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京影像透视北京精神

2012-11-22杜剑峰

电影文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透视

[摘 要] 北京精神全面体现了北京城市及北京人民的精神文明风貌,是北京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总结。作为拥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悠久社会历史的北京,尤其在历经“皇城帝都”“民国国都”“共和国首都”和“国际化都市”以及“世界城市”的历史衍变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形态。北京也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内容,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像特质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影像的分析,努力挖掘和发现其中透视出的北京精神。

[关键词] 北京影像; 透视; 北京精神

正如一个社会总会有其核心价值观一样,一座城市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气质,也会有自己的精神。“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留下了许多由人创造的共同痕迹。在这些痕迹中也承载着许许多多人类共同的精神。然而,作为有着不同历史境遇的聚集地,不同的城市必定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精神特质。城市的精神特质,是由它的历史和现实地位决定的。”①作为拥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悠久社会历史的北京,尤其在历经“皇城帝都”“民国国都”“共和国首都”和“国际化都市”以及“世界城市”的历史衍变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形态。北京也是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地,1905年,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在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摄制完成,由此掀开了中国电影史的帷幕。从此,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内容,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像特质和文化内涵。透过北京城市影像所反映的北京历史和文化,进一步透视北京精神在其中的深刻表达。

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痢…”艾青的诗句传达出:爱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是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深沉爱恋。“它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价值;既是文化血脉的延伸,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它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爱国体现在北京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源远流长,历久弥新。”②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五四”运动,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开天辟地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再到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无不体现出北京人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与侮辱的历史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建设的进程中,展现出北京人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勇于担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家国情怀。

电影《茶馆》《青春之歌》《停战以后》《丹心谱》《沙鸥》《知音》《我的九月》《开国大典》《筑梦2008》《建国大业》《天安门》《建党伟业》《延安爱情》等作品无不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和揭示出这种爱国情怀。《茶馆》里的常四爷是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是忠肝义胆的爱国者,有着贵族文化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他是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但并不是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晚清八旗将士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描绘了当时我国知识界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九·一八”的烽火点燃了她的爱国热情,林道静终于走出了在她眼中一度具有“骑士兼诗人”“救命恩人”的北大学生余永泽为其安排的北平胡同深处那间“温暖淡雅”的小屋,走上街头,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在影片《建党伟业》中,群情激奋的“五四”运动成为影片最具爆发力的场面之一,学生高举旗帜、挥舞手臂、高喊口号、走上街头、声讨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开国大典》《天安门》《建国伟业》《平津战役》等影片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的神圣和庄严。《沙鸥》描写的是我国女排运动员奋发图强,勇于拼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在其《奥运精神与北京精神》一文中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世界各国媒体几乎都使用了‘百年圆梦的说法,一座城市一届奥运,被整体性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梦想。北京城市精神之最深刻、独特者,恰在此处:承天载物,爱国护民,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③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世界开始以体育为核心用全方位视角聚焦中国,作为文化载体最直观表现形式的电影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一批体育电影走入观众视线。电影《筑梦2008》是北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片”,整部片子没有用一个资料镜头,以国家体育场设计、建造为主线,讲述了国人对于2008奥运会的热切期盼。描绘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这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全景图,影像化表达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百年北京影像史,记录了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座城市不仅在历史的舞台深处作为背景,同时它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舞台前景的重大历史活动,从而决定了爱国与北京精神密不可分。

