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之悲剧精神与自由意志
2012-11-22林国淑,贾茹
好莱坞电影之悲剧精神与自由意志
基于基督教文化对人、人类系统而严密的表述,好莱坞大片常常表现这种悲剧精神:人本能的感到对纯粹先天和不可控制的未明秩序的恐惧,然而却以弱小之力无悔无畏地去抗争强大而超然的命运。并用影像诠释着基督教文化中对人格结构中自由意志的呈现,对自由意志与悲剧精神的内在同构与交织,把一系列形而上的哲理与玄思呈现给观众,当我们敞开心扉面对这个真实的文化现象时,已经不可能回避基督教理性之光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
基督教 人格结构 悲剧精神 自由意志
西方的文化发展和演进,被认为有两大源头,就是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而后者在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而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确实,在它诞生后的第一个一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把现在认作西方文明的东西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 ……”〔1〕(P117)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随后耶稣的门徒在蛮族之间大力传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逐渐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传播开来,并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本文涉及广义的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还包括宣称跟其他教会有着不同历史渊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
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不会形成后来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从而也就不会有今天意义上的西方文明;“没有基督教,没有基督教文化中表现得极为强烈的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罪与罚、天国之城和地上之城两种要素的矛盾斗争,也就没有西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2〕(P4)从类型的角度来看,新好莱坞大片几乎可以说完全由冒险动作片、科幻片和灾难片构成,几十年来几乎每部好莱坞经典电影都给我们不同的观感,这一现象之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好莱坞的全球霸主地位?难道只是靠视觉的奇观和听觉上的震撼来博取观众?我认为真正触动观众的还是大片中对人、对人类的论述、宗教文化浸染之后的对人类大结局的悲剧精神、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表达,以及自由意志和悲剧精神之间的同构与关联的独特呈现。
圣经对人的论述
长期以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试图弄清楚人的本质——人的起源、人的心理结构、人的生活目的和人类的最后命运等。圣经记载大卫王问到:“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诗篇8:4),圣经从人类的起源、人类堕落的经过及结果、神造人的目的、人的种族、人在神面前的种种境况和人的最终命运这六大方面给了人答案。
亚当堕落之后,死就进入世界,“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12)亚当也因此得了一个罪恶的本性,这罪恶的本性就被世世代代的继承下来,“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在罪恶之下。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满口是咒骂苦毒。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 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他们眼中不怕神。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罗马书3:9-19)虽然是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但是神还是给人预备了出路——有得救的人和得荣耀的人。得救的人,在耶稣基督代替自己死了的基础上,新生了,在法律上被称义了,“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门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翰福音3:5-18)
圣徒靠住在自己里面的圣灵,就可以抵挡罪恶。不过,罪恶的“老我”的余孽仍在人性之中,所以就是得救的人也会犯罪。两个“我”在交战,“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 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 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 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罗马书7:14-25)因此, 真正的基督徒应该不允许老我驾驭自己的生活,应该借着圣灵的内住而过一种不“属肉体的”生活。以上是对得救之人的论述。
得荣耀之人是说圣徒在天上和新耶路撒冷,将有一个永远的样式——象基督一样,因着那荣耀(完美)和圣洁的样式的美德,“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亲爱的弟兄阿,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你们知道主曾显现,是要除掉人的罪。在他并没有罪。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 犯罪的是属魔鬼,因为魔鬼从起初就犯罪。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从此就显出谁是神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神。不爱弟兄的也是如此。”(约翰一书3:1-10),圣徒将不会犯罪,由此也得着极大的荣耀。
人如果选择自以为正的路,他的最终命运就是死。正如以赛亚说的:“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赛亚书53:6)这条路是宽阔的路,是最没有拦阻的一条路;是变窄通向死亡的路;是与神永远隔绝的路“你们要走窄门。因为通往灭亡的路又宽又阔,进去的人也多;通往生命的门是窄的,路是狭隘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人如果选择了神的路,即通过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的道路,他的最终命运就是永生。耶稣说:“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马太福音7:14).他又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耶稣是神所预备通往永生的唯一道路。
圣经中论述了三种人:失丧的人(没有信靠基督耶稣的人)、得救的人和得荣耀的人;简单说两种,能进天国的人和不能进的人。基督很快就要到地上设立公义,审判罪人,并建立千禧年国。历世历代所有失丧的人将被扔进火湖里。这火湖是为撒旦及其使者预备的。“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著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示录20:11-15)。人类居住的地球将被猛烈的火焚烧,以至于一切有形质的都要销化。一个新的、洁净的世界将建立,是为得赎之人预备的 。
然而,上文中已经论述到,引到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圣经里多次提到呼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四福音书上一再强调:“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7);论到天国里的子民,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3);论到进天国,耶稣说:“有一个人问他说:“主啊,得救的人少吗?”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站在外面叩门,说:‘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就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 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你们要看见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都在神的国里,你们却被赶到外面,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路加福音13:23-28)圣经多出强调,基督徒非圣洁不能见神,意即非圣洁的人不能进天国。
由于亚当在伊甸园的堕落(最初的罪),所以世人生下来就有罪了。圣经把这解释为人类的堕落,因为圣经认为亚当是人类的始祖,人类在亚当里堕落了。与罪一起进入人类的是它的同伴——苦难,因着人的堕落,死亡、痛苦、犯罪的意愿、在罪的引诱面前显得无能等等都随之而来。大地也遭受人类败坏后的结果——荆棘和蒺藜繁生,野兽食人的本性也来自人的堕落。世上的悲惨和痛苦随即由亚当和夏娃初生的儿子们表现出来——该隐把兄弟亚伯杀害了,凶杀事件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有增无减,世世代代以来人类历史就在无休止的暴乱、悲惨和痛苦当中缓缓推进。这就给想重返伊甸园的现代信徒,带来了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奈、无序之感,原罪由于人类之祖而遗传下来,人面对这种生命之“律”的运作真是有种无力之感、命定之惑!
