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单的温情——评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

2012-11-22周亚萍

电影评介 2012年24期
关键词:帕克移情情感

总有一种情感,是这个地球上生物所共享的,它存在于那些丝丝缕缕的记忆中,它是冬日里悄然照耀到身上的一缕阳光,是在秋风中飞舞的片片黄叶,还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使得生命更加美好。这种情感,超越了人类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差异,成为了一根强大而坚韧的纽带把人与犬的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用这样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在瞬间击中了观众的软肋,让无数的人在影院中泪雨纷飞。

这只名叫八公的秋田犬的铜像至今仍在日本的涩谷车站前昂首矗立着。它的眼神中透露着执着和坚毅、期盼与不舍。在九年的时间里它风雨无阻地准时出现在车站徒劳的等待都是源于那份对已故主人的忠诚和依恋。这个真实的故事一经搬上银幕,其悲催的效果是其它一些影片所无法比拟的。虽然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的简单,但从头至尾故事中流淌的温情却如一只绵软修长的小手,在不经意中拨动人们的心弦,演奏出一曲人与犬之间的爱的赞歌。

一、遇上你是我的缘

影片一开始是从帕克教授的外孙回忆八公是如何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这一视角逐渐展开的。在主人公与犬相遇的情节的塑造上编剧显然是花了一番功夫。日本僧侣郑重地在八公的脖颈处挂上书写着象征好运的“八”的牌子,之后它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直至突然出现在帕克教授必经的车站。这种设置,带着一种强烈的神秘的宿命感,似乎人生中的相遇是冥冥中注定的。符合观众心理上的一种隐约的期待。观众对自己命运与人生无法把握的惶惑感被移情到影片中,浪漫的宿命被归结为缘分。“罗尼,其实是小八找到了你爷爷。”影片中帕克教授的妻子这样说道。其实,无论是谁找到了谁,在相遇的瞬间,一种牢不可破的联系在人与犬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了。

从犬的视角看这个陌生的新奇的世界的确是影片的一个突破。它并没有刻意追求去创造一个俗套的充满跌宕起伏吸引观众眼球的视觉效果,而是在不温不火、平平淡淡的叙事风格中让故事走入了人的心灵的最深处,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对忠诚的定义和对世界的认知。在这里,移情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什么是移情作用呢?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给它做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不具备生命的东西或是不具备人的细腻感知的生物看成是跟人一样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种现象是很原始的、普遍的。在电影艺术的运用中尤其常见。一粒沙子、一朵花儿,都可以折射出一定的现实感。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忠犬八公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内心的同情和共鸣,其意蕴已经超出了移情对象的本身而在于所唤醒的情感。这种情感就从一场对未来无法预知的邂逅开始。

我们跟着八公一起走入到犬的黑白灰的世界里。它把我们移置到它的生命活动方式里面去分享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观众的审美观照中,八公的形象与它所象征的观念融为一体,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形象与观念的关系若隐若现。那些与帕克相伴欢乐的日子,无论是他在火车上偷偷地给八公喂食,还是一本正经地亲自口衔球教八公捡球的童稚,或是共享一桶爆米花看电视球赛的温馨,又或是共同对付臭鼬结果弄得一身臭气的囧事,都在观众的视觉和感觉中被一一体验了。情感的渗透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亲近的活动。想象的领域被放大,一种悠然升起的情愫被赋予到犬的一举一动中,也在主人公与犬的互动中得到升华。

二、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等待,向来是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其中以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著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为代表。这部剧作着力于刻画等待的遥遥无期和等待的对象的未知性,然而人们还得等待下去,即使人生归根结底是绝望的,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幻灭感。这种消极的被动的无目的性等待不是人们所想要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一只犬用它的行动诠释了等待的含义——原来有一种等待叫忠诚。一只犬的生命可以有多少个十年?用尽一生的时间去等待一个永不会再出现的人,你能做到吗?

春去冬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公的期盼的眼神和无声的等待已经被周围的街头小贩和车站的工作人员所熟悉,它已经成了那儿的一道风景线,路过的人群习惯了它的存在,也被它执着的等待而感动。影片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渲染,配上柔和忧伤的音乐作背景,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暗示魔术的效果。审美的主体——观众以及主体审美的对象——八公被一种魔术似的力量栓在一起。观众注视着这只体格健壮、忠诚敏锐的秋田犬……他们的情绪、欲念、同情和愁思都移交给了它,然后它的等待也就变成了他们的等待,或是他们变成了被等待的那个永不再出现的人。犬与人之间的“通感”和“移情”使得忧伤弥漫在人的心间,久久挥之不去。

