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设电影课的有效性策略

2012-11-22李淑蓉

电影评介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育性大学生教育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企业、行业培养所需要的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企业对人才的关注更多的是大学生的可塑性,教育越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塑性基础就越宽泛,可塑性就越大。电影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综合反映,它以镜头、色彩、声音、形象等为手段去表现生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可感性,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逼真的感性知识。开设电影课,能提高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认知程度,改变教学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模式,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在高职院校开设电影课、提高电影教育的实效性,全面发展学生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雷祯孝教授曾说:“不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而让学生看最好的电影”,这一思想体现了电影课的追求与有效性的积极意义。电影课的实施效果应有一定的策略保证,如选材原则、组织教学方法和制度规范。

一、海选电影作品应遵循的原则

影视作品非常多,为了突出电影课的实效性,选择作品进入电影课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电影作品的可教育性

电影课是以电影作品为载体,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标的一种课程方法,电影作品的可教育性是海选电影首先要考量的问题。

所谓电影作品的可教育性是指电影本身具有某种潜在的影响人的行为、思想、意志等的教育内涵。电影课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功效。因此,电影作品的选择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那些能给人以知识、判断和认识并引人积极思考、奋发向上的富有教育作用的电影编入课程。小学、中学电影教学重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大学中引进电影课则既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完善、情感发展教育,又要重视促进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着眼于大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例如电影《让幸福来敲门》、《时尚女魔头》、《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永不妥协》、《杜拉拉升职记》、《建党伟业》、《血战台儿庄》、《亮剑》等,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观、就业观的培养都是具有可教育性的优秀电影作品。

2、电影作品的可接受性

电影作品的可接受性是提高电影课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电影作品的可接受性是优秀电影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是电影教育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各种教育信息能够为大学生接受的积极性和状态。其实质是指电影教育活动合乎学生的接受特性而呈现出一种肯定的对应关系,是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接受特性相适应、相接近、相契合的关系以及与学生的知识层次的相对应。所以电影的选择既要照顾它的可教育性,又要照顾学生的接受特性,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能体现广泛价值和文化意识的电影。即重视思想教育性,又兼顾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例如《横空出世》是反映我国首次核爆炸的故事,影片那深沉的国家意识、丰富的民族情感、奋斗精神和无差错工作态度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是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震撼的。

3、电影作品的知识存量

电影作品的知识存量是指一部优秀的电影在画面、声响、音乐、服饰、场景、主题、光影、色彩、蒙太奇等形式和内容方面所能提供给观赏者的知识总和。这些知识可潜移默化为大学生的语言、行为、思想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获取自然、人类、社会的某些有用的知识,缩短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优秀的影视作品总能凭借其视听艺术独特的魅力,调动和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以及联想和思维能力,对提高思维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时尚女魔头》等作品,以形象逼真的影视手法,把职场、爱情、友情等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主角的职业追求以及幸福观的表现,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励志,更是知识、启迪,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对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对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电影课教学有效性组织方法

电影课不是简单的看电影。为保证质量,教师在观影前后都要做一些积极有效的组织工作。虽然,“学科电影课对课”和“电影课”的教学安排不尽相同,但在电影作品的研究上做的功课却是大同小异的。

1、影前

教师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熟悉电影情节,熟悉其中的历史、文化、生活背景,对电影作品所包含的知识点有细致的归纳和认识,对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教育信息有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包括查阅必要的资料;其次,在对影片熟悉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讨论、思考的问题,预先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上网了解电影主题及文化背景,学习网上的影评、读后感,增加感性认识;第三,要求学生做好观影记录,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灵感和认识,观影记录要整理上交。

这一环节中,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是否到位、全面、深入,讨论问题设置是否具有挑战性和可接受性,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十分关键。

2、影中

教师要陪同学生一起观看,时刻注意学生对关键情节的表情反应,关注学生的私下议论,随时记录观影情况并作出观影总结。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影片的各种信息反馈, 就可以利用收集的信息点燃学生的兴趣,使影后讨论能深度进行,也使讨论开展的有的放矢,易产生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影片会产生一些共鸣,拉近师生距离,也表现出教师对课程、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这个环节主要是感性认识为主,学生对影片的认知是直观而自在的。整理观影记录上交是对电影的又一次复习、认知。

以上两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个课程计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组织过程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观影后师生对作品的分析、讨论的质量。

3、影后

对电影的深刻认知并不是观影一次就能完全获得的,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观影后安排的讨论是一种理性思辨的过程,是学生各种见解、认识、情感、灵魂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碰撞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融合中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故而观影后的讨论、争辩就成为学生提升认识、升华电影主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外与课内讨论、个人提纲发言与小组讨论发言等形式,把学生感知到的经验和情绪正确引导和升华为理性层面的认知和情感,求同存异,师生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

这一阶段,教师要下大力气通过电影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通过讨论课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去吸收影片中真、善、美的东西,同时防微杜渐,摈弃假、恶、丑的东西,提高审美能力。

三、电影课教学有效性制度保证

制度养成习惯。为实现电影课的积极意义,学校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制度;监管学生社团的各种形式的观影活动,保证电影课的有效性结果;同时完善学校已有的规章,对电影课的实施形成制度。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推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比如:开展行动课程。这里的行动课程是指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自主开出的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实践活动,每学期2-3次,要求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有监督,占学分。

四、结语

或许对于学生来说,观看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娱乐,消遣,或为了学分,但电影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和抹杀的,尤其是有组织、有选择、有措施保证的电影课。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列宁也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最重要。”“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有调查显示,让优秀电影走进课堂, 对大学生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说,电影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高职院校开设电影课的有效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1]雷祯孝,王珠珠主编.电影课实验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

[2]宋桂珍,张振宇,王克生.电影教学与学生素质训练[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

[3]厉国刚,杨云.关于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东南传播,2008,( 9)

[4]雷祯孝.电影课,中国办学的高速铁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3)

[5]黄福祥.让电影走入课程一一雷祯孝电影课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J],2007,(8)

[6]缪红燕.电影课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6,(24)

[7]原春琳.老师,什么时候再上电影课啊[N],《中国青年报》,2009-01-05(11)

猜你喜欢

教育性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