二、“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把大德、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施人以德以及感恩等义,称作厚德。“厚德”体现了北京文化注重品格情操,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北京历史上就是厚德之城。紫禁城、中轴路、四合院这些城市文化符号,无不体现了中和、有序的中华文化精髓,而尚礼、厚道、宽容、助人也是北京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茶馆》《骆驼祥子》《如意》《邻居》《夕照街》《老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四世同堂》等影片无不表现了北京人这一优良传统。《四世同堂》直接详尽地描写了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染和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数”,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如意》,是根据刘心武短篇小说改编的。主人公石义海作为一位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校工,他不会豪言壮语,但为人善良宽厚,讲人情义气。“文革”中,他敢于用“盖塑料布”的行动为一个所谓资本家无辜被打死表示抗议;敢于在群众批斗“走资派”的大会上为校长辩护;在生活中对自食其力的金纹绮遭到一些人的冷遇、打击、非难寄予同情。影片描写了生活在基层的普通人肝胆相照、同情关怀、相濡以沫的情感,充满着北京人醇厚质朴的人情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讲述了主人公刘好身边发生的故事,描绘了刘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影片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刘好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另一条是刘好与养子刘小好之间的父子亲情。在整部影片中,刘好一直夹在这两条线索之间,穿梭往来,左右奔波。一边是对爱情的无限渴望,一边是对养子的深情厚爱,现实中的矛盾,令刘好几度陷入茫然与尴尬之中。刘好和刘小好这对父子,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刘好用自己的爱,拯救了一颗曾经受伤的童心,他在担负起家庭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影片中的刘好是崇高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个社会,需要刘好,更需要对刘好品格的弘扬。动画片《兔侠传奇》的形象是京津地区的最有神化色彩的儿童玩偶兔儿爷。“兔侠”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和北京味道,讲述的是一个信守并履行承诺的故事。从对北京影像的发掘可以看出:“厚德”既体现在市民的生活之中,也体现在北京的整体形象之上。

“历朝历代的君子用一言一行谱写‘厚德的方方面面,并将之刻入城市的精神品格;北京城也以巍巍大地承载万物,对其人民施以厚泽。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国际化程度、宜居情况以及城市精神的浸染对于新一代人才的成长都至关重要。而北京,将以其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品格,培育一代又一代深仁厚泽的君子。”④

三、“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

包容是指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包容既可以指人们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可以指人们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还可以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格。”⑤北京经历了六朝古都的洗礼与历练,在元大都时就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历至此,他回国以后对中国这个东方古老而又神秘国度的描述成为西方世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集体记忆。“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北京正处在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和东北森林文化的交汇点上,是中国北方多民族、多文化交往融合的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方位,孕育和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性格和气质。中原汉族的仁爱忠信和游牧民族的豪放质朴不断交流碰撞,造就了北京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文化底蕴。”⑥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来到北京,成为北京人物群像的一部分,他们的经历同样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是他们慕名而来的原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国粹京剧,《霸王别姬》《武生泰斗》《梅兰芳》《找乐》《秋雨》《生旦净末》等影片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影片《秋雨》中的栀子是一个日本老兵的孙女,在爷爷的鼓励及安排下,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并住在何老师家里学习京剧。栀子的纯真无辜以及她对代表中国文化的京剧的真挚热爱使得何家父子不顾周围人对日本人的反感排斥,在紧张的氛围下接受了她。这个日本女孩在学唱京剧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爷爷的历史,并与何老师的儿子彼此相爱。她个性善良纯美,爱得质朴而真诚。最终以自己的真挚情感,感化了周围的一切矛盾,并冲破了重重阻隔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除了国粹京剧,武术也是外国人崇拜的中国文化。影片《功夫梦》中12岁的美国男孩帕克原本可以在底特律成为最受欢迎的孩子,但是由于母亲工作的需要而移居到了中国北京。片中恢弘典雅的故宫、气势磅礴的长城等古建筑,彰显着中国的传统古韵,而其中更能触动人心的还是那浓浓的师徒情义。起初帕克萌生学功夫的念头就是为了抵制当地孩子的欺负,但自从接受挑战并且耐着性子接受了韩师傅让人费解但有着深刻道理的训练后,帕克的初衷改变了。帕克对功夫的理解有了变化,从所有中国人都会功夫,功夫可以防止自己受欺负,到生活处处都是功夫,功夫不是出拳和防卫,而是成熟和冷静,是勇敢地面对敌人,是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人生。