观众的忧伤情绪还源于一种潜意识里的对比——人的世界和犬的世界的对比。在充斥着谎言和背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里,人们难以掩饰住内心深处的失望和不满。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诸如真挚、忠诚、可信等一些传统美德在逐渐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怀疑和不确定性。而在八公的黑白灰世界里,虽然不能感受到灯红酒绿、五彩斑斓,它的生活过得一样温馨和谐。一些镜头里那些琐碎的日常活动在观众的眼里几乎成了一种浪漫。秋风瑟瑟中,它和帕克一起走进落英缤纷的院子;灯火阑珊中,他们漫步在静谧的街道上;白雪皑皑的路面上也留下他们的足迹。没有压力,也不需要防备,犬的世界是透明的。八公的“犬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简单、纯粹。简单的快乐源于纯粹的心境,正如帕克教授从未失去的童真和爱心。尽管人与人之间可以无限接近,那种与生俱来的人类的孤独感或许不是同类能理解的。然而帕克是幸运的,他有八公的陪伴,无需言语,那种孤独感就在他对八公温柔的抚摩和关爱的眼神中释放了出来。

艾略特说:我告诉我的灵魂,冷静,不抱任何希望的等待,因为我的希望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希望……但我们仍然有信心。虽然我们有信心,挚爱和希望仍然是等待。等待的动力是希望,没有了希望,还会有等待吗?或许八公并不能理解死亡的意义,又或许它其实是明了的,只是给自己一个等待挚爱的希望。

三、哦,原来你就在这里

帕克出事那天,八公一反常态刚开始不肯跟教授出门,后又衔着小球追了过去。在火车驶来之前它快乐地和教授玩起了捡球的游戏。这个举动显然让帕克很惊喜,他不停地向周围的人说:“看见了吗?他第一次捡球了,第一次!”分别的时候,八公反常的吠叫和原地转圈也在预示着某样不寻常的事情将要发生。结果那天帕克教授倒在了课堂上,再也不能回来。影片在此处设了一个悬念——八公是否已经嗅到了和主人离别的气息?都说动物界各有自己独特的本领,比如大象会在自己死亡前夕顺着某种神秘的指示一直走到象群墓冢中安息。是否犬对于主人即将到来的突然离去也有着敏锐的感知?这些都不得而知。它在主人临行前的吠叫似乎在传递某种信息。然而当信息被徒劳的等待所验证的时候,八公自己却不愿接受也不相信。它的悲伤、迷茫和无助在翘首以盼的眼神中一览无余。

影片借助犬的身体语言给观众传递了一种忧伤的浪漫主义氛围——一切冥冥中天注定,一切都有迹可循。不敞开自己的胸怀去接受感知这些信息就不能理解审美活动的本质。此后无论是八公放弃温暖舒适的窝而在废弃的铁轨下蜷缩的清冷身影,还是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望的等待,都是观众审美活动的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延续已经包含了观众的“期待视界”——他们知晓八公将一直等待下去,并且把自己融入到等待的群体中,在固定的时间——下午五点钟、固定的地点——车站附近一起等待,颇有一种悲怆的意味。

影片的结尾,年老的八公浑浊的眼神、蹒跚的步履、日渐稀疏的皮毛无一不让人唏嘘。那只曾经健壮敏捷的犬儿在时光和岁月的流逝中生命也在走向尽头。唯有如此,它的等待才有了结果。缓缓驶近的火车车头的灯光照亮了它的脸,依稀中它听到帕克在叫它:“醒醒了,伙计!”天堂的光环在开启,它欢欣地扑向自己等待了一生的主人。如果它会说话,一定会说:“哦,原来你就在这里!”

没有承诺,没有约定,然而在生命的终点再次相遇,这是八公十年等待的必然结局。它在临终前的幻觉或许是它唯一的安慰。漫天的雪花飘落在它的身上,它躺卧在尘土中,静静地合上了忧伤的眼睛。这一熟悉的场景仿佛带观众重温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伤结局。女孩在燃起的火柴的亮光里看见了慈祥的祖母,最终她手握一把燃尽的火柴梗在幻想中飞向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地方。而今,八公昏浊的眼睛也清晰地看到了帕克柔和的笑容,感受到了他温柔的抚摩和温暖的拥抱。人与犬的感受在这儿重叠,相对应地,观众的想象和情感也被提到首位,冲破了人与自然的隔阂,把自我伸张到外在的事物里。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力导致了观众的泪奔也是预料之中的。

结语

简单的温情始终贯穿在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之中,如山间潺潺流过的小溪,温润了它所经过的每一寸土地。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感动之余,也禁不住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忠诚的定义等进行了反思。也许,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会因为八公的形象而被更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1]廖雷朝.从《忠犬八公的故事》的网络短评看大众心理之“人不如狗”.电影评介[J].2010(14)

[2]张少华.电影艺术的美的建构——《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美与时代(下)[J].2010(7)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

猜你喜欢

帕克移情情感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废旧材料的幻想一一安东尼·帕克作品欣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最容易失败的时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你原谅那条公路了吗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