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双柏散外敷预防原发性肝癌病人围介入期肝区疼痛的疗效观察1)
2012-11-2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新患PHC病人达6 216万人,因PHC死亡者高达5 918万人,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死亡原因第3位[1]。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占世界肝癌发生总数的43%,我国每年约13万例病人死于此病,大约占全球肝癌死亡病例的40%[2]。并且由于我国肝癌病人多合并慢性肝炎和肝硬化(85%),长期慢性肝病导致肝功能代偿能力差,可切除率仅10%~37%[3]。介入治疗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法中的首选方法,是肝癌非手术治疗中疗效最好的方法之一[4,5],但介入治疗后常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术后穿刺局部出血和血肿、肝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感染等[6,7],经过 Meta分析,发现术后近期主要的并发症为发热(80%,95%CI为71%~88% )、恶心呕吐(73%,95%CI为61%~84% )和肝区疼痛(65%,95%CI为48%~80%)[8]。为了配合治疗,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本研究将2008年10月—2011年1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0例病人,术后在西医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加味双柏散外敷,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0月—2011年1月在本院收治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80例,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无介入治疗、双柏散水蜜膏外敷禁忌证,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男76例,女4例,年龄29岁~79岁。将纳入研究的8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按年龄、性别、肿瘤直径、伴发症状基本相同者配对,再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组和西医常规护理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组年龄55.1岁±13.3岁,中西医结合护理组年龄56.0岁±13.0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手术治疗33例,未经手术治疗47例;未经过介入治疗39例,已经过1次介入治疗21例,已经过2次介入治疗13例,已经过3次介入治疗4例,已经过3次以上介入治疗3例。以上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两组各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西医常规护理组采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常规护理方案,中西医结合护理组在西医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加味双柏散外敷。
1.2.1 西医常规护理组 向病人解释肝区疼痛发生的原因;密切观察病人疼痛发生的性质、部位及持续时间;用毛巾湿热敷肝区,当温度为38℃~40℃或病人耐受温度(<38℃)时外敷于病人肝区,每天2次,每次湿热敷时间为4h;轻度疼痛不需处理,疼痛剧烈者,按医嘱予以止痛药物肌肉注射或口服。
1.2.2 中西医结合护理组 在西医常规护理基础上将热毛巾外敷改为双柏散外敷肝区。双柏散按侧柏叶2份、大黄2份、泽兰1份、黄柏1份、薄荷1份配制后共研成细末备用。应用时加等份量的开水和适量(约1/10份)蜂蜜调成糊状,或经煲煮,或用微波炉加热,当温度为38℃~40℃或病人耐受温度(<38℃)时外敷于病人肝区,四周围上棉絮,外盖无纺布,并以多头带绑扎固定。每例每次用150g~300g,每天2次,每次外敷时间为4h。
经上述处理,仍出现疼痛不适者,结合病人疼痛症状评分及病人对止痛药物的敏感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首先选用非鸦片类止痛西药口服,如消炎痛肠溶片、去痛片、曲马朵片、芬必得胶囊、颅痛定片(每例限选1种或2种);如无效则改用或加用鸦片类止痛西药口服,如路盖克片、硫酸吗啡控释片等(每例限选1种)。当上述治疗无法控制疼痛时,可临时加用曲马朵、哌替啶等强力止痛剂肌肉注射,但1周内注射3次以上者其疗效评价属无效。
1.2.3 评果评价 疼痛评分[9]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SA)进行资料收集。发放问卷调查表,此表上画一直线,长度为10cm,两端分别标明有“0”和“10”字样,0代表无痛,1~3代表轻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代表剧烈疼痛,同时对病人进行填表说明,于每天发放调查表,让病人根据自己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护士根据病人标出位置记录相应数据。由护士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进行测量和评价,并记录止痛药使用次数。
1.2.4 质量控制 在上述连续实施护理措施7d期间因病人依从性问题停止施护或在观察时间内因病人自动放弃治疗出院或观察治疗不全者均剔除。
