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醋保健之惑

2012-11-22丁熠红

烹调知识 2012年3期
关键词:保健作用保健品保健

山 西 丁熠红/文

醋保健之惑

山 西 丁熠红/文

上海读者:颜昆山 吴梅红

误区1:自我“醋疗”

场景回放:46岁的张先生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美中不足的是,他不知什么时候感染上了乙肝。乙肝有传染性,张先生最怕传染家人,赶紧治疗。不过用药疗效并不十分明显,转氨酶时高时低。肝病的困扰让他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先生听说食醋对肝很有好处,食疗的作用不可小视,于是,张先生停掉了抗病毒的药物,一心一意只喝醋,希望醋喝进肚子,能“溶解”掉顽固的乙肝病毒。一个月过去了,望着厨房里堆放着的十几只空醋瓶,张先生满怀希望地去医院复查。拿到化验单,张先生一下子跌坐在了凳子上。原来,乙肝病毒非但没有被杀灭,反而因为张先生用药不规律而愈发肆虐。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中医有“酸入肝”的说法,显然喝醋对肝脏有好处,为什么我却越喝越严重了呢?

肝病专家解读:近几年,“醋疗”之风越吹越猛,仿佛醋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实,醋只是一种调味品,不是药,把醋当作药物来治病,可能越治越严重。诚然,传统中医药学中,有把醋当作药引子的,中医典籍也确实有“酸入肝”的说法,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

一则中药方中,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方能药到病除。如果单纯把药引子拿出来当作药方来治病,怎么能保证疗效呢?所以,相信“醋既然能当药引子,就一定能当药”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另外,中医确实有“酸入肝”的说法,这里说的酸,是指“性味”属酸性的药物,不仅仅包括醋,还包括很多种中药。可以这么说,酸味的东西未必性味属酸,性味属酸的药物未必尝起来是酸的。把“醋”和“酸”画上等号,就不对了。此外,中医所说的“肝”,和西医所说的“肝脏”也不能划等号,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不能等而视之。

在生活中,把醋当药,用醋治病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如果仅仅把醋用于保健还是可行的,有病应该去找医生看病,千万不能自我“醋疗”。像前文中所说的患有乙肝的张先生,应该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而不是停掉药物,盲目“醋疗”。

误区2:保健醋可以多喝

场景回放:60岁的赵阿姨患有糖尿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糖控制得不错。赵阿姨平时很注意养生保健,前些天看见超市副食品货架上卖保健醋,便毫不犹豫地买了几瓶。不仅吃饺子、包子、面条要就着醋,就是吃米饭也要浇上醋,赵阿姨美其名曰“用保健醋做的保健餐”。可是没过多久,赵阿姨的烦恼就来了:一直控制得不错的血糖,最近无缘无故地往上蹿。饮食没有超标,运动也适量,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赵阿姨喝的保健醋中,有大枣、桂圆、冰糖的成分,再加上她喝得比较多,糖的吸收量增加了,难怪血糖会超标呢!

内分泌科专家解读:如今,很多商家在普通食醋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有保健作用的食材,如大枣、桂圆、山楂、黑枣、枸杞、冰糖,制成保健醋来销售。据商业部门的一项不完全统计,保健醋的购买者大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多是冲着“保健”二字购买的。但是,保健醋毕竟是起到保健作用而已,怎么能期待它有多大的治疗作用呢?

其实,保健醋无论加入什么成分,其主体都是醋。而加入的食材不同,保健作用各异。比如说,加入大枣,有补血益气的作用;加入枸杞,有益肝明目的作用;加入山楂,有活血消食的作用;加入冰糖,有补阴和胃的作用。但是,在考虑添加进去的食材的保健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到食材本身对自己健康的影响。像前文所说的赵阿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就不宜过度饮用含糖量较高的保健醋。专家提醒,用什么样的保健醋,最好征求医生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

误区3:醋疗人人皆宜

场景回放:晓昭是个三十几岁的小伙子,身体不错。几个月前,晓昭60多岁的父母迷上了保健醋,经常在晓昭面前讲起喝醋的种种好处。经不住父母的好心“引导”,晓昭也相信喝醋能让自己更健康。平素早出晚归的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后都喝上一小杯醋,然后出门上班。本以为这样身体能更好,可是事与愿违,一个多月之后,晓昭经常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不想吃东西,70 kg的体重瘦到了60 kg。晓昭捂着肚子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患上了胃溃疡,医生说,都是空腹喝醋惹的祸。

消化专家解读:醋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健康有益,能够帮助消化,扩张血管,增强胃肠道的杀菌能力,美容护肤,延缓衰老,但是喝醋保健并不是人人适宜。以下人群不宜喝醋:

① 胃酸过多的人。

②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③痛风患者。

④ 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含糖量较高的保健醋、果醋。

⑤ 正在服用可能与醋发生作用药物(既包括中药也包括西药)的人。

误区4:醋饮料=醋

场景回放:29岁的小柠是个追求时尚和健康的姑娘。她觉得,醋的口感太酸,实在不够美味。于是,小柠把目光投向了超市饮料架上花花绿绿的醋饮料。时尚的包装,酸甜的味道,健康的理念,让小柠心动不已,一下子成了醋饮料的忠实粉丝。可是,渐渐地,小柠发现自己腰部和腿部出现了赘肉,原本轻盈的身材不复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解读:醋饮料和醋是两回事。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醋都是在超市副食品的货架子上出现,而醋的“亲戚”——醋饮料,都是在饮料货架上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醋和醋饮料名称相似,味道相近,看上去像相关的产品,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归属。醋是以米、麦、高粱或酒糟等酿成的,属于副食品、调味品类,而醋饮料是在醋的基础上再加一些其他原料,如山楂、冰糖、蜂蜜等,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调配而制成的饮品,它属于饮料类。

既然属于饮料类,就难免含有大量的糖分,每天大量多次饮用这种饮料,很容易造成体内摄入糖分超标,引发肥胖。有很多爱美的女性对此很是不解,她们问:“既然醋是减肥的东西,为什么醋饮料还会使人发胖呢?”其实,醋饮料里含的醋的成分并不多,厂商为了保持醋饮料的美妙口感,会在其中加入柠檬酸、白砂糖、安赛蜜、蔗糖素、葡萄糖、食用香精等成分,含糖量很高,经常大量饮用,造成肥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上面这些例子提醒我们,对醋的保健作用不要误读,更不要自作主张把醋当作药物来使用。除此之外,专家还提醒消费者,还要留意打着醋旗号的保健品,言过其实是不少保健品的特点。有的厂商抓住醋有保健作用的传说,将其作用无限扩大,打广告大肆忽悠,误导消费者。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曝光了一批醋泡黄豆生产“纳豆”的忽悠问题,他们居然打着日本进口产品、日本技术、日本专家的旗号,其实都是假冒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也没有那么大的治疗作用。保健品就是保健品,绝对不能当作药物来使用。

编辑朋友:

如今,醋保健传说风靡民间,以醋为主的“配方”也不少,有的号称能防病祛病,有的自诩能美容养颜,还有的声称能养生强身……同时各种醋保健品充斥市场,什么保健醋、醋疗、纳豆等等五花八门。小小的醋,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

猜你喜欢

保健作用保健品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2022年1至6期总目次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燕麦煮出来黏稠一点的更好
一次吃10种保健品,真的没问题吗?
养生保健的“怪味”菜
电脑族养生保健的四大妙招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香蕉酸奶的加工工艺及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