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魔幻片的喜与忧
2012-11-22朱文杰
[摘 要] 魔幻片是在电影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得以出现的,以高投入、大制作的方式呈献给观众。无论影片质量如何,在好莱坞高投入的魔幻片总能带来高回报,屡创票房奇迹。2011年国庆期间,两部魔幻巨制《画壁》与《白蛇传说》的交锋激起了人们对华语魔幻片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华语魔幻片的现状、得失,与好莱坞同类电影相较在剧本创作、主题思想和制作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继而提出对华语魔幻片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类型电影;魔幻片;神奇;爱情;创新
在商业片主宰电影市场的当下,类型电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商业电影繁荣和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是各国致力于发展电影工业、扩张本国文化、争夺世界电影话语权的又一手段。作为类型电影中吸金指数最高的魔幻片无疑成了世界各大电影公司的“必争之地”。在众多进军中国电影市场的远征军中,好莱坞魔幻片的实力不容小觑。《指环王》问世后,好莱坞开启了魔幻片的黄金时代,《哈├·波特》《加勒比海盗》《纳尼亚传奇》随之以系列片的形式接踵而来。好莱坞的魔幻片凭借瑰丽的想象、恢宏的场面、精良的制作、大手笔的投入横扫电影院乃至电影节。尽管《加勒比海盗》《纳尼亚传奇》等续集质量大不如前,但首部卖座作品的后续效应和人脉基础仍然存在,因此片商们仍能得到可观的回报。华语魔幻片大抵也是如此,虽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但几乎所有的魔幻片都能秒杀同期的其他类型影片。
一、华语魔幻片的发展
中国早期电影中便有了魔幻片的原型,如《盘丝洞》《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只不过我们称之为武侠神怪片。1987年张国荣、王祖贤版的《倩女幽魂》、1993年徐克导演的《青蛇》《梁祝》、1994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三部曲、2002年徐克的《蜀山传》都曾为魔幻片的历史写了光辉的一笔。这些影片大多画面造型、氛围营造、摄影技巧都给人一种近乎真实却又离奇的美感,导演的叙事功力、情感铺陈、人物塑造则有很强的时代感,能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可惜的是当时对“魔幻片”定义的模糊,前者多被看成是爱情片甚至是鬼怪片,而后者则被看成不入流的喜剧片。直到进入21世纪,魔幻片在杂糅了多种类型元素后才作为科幻片的一种亚类型被确立。
从魔幻片的发展来看,香港比内地有着明显的优势,更接近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以商业片为主流的开放的电影市场、频借高科技手段。1997年香港回归后,电影市场经过资源整合,进入合拍片称霸的年代。内地、港、台三地的资金融合、明星合作都为类型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华语魔幻片应运而生。电影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大展拳脚,改变华语魔幻片不成体系的现状。2011年,先有《画皮》崭露头角,尝到甜头,后有《倩女幽魂》(叶伟信版)一试水深,《画壁》《白蛇传说》疯狂扎堆,《画皮2》更是创了票房新纪录。国庆长假期间,由于进口大片的疲软,华语电影市场仅靠两部国产大片独撑局面,进而演变成《画壁》与《白蛇传说》之间的一场拉锯战,洗劫了2011档大部分票房。在2005年国产影片中,三部魔幻片《无极》《神话》《情癫大圣》分别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五的位置;2008年,《画皮》位列第二;2010年《越光宝盒》位列第九;到2011年《白蛇传说》位列第七,《画壁》位列第十。魔幻片类型初见端倪,票房成绩一路飘红,可喜可贺。
然而尽管《倩女幽魂》(叶伟信版)、《画壁》《白蛇传说》被绚烂夺目的特效、眼花缭乱的明星、巨额的票房成绩所裹挟,也难以掩盖它们在文化价值、艺术追求上的粗糙和敷衍,它们已无法复制《画皮》的成功,更无法望87版《倩女幽魂》之项背。正如网络流行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在2012年第三届金扫帚奖的提名中,《倩女幽魂》《画壁》《白蛇传说》占据三席。恰如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一样,魔幻片的虚假繁荣实则隐匿着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让人担忧。困境主要体现在题材短缺、主题老套及制作粗糙上。
二、题材的短缺
华语魔幻片面临着题材枯竭的现实,电影人都在啃老本,乐此不疲地对以往的作品进行翻拍与续拍。魔幻片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或志怪小说,改编最多的非《聊斋》莫属。郭沫若曾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赞美《聊斋》的艺术造诣,然而经过编导的二度艺术加工后原著的精髓大多已丢失,能达到此境界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电视剧市场上根据《聊斋》改编的作品就已饱和,再加上电影作品的轮番轰炸,观众的视觉忍耐已至极限。《倩女幽魂》的重拍假借向哥哥张国荣致敬的口实;《画壁》《白蛇传说》则打着特效巨制的旗号;《画皮2》欲乘《画皮》的东风……不禁让人觉得导演们江郎才尽,魔幻片的题材已山穷水尽。
中国的神幻小说还算丰富,《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镜花缘》等都是优秀的素材来源,需要编导从中挖掘有潜力的故事,熔铸时代精神。新剧本、新题材的缺失说到底还是创意不足或逐利之心使然。翻拍和续拍既可节约宣传成本又可保证票房收益,何乐而不为呢?克服华语的魔幻片题材短缺的毛病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和丰富资源进行挖掘和再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现代魔幻小说或原创剧本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近几年玄幻文学在网络上异军突起,编导们要善于利用其中的优秀作品。好莱坞灵活借用各国近现代小说,《哈利·波特》改编自J·K·罗琳1997年开始出版的同名小说;《指环王》改编自J·R·托尔金1954年出版的小说《魔戒》;《纳尼亚传奇》改编自C·S·路易斯在1950年代的同名小说。
三、主题的重复
魔幻电影的题材局限狭窄导致主题表达受到拘束,使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爱情一直是电影甚至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但绝不是惟一的主题。华语魔幻片反复在“爱情”上大做文章,故事情节十分有限,主题立意经不起推敲,再厚的剧本用寥寥几句话来概述梗概,无非是讴歌人类爱情的坚贞不渝或是人妖鬼仙之间超脱世俗的跨界恋情。然而,古代的民间传说或志怪小说是隐晦地通过讴歌爱情来批判封建制度,此类主题拿到现代来讲已鲜有现实意义。