社会需要人的理解,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宽容。经济变革的大潮来得既快又猛,逼得人倾斜,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造成当代人的最大困惑。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把一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连缀在一起,表现了几个人物的真挚情感,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对个人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系。《筑梦2008》所诠释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包容精神的生动诠释。这一口号表明:人们可以打破各自狭隘的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以外的事物,领略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神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中国自古就崇尚创新精神,近代以来更是把创新精神上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而当今世界更是将创新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驱动力。“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现代性创新的关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意味着文化要有自己的精神、身份、立场。”⑦创新是北京文化在现代的集中体现。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创新,到当今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以及高扬创新精神的北京奥运盛会,都集中彰显了北京文化的创新意识,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为北京人充分展现。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根除封建主义的社会基础。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窃取了国家政权,复辟帝制,对内施行独裁统治,对外屈膝投降,内忧外患,国家民族再次处于危难之中,而封建旧文化思想在当时仍严重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受西方新思想影响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深感思想启蒙的意义,他们奔走呼号,摇旗呐喊,向民众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种广泛的思想启蒙逐渐发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影片《青春之歌》《建党伟业》则是表现知识分子的革命历程和他们英勇斗争的作品。而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伤逝》则抨击了旧的社会制度、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残酷地毁灭了初步觉醒的青年一代的青春、幸福和美好追求,揭示了不与社会解放相结合的个性解放思潮的狭隘、孤单、脆弱,缺乏坚实的基础,没有远大的前途。

十年浩劫几乎彻底摧垮了一代青年人的希望与信念,造成了人们在精神领域里的贫瘠与荒芜,为了重建理想和希望,深刻反思过去的历史,变革落后的现实,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出思想创新的态势。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作品里主人公的颓废与迷惘,刘恒编剧的电影《本命年》中主人公的疲软与抗争,这些新的银幕形象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群体的存在,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诞生,它反映和映照了一种新的社会现实。“这一代城市青年就是这种新的社会现实的产物,即经济时代造就的结果。他们随着城市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幻和沉浮而进入当代商品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经济人,并逐渐构成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一次高扬了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北京奥运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精华要素得到了更细致的梳理和更广泛的认同,奥林匹克精神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在碰撞中拓展了彼此的固有视阈和文化意蕴。而当代中国文化恰恰需要在汲取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对话各方面的文明挑战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实现创造性的转化。”⑨围绕着北京奥运这一主体,先后拍摄了多部体育题材的电影。被称为是“中国人民百年奥运梦想实现的见证”的《筑梦2008》是一部关于2008年奥运筹备过程全景式的大型纪实影片。北京志愿者主题电影《微笑圈》展示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奥运服务的热情。奥运动画电影《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通过外国体育记者安妮的北京之旅,展现了新北京的风俗民情。通过她对传奇人物“空竹王”和“玉厨娘”的追寻和探索,对北京民间体育活动进行了全新展示。这些体育活动虽然在形式上与现代奥运相去甚远,但在精神上都在传承永不放弃和超越自我的坚持。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一个整体,深刻反映出北京这座古城作为首都城市的担当和责任,彰显着北京精神的高度和大义。这就是北京精神区别于其他城市精神的最显著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北京城市影像中也得到鲜明地凸显和深刻的表达。

注释:

① 刘陈德、魏晔玲:《北京精神属不属于北京——对北京精神历史站位的思考》,《前线》,2011年第12期。

② 张颐武:《北京精神的价值》,《北京观察》,2012年第7期。

③④⑨ 冯惠玲:《“奥运精神”与“北京精神”》,《北京精神百家谈》,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第7页,第5页。

⑤ 《厚德:北京精神的品质》,《北京支部生活》,2011年第12期。

⑥ 《包容:北京精神的特征》,《北京支部生活》,2011年第12期。

⑦ 胡淼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2期。

⑧ 卫小林:《本命年的认知价值》,《电影艺术》,199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刘陈德,魏晔玲.北京精神属不属于北京——对北京精神历史站位的思考[J].前线,2011(12).

[2] 张颐武.北京精神的价值[J].北京观察,2012(07).

[3] 胡淼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02).

[4] 杨东平.城市季风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M].北京:新兴出版社,2006.

[5]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北京精神百家谈[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1.

[作者简介] 杜剑峰(1963— ),女,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论。

猜你喜欢

透视
三大看点“透视”人代会
户外写生课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透视”近视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