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注射液联用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12-11-22张韶冈吴剑芸刘时彦黄为民王宇琴谭荣荣
张韶冈,吴剑芸,刘时彦,黄为民,王宇琴,谭荣荣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多种病因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其症状复杂,预后差,是当今心血管疾病中的顽症。有临床症状的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同期心血管病的40%。临床治疗上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常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祖国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院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1年3月我院住院治疗的CHF患者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60岁~77岁。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构成及心功能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心脏病协会(ISFC)的标准[2];心功能分级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的标准[3];中医诊断依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低钠饮食,吸氧,给予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包括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输注,每日1次;心先安90mg(万邦制药)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20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率、血压、心脏体征、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室收缩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及记录有无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正常或改善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心功能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x±s)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导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西医治疗已从传统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转变为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主,辅以强心剂,但疗效仍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毒副反应少、疗效持久等优点。祖国医学认为心力衰竭乃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亏虚为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病理环节,痰浊、水饮、瘀血乃标实之候,属于“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痰饮”等范畴。故临床上强调扶正固本、益气活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参附注射液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和去甲乌头碱。人参皂苷可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促Na+-Ca2+交换,使Ca2+内流增加,提高心肌收缩力,还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素A2(TXA2)的产生和增加前列环素的生成,从而降低小血管阻力,增加心脑肾灌注[5]。去甲乌头碱具有受体兴奋作用,可增加心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提高心肌收缩力,还可兴奋α受体,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与人参皂苷一起保留正性肌力作用,而无正性频率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6,7],心先安注射液具有正性肌力、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肌细胞代谢、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肌、抑制血小板活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本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参附注射液联合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与常规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其疗效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1] 戴闺柱.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7-23.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5-347.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36-125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57-60.
[5] 贺泽龙,袁卫红,邹晓珍.参附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386-387.
[6] 赵升皓.心先安作用的分子基础[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4(4):3.
[7] 张开滋,张子彬.心先安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1998,4(6):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