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封管液浓度对颅脑伤病人静脉留置针再通效果的影响
2012-11-22
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在临床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封管液的选择对静脉留置针的保留非常重要。目前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国内报道不一,通常选用肝素封管液浓度为62.5U/mL~125U/mL[1,2]。而颅脑损伤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临床常用的肝素封管液浓度是否适合值得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损伤病人90例,既往无心脏病史,无其他合并损伤,排除有血液疾病、未采用正压封管、置针期间需要大剂量凝血剂或抗凝剂者。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60岁56例,≥60岁34例;硬膜外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9例,脑挫裂伤34例,颅底骨折19例。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3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及置管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选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2号静脉留置针,留置针胶布选用3M小贴膜。肝素液由南京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肝素钠溶液(每支12 500U)加生理盐水配制而成,使用时间不超过24h。
1.3 穿刺部位选择与封管方法 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避开关节及皮肤不完整的部位。同一病人不重复试验。肝素封管液3mL采用缓慢、脉冲式推注,将夹子卡在体外塑料管中部固定,同时避免置管手臂受压。A组肝素液封管液浓度为75U/mL,B组肝素液封管液浓度为100U/mL,C组肝素液封管液浓度为125U/mL。封管时间8h~12h,观察输液再通效果与静脉炎发生情况。再通障碍判断标准:①液体再次接上后,输液高度>60cm,滴速≤60gtt/min;②抽取无回血。
1.4 检测指标选择 观察3组封管后阻塞例数及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3组封管后静脉留置针阻塞情况为,A组阻塞11例,B组阻塞8例,C组阻塞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P<0.05),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 3,P<0.05)。根据静脉护理学会(INS)有关静脉炎的分级标准[3],3组受试对象有2例发生静脉炎。3组封管前后凝血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3组封管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3 讨论
目前肝素封管液已普遍用于老年人、儿童、心血管等病人的静脉留置针封管[4,5],而关于颅脑损伤后静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浓度的探讨较少。颅脑损伤后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周建军等[6]对30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血流变研究发现,伤后第1天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增加是血浆黏度的重要因素,红细胞比容是影响全血黏度的最重要因素。常用的肝素封管液浓度是否同样适用于血液黏度增加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而肝素封管液浓度与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留置效果有密切关系,如何进行肝素液封管浓度的个性化选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素液浓度为125U/mL时效果较好,静脉留置针的阻塞例数较少。3组封管前后PT、AP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肝素封管液浓度在安全范围内。但有学者认为,肝素钠封管液用量增加可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7],本研究中有2例病人出现静脉炎,但其发生是由于治疗中使用高渗液体,还是与肝素封管液的浓度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议颅脑损伤病人可选择浓度为125 U/mL的肝素钠封管液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用量3mL比较合理。每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肝素封管液的浓度不应该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具体的疾病作出适当的选择以达到静脉留置针最优的封管效果。
[1] 林楚玉,许静华,孙淑銮,等.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12-14.
[2] 唐红英,王安静,杨红.肾移植术后股静脉置管肝素封管液浓度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3):7-8.
[3] 李晓燕,刘洋,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4] 张燕燕,黄美香,欧运玲.肝素封管液对老年浅静脉置管时间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9A):2296-2298.
[5] 王秀华,张军,邵祥军,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低体重儿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298-2299.
[6] 周建军,益民,官卫.重度颅脑损伤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治疗[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4):56-58.
[7] 阳爱云,邱赛男.心血管疾病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