创作品格的回归。

在“两舞一剧”的比较中,笔者或许更加偏爱群舞《空巢的孩子》。站在舞蹈审美的角度,我们认为,群舞《空巢的孩子》不仅仅反映了一个时下热门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实题材”。理性地说,舞蹈艺术对现实题材或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追寻,由于其艺术特征与艺术规律所决定,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写实”,因此舞蹈艺术的“现实主义”及“现实题材”的表现,更多体现在“舞蹈情感”的真实上,即体现在某种真情实意的情感基础上的、对舞蹈形象作出准确性、能动性的把握与提炼之中。群舞《空巢的孩子》正是遵循了舞蹈艺术在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中的这一十分重要的创作原则,创作者在对空巢的孩子倾注了浓厚的个人情感的同时,将自己这份感动融入到舞蹈作品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与细节、每一个动作与舞段的构建中,因而使其舞蹈作品从始至终蕴含着一种深情厚意。难能可贵的是,群舞《空巢的孩子》是在用舞蹈家的视觉,撷取着生活中最为动人且具有诗性特征的情节或细节,创作者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被高度凝练且升华为“舞蹈意象”的图像和舞段,与其主题相生相合,从而使其舞蹈意象在相互维系中跳跃、运行于观众的想象空间。群舞《空巢的孩子》是被“舞蹈化”了的空巢的孩子,亦是被“诗化”了的空巢的孩子。

近年来,“校园舞蹈”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浪潮盛况空前,但将“校园舞蹈”做到与“校园舞蹈创作”同步发展,并真正形成“创作自觉”的理性认知,在省内各大艺术院校为数不多,“电视大歌舞化”、“课堂组合化”、“选材想当然化”的“创作节目”屡见不鲜。在这里,以王印英教师为首的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立志舞蹈创作的青年创作者们,“敢为人先”地启用自己的师生,培养自己的创作人才、贴近校园生活,坚守数年并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的校园舞蹈作品。因此,群舞《求职圆舞曲》的成功,我们看做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一种致力校园舞蹈创作实践的必然结果。按“舞蹈分类法”来划分,群舞《求职圆舞曲》与《空巢的孩子》同属“当代舞”舞种范畴,我们曾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的“舞蹈分类”问题》一文中针对“当代舞”做出过这样的论述:“中国当代舞,属于一种由当代舞蹈家们‘自主创新’的新型舞种,其动作语言与表达方式的创新与创造,构成中国当代舞价值判断或价值引领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在这里,‘从生活中提炼动态、动律’、‘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等等中国式舞蹈创作理论的构成,为中国当代舞动作语言的创新和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样式的中国当代舞作品的风格形成,提供了具有可实施性意义的方法论。‘贴近生活’,发现舞蹈动机;‘贴近实际’,提炼动作语言、创新表达方式,感应时代精神,形成不同作品独具的风格风范,这将初步形成中国当代舞区别‘他者形态’的最为主要的个性内涵,亦是推进中国当代舞自身完善的鲜明路标。”(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无需赘述,“从生活出发”或者说从“生活体验”出发,成为群舞《求职圆舞曲》或者《空巢的孩子》的“成功秘笈”。在王印英的创作阐述中,她认为:“选材是决定舞蹈创作成败、优劣的第一步。也是编导世界观、生活实践、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求职圆舞曲》就地取材,立足现实,“我舞我心”,“零距离”利用自身生活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中间,对学生毕业就业过程的了解与熟络之优势,选择大学生而且是女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为切入点,以其求职为表现主题……”我们以为,选择了好的题材、好的主题,仅仅是进入“选材与构思”的初步阶段,怎样运用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去实现其舞蹈构想,这将是群舞《求职圆舞曲》创作者们的创作思维与创作能力面临的重大考验。其舞蹈创作者们紧紧抓住表现对象的“思想变化及心理特征……原生态地再现了当下女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状况……”在这里,创作者们所指的“原生态”,其实正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从生活中提炼动态、动律”,以求获得其舞独特的且合符其舞人物性格的动作语言及表达方式。这是群舞《求职圆舞曲》创作者们的一种“自主创新”意识的勃发,亦是一种源于生活、贴近实际的创作诉求。显然,无论是“三贴近”或者是“源泉说”,实践证明是一种应该引起当下舞蹈创作者们重新认识,并能引起足够注意的文艺理论,只是我们在许多时候轻视了它、忘却了它。

舞蹈诗剧《天山芙蓉》从选材而言,具有极大的分量。天苍苍,野茫茫,八千湘女上天山,豪迈、壮烈,充满英雄主义情怀。湖南省歌舞剧院的策划者们敢于走进这样一个“宏大叙事”,自身就是一种壮举。中国舞蹈理论家、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教授早期针对“舞蹈剧”做出过这样的定位:“舞蹈剧近乎舞剧和舞蹈之间。比一般抒情舞蹈和有情节的舞蹈小品容量要大,但时间、地点、人物又不像舞剧要求那样严格、具体和集中,有情节而不复杂,有矛盾而不尖锐,有人物而无具体姓名。”(摘自吕艺生《舞蹈小辞典》)应该说,舞蹈诗剧《天山芙蓉》的创作者们对形式的定位,特别是对“诗”字的注入与强调,使其在遵循“舞蹈剧”的结构方向的同时,彰显了舞蹈艺术“诗性”的特征,这种创作构想对于“八千湘女”这一题材而言,是一种创作智慧的体现。走进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的展览厅,当年那张“八千湘女”的集体照已是模糊不清,然而从这张照片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和悠悠岁月凝聚起的沧桑感,却使每一位伫立在照片前的人蓦然进人一个巨大的磁场,身心在穿越、在鼓荡。“八千湘女”为什么进疆?显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手扶“军垦第一犁”和挥舞着砍土曼,用湘妹子的激情、开拓了天山南北处处赛江南的绿洲美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具有极强诗意的“舞蹈诗剧”的题材,《天山芙蓉》创作者们对题材、对形式的选择也确实颇具眼光。稍有遗憾的是,其舞蹈诗剧的主创人员,未能在“八千湘女“的“诗性”层面作出更大可能的开掘,因而使其舞蹈诗剧的精神内涵未能获得进一步的超越和升华。高度凝练生活,努力开掘表现对象的情感与精神层面,这是舞蹈艺术的强项,也是舞蹈艺术的诗性光辉。

中国著名编导艺术家、教育家房进激先生曾对被称为“经典”、“精品”、“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作出过有关概念上的表述,其大意是,谓之“经典”,是一种能穿越历史、穿越国界的传承、传播;谓之“精品”,亦是历经了一定岁月的时间打磨、并能反复呈现于舞台接受观众检验的作品;谓之“优秀”,它是在“当下”的一批作品中、较为突出且具有某种艺术创新价值的作品,从这点上讲,群舞《空巢的孩子》、《求职圆舞曲》和舞蹈诗剧《天山芙蓉》无愧于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群舞诗剧圆舞曲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舞剧中群舞编排的重要性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节日圆舞曲
诗剧
诗剧
诗剧
诗剧
群舞冲纪录
师院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