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12-11-22刘波胡文
刘波 胡文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所引起的有害的或不期望的反应。通过收集某院2009年-2011年的药品不良反应287例,对涉及药物和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汇总,分析其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使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ADR相关资料,保证用药安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8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联合用药情况、使用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8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年龄为7 d~90岁,其中女167例,男120例,分别占ADR总人数的58.2%和41.8%。其中10岁以下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易发生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9.2%和53.7%。
2.2 给药途径分布 28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为240例占83.6%,40例为口服给药方式,占比14%,肌内注射给药方式7例,占比2.4%。
2.3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见表1。
表1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比例(例,%)
2.4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系统的主要表现,见表2。
表2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系统的主要表现(例,%)
3 讨论
3.1 由以上可得出不良反应在女性患者中易发生,同时易发生于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且随年龄逐步递增。儿童身体内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药物吸收、代谢不规则,对许多药物敏感使用得与成人相比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都受到影响,从而与成人相比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老年人的肝脏重量是年轻人的2/3,肝血流量是年轻人的40% ~50%。酶的合成减少,酶的活性下降,于是老年人药物的转化速度减慢。65岁老年人肾血流量仅为青年人的40%~50%,肾小球过滤在50~90岁间可下降50%[1]。另外,老年人肾血浆流量下降,因此许多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因此老年人使用药物时因计算肌酐清除率及结合肝功能来调整用量,而不是直接给于成人正常用量。
老年人疾病多,用药多由于老年人体内代偿机制减弱,患病几率增加,年老多病,常常一人可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过多,易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来医院时通常不是因为单一疾病来医院治疗,多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在一个专科治疗后又到其他科室治疗药物可达数种甚至数十种之多,跨科室治疗使得老年人在用药时出现叠加,药物易发生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叠加。有研究证实,同时服用5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而同时服用7种药物时,该可能性接近100%,因此提醒临床医生特别是跨科室治疗时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
3.2 在本次调查发现83.6%的不良反应,是由输液所引起。其中给药速度过快和溶媒选用不合理也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因此给药速度必须严格控制及按照药品说明书选用合适的溶媒及溶媒量,如在长春西汀说明书输液中长春西汀含量不得超过0.06 mg/ml,否则有溶血的可能。
3.3 本次调查中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第一位的为抗感染类药物,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与其使用频度高、新品种的不断涌现等原因有关,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问题的突出,为了保证疗效,有些抗感染药物的剂量越来越大,使用不良反应易于发生。抗感染药物使用不恰当现象也存在,如抗感染药物选用不恰当,联合用药指征过宽、药物种类过多,使用药物时未注意合理的防范措施,均可能为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抗感染药物仅对其敏感的微生物有效,然而临床中因药敏结果需要等几天,经验性用药开出广谱抗感染药物甚至联合用药的现象很多。
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期间饮酒也易发生不良反应。如此例上报的头孢匹胺的不良反应,就是因患者用药期间饮少量水酒后出现休克,视物模糊,血压下降,心电图QT间期延长,对易引起双硫样反应的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另外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用药期间及用药前后七天均不宜饮酒。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尽可能避免长时间日光照射,以免引起光敏性皮炎的发生。同时喹诺酮类药物由于药物分子具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其中枢兴奋性更易发生生于60岁以上老人,因此在老人使用中因加强监测。抗感染用药在治疗中常伴随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在头孢菌素的使用中,因某些药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而引起出血,如头孢哌酮等,也要求使用时加强监测。
3.4 在本次调查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名第二位。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纯度不易保证,且临床用药时间相对较短,医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认识不足,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其中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也易发生不良反应[1],因此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同时严格按说明书配制方法用药,单独配制,溶媒恰当,避免合并用药,禁止超说明书用量用药,说明书要求稀释的药品如生脉注射液禁止用原液滴注。
综上所述,通过总结以上不良反应可得出,临床医生可通过加强合理用药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严格控制用药指征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防止滥用,老年人用药慎重要适应减少剂量,注意药物间潜在的相互作用,药师加强审方,及时发生处方中的可能的相互作用,提示患者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方法。而患者也可通过与医生有效沟通,遵丛医嘱,仔细阅读说明书用法用量等方式来减少因不恰当用药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
[1]凌春燕,管媛媛.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9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