好莱坞大片的悲剧精神
正是基于基督教文化对人、人类系统而严密的表述,好莱坞大片常常表现这种悲剧精神:人本能的感到对纯粹先天和不可控制的未明秩序的恐惧,然而却以弱小之力无息地、无悔地、甚至无畏地去抗争强大而超然的命运。人虽然参不透命运之谜,却傲然地接受命运的挑战!
好莱坞大片《先知》的故事发生在1958年,在庆祝一所小学的建成仪式上,孩子们将自己作的画放在了文物密封容器里,然后把这个容器埋在地基下,其中一个看起来颇为神秘的小女孩在她的画上写下了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字。50年后的一群学生发现并打开了这些密封容器,那个神秘小女孩的绘纸到了一个叫卡利布•柯斯勒的孩子手里,这张绘纸并引起了卡利布的父亲柯斯勒教授(尼古拉斯•凯奇饰)的注意。柯斯勒教授无意中发现发现,这张绘纸上的数字精确地记载了过去50年间所发生的重大灾难的日期;令他更为惊讶的是:上面还记载了将要发生的三起灾难事件,其中最后一件更是涉及全球的重大灾难,而他与他的儿子也将卷入其中。柯斯勒教授试图通过当局来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但是其他人认为他是杞人忧天,他只能选择孤军奋战。影片中,柯斯勒教授的儿子被取去,而他自己没被选上,这是圣经中论到信徒被提,教授没有被取去,是因为他不相信有天堂,而他的儿子信有天堂,诚如圣经所说:信耶稣的人得永生,不信的人得不着永生!柯斯勒教授通知他父亲躲避这次灾难,而他父亲是个牧师,非常笃定,表示已经准备好去见上帝,这是“得救”和“得胜”基督徒的认信。然而上文中笔者论述道,对于自己是“得救”还是“得胜”,是活着被提直接不经过肉身死亡,还是要被毁灭肉身才能进天国,仍然是基督教神学不断争论的问题。影片中,最后的结局地球被强大的太阳耀斑摧毁,结局类似于《圣经》中记载上帝毁灭人类,只有诺亚一家八口在方舟得救。此片只不过洪水变成了烈焰,而那个拯救人类的方舟转而被外星飞船所代替。地球上只有一对小孩子和两只兔子活着被上帝的使者提到“伊甸园”中,预表只有这两个小孩才是新的伊甸园人类的始祖。当柯斯勒教授和父母、妹妹四人相拥而抱,迎接排山倒海似的大毁灭之时,影片的悲剧感难以遏制的弥漫开来,这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圣经论到世界末日,神要用火来审判:“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融化(彼后3:12)”。编导选择整个人类只有两个孩子有资格或者重回“新天新地”的伊甸园,正是呼应圣经多处强调的基督徒非圣洁不能见神,意即非圣洁的人不能进天国。
好莱坞有一批名垂影史的越战电影杰作如《野战排》、《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等,大都跳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战争、正义与否的表达上,而是着眼于“战争与人”的关系上,对复杂的人性 、人的异化、人的两重性等问题的挖掘上,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了哲学和文学所能达到的境界,以至于只有真正的电影艺术才能表现出来。《现代启示录》里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着卷入战争的三类美国军人。柯兹是中心人物,影片一开始,导演便通过情报处将军之口交代了他的现状并表明了军方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的录音却针锋相对地斥责军方才是真正的杀人狂,这就引出一个悬念:他是否真的疯了?随后另一主人公——被派去杀他的的威拉德在行途中翻阅柯兹的档案进一步了解了他“走向失常”的心里路程。柯兹曾是一个正直勇敢、不谋仕途、只为理想而战的模范军人;然而来到越南战场,理想随之破灭,这里根本没有正义可言,生命在这里毫无意义,人人都在疯狂杀人,“维护人权”也是十足的谎言,而那些将军们才是杀人的幕后主使,他看破了他们的真相,因此自行其是,不服从命令,于是将军们派威拉德去把他干掉。借着威拉德的视角观众看到的柯兹并不是一个满口谵语的疯子,相反非常冷静,言谈中不时夹杂着艾略特《空虚的人》中的诗句和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灵》中的警句,思路清晰,言语极富哲理。威拉德与其相处几天后,终于了解到他内心非常痛苦,理解他杀人不眨眼是因为理想破灭,对人生绝望,生命的价值何在?理想和现实为何如此对立?他冥思苦想内外求索不得其解,于是便以杀人来宣泄自己的愤懑、幻灭之情。
威拉德作为主人公实际上是柯兹的“他我”,他的作用在于诠释柯兹的思想和行动。影片最后,似乎有种超验的心灵把他俩融为一体了,他感受到柯兹之正呼唤着他却解除他的痛苦,他无法抗拒这种心灵的召唤,终于举起了刀。
基尔格中校是导演科波拉注意刻画的另一个人物,是个视战争为游戏的职业军人,一个富有传统色彩的美国军人,这正是柯兹痛恨的那类人。他打仗像玩牌一样,兴之所至,随意进攻和平村庄,仅仅是为了冲浪过瘾,大规模进攻侬河口,他是真正的杀人机器!
