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发展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2012-11-22吴立仁
吴立仁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黑龙江绥棱 152204)
沙棘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L.)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1],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的珍贵树种[2,3],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为此沙棘堪称世界第三代水果,也为前苏联称为“一种具有众多特性的,独一无二的植物”。
沙棘适应性强,生长迅速,防风固沙能力强,根系发达,与放线菌和分枝杆菌等共生形成大量根瘤,固氮能力超过大豆[4,5],加之枯枝落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功能,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6],同时果实和叶片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在荒山荒坡、低产田及风沙干旱区营造沙棘林[7],探讨林农、林牧发展模式,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沙棘林与农作物间作的发展模式
1.1 林农模式
1.1.1 低产地块沙棘林-间作农作物
这种栽培模式是利用沙棘改善土壤理化指标,培肥地力,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间作农作物生长,达到地上地下双赢的目的。选择土壤瘠薄、弱盐碱、风沙土等地块,选择适宜的经济型沙棘良种,苗木为优质的无性苗木,雄株配置比例为1∶8或1∶10,以保证果实的产量。定植行株距以便于行间农作物田间管理为原则,栽植1~3年内,耕作边界距沙棘树行50cm,这样保证树行宽度为100cm,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体积逐渐扩大,根据耕作情况,逐渐减少农作物间作垄数。一般定植行距4.0m 以上,株距2.0m。间作农作物以矮棵为主,如大豆、马铃薯、蔬菜等。不同行距定植沙棘与间作农作物面积分配见表1。
表1 低产地块沙棘林间作农作物参数表
1.1.2 风沙干旱区沙棘林-间作农作物
这种模式选择的是风沙干旱区,由于风大干旱,主要利用沙棘的防风固沙效果,降低风速,减少流沙,调节区域气候条件,为间作农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达到增产的目的,同时获得较高的优质果实。选择沙棘品种应考虑生长迅速、防风效果好且有较好的结实能力,为此应选择生态经济型品种,雄株配置比例为1∶8 或1∶10。造林方式选择带状栽植,根据风力大小选择每带栽植沙棘2~4行,行株距为3.0×2.0m,行间不做间作。为了收到良好的防风效果,沙棘林带之间间隔应小于25.0m,然后林带间实施农作物间作,作物种类以矮棵为主,高棵为辅。
表2 风沙干旱区沙棘林间作农作物参数表
1.2 林牧模式
该模式选择地块是荒山荒坡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营造沙棘林的主要目的是采集果实,增加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10年后进行垦复耕作,已达农作物丰产的目的。选择的沙棘品种应为生态经济型或经济型,无性优质苗木,定植行株距为3.0×2.0m,定植前三年加强抚育管理。这种模式主要适宜发展林内养鹅、养鸡等养殖业。
2 效益预测分析
2.1 低产地块沙棘林-间作农作物
效益预测分析面积为1hm2,间作农作物为大豆,产 量 为2000kg/hm2,价 格4.0 元/kg,沙棘果实价格为4000.00 元/t,由于边际效应、沙棘改善了耕作、气候环境增产带来的效益不计,筛选沙棘林地与农作物间作的最佳模式。分析结果见图1、2。
从图1可以看出:沙棘1~3年树龄,随沙棘定植行距的增加,间作物产量随之增加,较比单一大豆种植降低0.05~0.10万元;沙棘4龄以后,随树龄的增加,树冠体积增大,间作物面积随之减小,较比单一种植大豆降低0.10~0.20万元。从图2 可以看出:沙棘4 龄后,间作物产量基本稳定,虽然耕作、气候环境得到了改善,间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但主要产出效益的为沙棘果实,随树龄的增加,效益逐年加大,随行距的增加,总体效益逐渐减小。总体考虑,既要发挥沙棘的生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间作物的产量,应选择沙棘定植行距6m。这种模式较单一种植大豆5年累计增效9.0万元,平均年增效1.8万元。
图1 沙棘林间作大豆效益
图2 沙棘林间作大豆综合效益
2.2 风沙干旱区沙棘林—间作农作物
风沙干旱区沙棘林间作农作物,沙棘1~3龄,产出效益主要为农作物,不同沙棘林带宽和带内行数间作物效益预测分析见图3。沙棘4龄后进入结果期,综合效益预测分析结果见图4。
从图3可以看出:沙棘1~3龄,不论带内栽几行沙棘,间作物产量随带距的增加而增加,以带内栽植两行产量最高,但考虑防风效果,应选择带内栽植3行,带距为18m、20m 为最佳,风力较小区域,可选择带内栽植2 行。图4 显示:沙棘4龄以后,沙棘果实产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加,随带距的增加而减少,而间作物的产量随带距的增加而增加。综合效益最高的为带距12m,带内栽4行,但此模式没有间作,最低的为带距20m,带内栽2行,但沙棘株数太少,防风固沙效果较差,为此综合考虑应选择带距16m,带内栽3行沙棘。这种模式较单一种植大豆5年累计增效7.72 万 元,平 均年增效1.5万元。
2.3 林牧模式
该模式利用沙棘林内生草或人工饲草发展养殖业。因为沙棘幼树需要田间除草,抚育成林,因此放养时间应选择4龄以后。一般林内养鹅,以300~500只/hm2为宜,在林内实行轮牧,可获得经济效益2.4~4.0万元(80.0元/只);林内养鸡,以500~800只/hm2为宜,进行散养,当年可获得经济效益2.5~4.0 万元(50.0 元/只)。沙棘果实的经济效益见表3。
图4 沙棘不同带、行数间作综合效益
表3 林牧沙棘林果实经济效益表
3 小结
(1)利用沙棘良种营造沙棘林可以达到改造耕作、气候环境,增加行间间作农作物产量,提高总体效益的目的。但应根据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2)从几种发展模式效益预测分析看,沙棘林4龄后,低产地块发展模式沙棘林营造的适宜行株距为6.0×2.0m,这种模式较单一种植大豆平均年增效1.8万元;风沙干旱区发展模式沙棘林营造的适宜带距为16m,带内栽3行沙棘,这种模式较单一种植大豆平均年增效1.5万元;林牧发展模式沙棘林营造的适宜行株距为3.0×2.0m,沙棘林内发展养殖业,每年比纯林增效2.0万元以上,10年后可以进行复垦。
(3)沙棘林行间间作农作物,有增产效果,但增产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间作农作物也只是对大豆作了初步的探讨,其它作物尚未涉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刘洪章.沙棘生物学及化学成分分析 [D].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王占孟.沙棘林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效应 [J].沙棘.1994,7(3):14-18.
[3]李代琼,梁一民,黄瑾等.沙棘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试验研究 [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4,2:7-12.
[4]张玉胜 .沙棘根系的结瘤与固氮 [J].沙棘,1990,3(3):38-39.
[5]张吉科,张小民.沙棘根瘤内生菌研究进展[J].沙棘,1992,5(2):4-9.
[6]李全忠,沈达信.建平县人工沙棘水土保持林减流减沙效益试验研究 [J].沙棘,1991,4(3):7-14.
[7]胡建忠,王愿昌.沙棘—一种解决干旱地区农村生活用材的优良能源树种 [J].林业科技开发,1994,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