1.2.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5天 术后第7天中西医结合护理组 40 0.90±0.88 3.60±1.96 3.80±1.55 3.40±1.96 3.40±1.07西医常规护理组 40 0.90±0.74 5.00±1.56 4.20±1.23 4.10±1.37 3.60±0.84 P>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比较(±s) 次/人
表2 两组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比较(±s) 次/人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5天 术后第7天中西医结合护理组 40 0.30±0.67 1.00±0.67 0.70±0.67 0.50±0.71 0.40±0.52西医常规护理组 40 0.40±0.70 1.70±0.48 1.40±0.52 1.10±0.32 0.90±0.57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据统计,肝癌病人在明确诊断后有80%~90%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故内科治疗所占比例很大。在原发性肝癌病人中,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进而导致失眠、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减轻肝癌病人的腹痛症状属中晚期肝癌治疗中重要的一环。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介入治疗后,由于肿瘤组织缺血、水肿、坏死,导致血流不畅、淤血停滞、阻塞胁络而引起胁痛。术后大部分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通过予以双柏散外敷,中西医结合护理组病人肝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西医常规护理组。药理试验证实双柏散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促进血肿吸收和瘀斑消退作用[10]。西医护理可配合双柏水蜜膏热敷肝区,达到消瘀散积、消肿止痛的作用。
双柏散是我院传统制剂之一,由大黄、侧柏叶、黄柏、薄荷、泽兰等组成,该药外敷原用于骨伤后局部瘀肿疼痛之症,取其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效,加热后外敷借助热力,更可增强药物疗效。添加蜜蜂的意义在于令药粉黏度增大,易于形成糊饼状并紧贴皮肤,同时亦可减少药物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作用。根据临床上肝癌疼痛多属气滞血瘀之证这一规律,利用双柏散所具有的功效,将双柏散应用于肝癌疼痛的治疗属异病同治范畴。
本组观察结果表明,应用双柏散外敷能够有效地预防肝癌病人的肝区疼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而无明显不适反应。止痛西药虽亦可使疼痛得以减轻或缓解,但不少病人出现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双柏散外敷在肝癌疼痛的治疗方面与止痛西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于应用双柏散外敷疗效不佳的肝癌疼痛病人,均及时增加口服或注射止痛西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药物来治疗,以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极个别病人在外敷双柏散后出现轻度的皮肤过敏现象,经事先或事后局部涂抹万花油后,仍可继续应用双柏散外敷。本组应用双柏散外敷的病人中未见肝包膜破裂出血并发症,但我们仍认为对于个别重度疼痛(尤其是持续剧烈疼痛)且肝脏肿瘤巨大者,因其本身即有并发肝包膜破裂出血的潜在可能,此种情况应视为禁忌证,以避免诱发该并发症之嫌。
[1] 刘建民,卿超群.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波刀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124-125.
[2] Fan ST,Lo CM,Liu CL,etal,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oward zero hospital deaths[J].Ann Surg,1999,229(3):322-330.
[3] Ohnishi K,Ohyama N,Ito S,etal.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reatment with us guided intra tunoral injection of acetic acid[J].Radiology,1994,193:747-752.
[4] 刘晓红,徐敬.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科技信息,2007,25:276.
[5] Wilfrido R Castaneda-Zuniga.Interventional radiology[M].USA:Williams & Wilkins,1997:138.
[6] 周玉珍.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6B):1515-1516.
[7] 武爱萍,付蓉.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A):19.
[8] 朝鹏飞,张劲松.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常见近期并发症的meta分析[J].上海医学预防杂志,2007,19(10):517.
[9] 贾长虹.双柏散外敷治疗早期四肢骨折肿胀疼痛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8):1433-1434.
[10] 陈家,李健飞.双柏散治疗下肢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09,13(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