《现代启示录》基本情节和人物原型来源于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灵》,但其思想却来自弗雷德的《金枝》,《金枝》的副标题是“对魔术和宗教的研究”,书中谈到谋杀神圣的上帝式的人物,这可以作为本片结尾最好的注解。科波拉说,他之所以让柯兹死掉,使他成为越战的牺牲品,是希望美国从这一恐怖形象中看到真实的自己的形象。当威拉德握着砍刀向柯兹走去,柯兹转过身来,任其砍杀毫无反抗,断气前喃喃地说:“恐怖!恐怖!”;与此同时,土著人正举行祭祀仪式,一头雄牛被一刀刀砍死;美国飞机正对丛林开始又一轮的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让森林变成了火海。暴力、恐怖、疯狂、讽刺、愤怒、绝望,人类的悲剧——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呈现在科波拉镜头下的,整个群体的疯狂。加谬说:真正的哲学思考等于自杀。所以,要么选择死亡,要么选择疯狂,对于越战甚至对于所有战争,我们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而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影片留给观众的是悲怆与震惊! 科波拉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叠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无法逃脱命运轮回中,音乐反复回响着“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科波拉就此表达了他对于暴力所持的宗教式的观点,他没有评判暴力的对错,而是站在整个人类群体的高度,说明了暴力是一种原始的神话的延续,更是人类的一种无法抗拒的命定!导演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屠杀与最原始的杀戮、将个人的杀戮与群体的杀戮、将世俗的杀戮与宗教的杀戮联系起来,挖掘出存在于人类心中的暴力倾向的宗教历史渊源。
好莱坞电影中自由意志的表达
基督教认为神给了人类第一对夫妇自由的意志,并吩咐他们不可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究竟是这棵树有给人知识的特性,还是因为要用它来试炼人给了它这些特性呢?这一点颇有争论。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作为蒙恩的、属于神的受造物,这是要试炼他们是否有一颗信服的心,肯不肯顺服那智慧全备、预备万有和爱顾他们的造物主。自由意志在基督教国家看来是一个最重要、带有根本性的伦理学问题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自由意志,他处于被决定的天真状态,那么他的行为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也谈不上既善既恶、非善非恶、善恶相混,因为他的行为、他的意志是不自由的。自由意志肯定是要选择的,正是它驱动着人不断地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道德意义上的选择! 使徒保罗这样感慨:“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 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欢神的律。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哇,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18-24)。
获得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人物传记片《莫扎特》可以说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命运的一种悲剧精神的表达。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认为:《莫扎特》突破了人物传记片的一般模式,它没有以天才莫扎特的生平为主线,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师萨列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记录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影片的人物关系设计,即萨里艾利和莫扎特的关系,几乎就是《圣经》中扫罗和大卫之间关系的翻版。旧约《圣经》的《撤母耳记上》是《圣经》中脍人口的典故之一,详细地记述了以色列的第一任国王扫罗对未来继任的大卫那爱恨交织、信任与嫉妒掺杂的微妙情感与矛盾行为。扫罗是民众中无可比的、被公认为最佳王人选 ,曾带领以色列入与异族异邦征战,立下许多战功。可是他经常居功自傲,显示出人性的软弱,甚至多次违反上帝的命令,以至上帝都“后悔”立他为王。神于是从最渺小之处挑选合他心意的人 ,拣选了大卫为新的君王。在大卫成为君王之前,他曾经为扫罗弹奏音乐以驱除魔鬼的侵扰,深受扫罗的喜爱。但是当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立之后,民众越来越拥戴大为,扫罗越来越嫉妒大卫,想方设法要除掉他。大卫四处流亡躲藏,常有生命危险,昼夜不得安宁。期间大卫有机会可以刺杀扫罗却无意伤害报复,只是一再向扫罗申明自己的冤枉和无辜。扫罗最终伤心后悔自己错怪了大卫,最后儿子们都战死,他自己也自尽于战场。