87版《倩女幽魂》和《大话西游》也涉及爱情。两者成功之处除了演员形神兼备的表演外,还有编导对角色的理解深刻,并以现代喜剧的方式加以表现。电影既有着感人至深的视听魅力,也有编导对“爱情”二字的深刻剖析,将情感的发展演绎得跌宕起伏、有条不紊。《画皮》通过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表达对家庭、责任的理解。在经历小唯的插足后佩蓉与王生失而复得了婚姻家庭,一方面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类社会团体是最稳固的,在经历种种迷茫后个体仍旧回归于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也批评了人在诱惑面前的软弱,甚至人不如妖。导演不再是对故事所处的年代进行单纯的重现,而是以象征、隐喻的方式映射了现实,引发对当下人际关系思考。因此,在主题表达的深度上《画皮》比后来的《倩女幽魂》(叶伟信版)、《画壁》及《白蛇传说》要胜出很多。
而好莱坞的魔幻电影,早不再局限于爱情。《哈├·波特》为儿童缔造一个充满想象的奇异王国,他们开始成长,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纳尼亚传奇》通过冒险故事来鼓励儿童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指环王》不仅展现了气势恢宏的中土世界,更表现了人类在欲望与自制之间的抉择。
四、制作的粗糙
最近几部华语魔幻片对“爱情”的把握就力不从心,爱情之外就更难进行深度主题探索。立意浅显,情感的处理和铺陈都草率刻板,剧情也多荒诞,过分夸大了特效的作用,导致创作理念上的偏离。
叶伟信执导的《倩女幽魂》中,为充实剧本、挖掘更丰富的故事内容,导演作出了十分大胆的猜想和假设,让驱魔者燕赤霞和狐妖小倩谈起轰轰烈烈的恋爱。没想到的是燕赤霞对小倩无悔的付出和牺牲而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爱情顿时黯然失色。这些改动彻底颠覆观众对我国古代民间小说和传奇的认知,对保守的观众来说更是亵渎了民间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心理也就不足为奇。《画壁》完全靠明星的堆砌和花里胡哨的特效支撑。虽然影片用“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禅语作为宣传,实则制造噱头,故弄玄虚,并没有通过剧情作出合理的解释。仙境变为一个荒淫无度只为传宗接代的女儿国。另外,朱孝廉对牡丹的感情模糊不清,学现代人玩暧昧;对芍药的感情突如其来,毫无前戏可言。朱孝廉空有书生的傻气和迂腐,却没有对爱情的执著。《白蛇传说》改为《法海传说》更为切合。影片中叙事功力尚欠火候,导演重回老本行,将动作戏份无限放大,让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故事活生生变为法海斩妖除魔的背景陪衬。
魔幻片中的社会拟化虚幻的世界,题材的断层和主题的苍白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魔幻片的编导们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想象和对虚拟世界的穿越,以致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古代魔幻、志怪、神话故事是作者合理想象所处年代、灌注时代精神的结果。而华语魔幻片的制作大多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没有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进行二度创作。无论是《倩女幽魂》《画壁》还是《白蛇传说》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剧中爱情的阻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那么电影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也就微乎其微。魔幻片须穿越文本所处的年代,从现代的价值观、审美观出发,重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观众才能找到类似的体验,进一步在心灵上与影片达成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观众观影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坚贞爱情,而是希望为现在困顿的生活和情感寻觅慰藉。《画皮》的成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王生最终回到妻子身边,让观众找到一丝安慰和希望:在物质大于感情的社会,当夫妻关系受到外来入侵者的威胁时,我们仍可相信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希望魔幻片的制作要立足现代社会,关注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在不违背商业原则的前提下,电影人应积极创造而不是简单操作,自觉谋求诗意表达,融入主流价值,带动魔幻片的整体水准,促进类型电影的成熟、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电影人一厢情愿地唯商业利益是从,遵循错误的创作理念,忽略艺术诉求,低估观众智商,魔幻片的创作就只能是一股盲目跟风、捞金的近视行为。
现今,中国类型片形态单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体系支撑,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待丰富提高。魔幻片发展会为类型电影注入新活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画壁》《白蛇传说》口碑上的失败是一种警示,我们要防止华语魔幻片昙花一现,走上一条唯利是图、简单重复的不归之路。类型电影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必经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电影人仍然要努力,才能使华语魔幻片拥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914267.html.
[2] http://hi.baidu.com/stacyfong/item/412c98cf4bb5cc24a1b50aea.
[3] 巩杰.中国“神魔幻想片”:发展与缺失[J].四川戏剧,2009(03).
[4] 陈坤,古宇薇.魔幻电影:新类型片的诞生——为魔幻电影正名[J].电影文学,2008(06).
[5] 贾冀川.转型期的欧美电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6] 王陈.《画壁》——魔幻电影的东方情怀[J].大众电影,2011(18).
[作者简介] 朱文杰(1989— ),男,江西九江人,深圳电视台公共频道编导。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