《莫扎特》中,莫扎特和萨里艾利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双方人性上的盲点、弱点,自由意志的驱动使双放最后以悲剧告终。萨里艾利从小喜爱音乐,本来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这样的,时常跪在神像面前做着祷告,祈求上帝赐予他至美的音乐和超人的灵感,让他能像莫扎特一样是在“听写”音乐而不是努力“作”音乐。对艺术的极度追求与渴望交织着对莫扎特音乐的着迷与嫉妒,使他的内心不断的变形,挣扎在善与恶、爱与恨、希望与失望的折磨当中,他的一系列行为完全是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之下,连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会如此举动。 影片中有个经典的细节来佐证人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的善恶选择——无序、无根由、不可理喻、瞬息即变:莫扎特的夫人由于瞒着莫扎特去见萨里艾利,让萨里艾利看看丈夫刚作的曲子,求他帮丈夫在宫廷里谋个职位以挽救家里的穷苦状态。此时的萨里艾利内心波澜起伏,看莫扎特手稿时为他的音乐才华深深地震撼,继而兴奋之至瞬间演变成嫉妒、不满和愤怒,上帝为什么选择这个小丑来做手中的工具?报复的机会来了,他暧昧的要求莫扎特的夫人晚上再次一个人来;夜色降临了,萨里艾利再次虔诚的跪在圣像前痛苦的祷告,祈求上帝赐予自己一小部分才华,祈求自己可以得到心灵的解脱,只要上帝给予他所求,他就会用音乐赞美上帝,并愿意和莫扎特共事。正在此时,莫扎特的妻子来了,萨里艾利从祷告的入迷状态警醒,脸上瞬间变色,内心交织着难以名状的挣扎、迷惑和激烈的碰撞。他步入客厅,一言未发,接下来是莫扎特妻子一人在说在做:艳妆的她暧昧的笑着,把手稿递给萨里艾利,萨里艾利没接,手稿滑落一地,“看来不用看了”,接着一件件的脱衣服,裸露上身站在萨里艾利面前…… 长长的几分钟里,萨里艾利一直怔怔地站着——观众完全可以感受到刚从祷告的内室走出来的他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内心的激烈的碰撞与变化。他可以选择善——让莫扎特的妻子走开;他可以选择恶——继续他和她的潜规则的交易;然而,他行出来了最大的恶——伪善,摇动了手中的铃,仆人进来了,看到了赤身的她和衣冠楚楚、一动未动的萨里艾利。
在康德看来,一切善恶都归结与自由意志。“人的‘本心’不是道德的起点,而是道德的终点,是道德的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极目标, 是一种终极关怀。”〔3〕﹚174﹚人一生下来是倾向于恶的,要通过不断地追求,逐渐地接近善趋向善。好莱坞电影大多以人的恶劣本性为起点,来表达人痛苦的追求上帝这一“标杆”的过程。 因为自由意志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一开始总是表现为堕落。自由意志有一种表现出来的倾向,这种倾向首先表现为“犯禁忌”,也就是犯罪。人类也是这样,上帝告诉人在伊甸园里可以尽情享受,丰衣足食,一切全由上帝预备好了,人尽可以丰衣足食。上帝只禁止他们吃智慧树和生命树上的果子,人却觉得可以尝尝——在蛇的引诱下。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不可规定性和无限可能性。人的自由意志是改不掉的,人永远有作恶的可能。个人的自由意志究竟是善还是恶,人自己是不知道的,只有上帝才知道,因此圣经里讲上帝要对人的一生做最后的审判。
与此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应的缺乏罪感意识和忏悔意识,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4〕(P231),唯独不畏自己,不怕自己会犯罪。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规定好了的,人最好还是不要有自由意志,不要超出你内心已有的规定性;如果一个人不受后天的环境污染,就可以保持淳朴的先天之心,就不会忘本,就可以“求放心”,只要“反身而诚”,就可以“乐莫大焉”〔5〕(165)。以上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自由意志方面最大的不同认识。基于此,我们的电影很少表达这种自由意志驱动下人的种种表现,而好莱坞电影中常有这种表达,像《撞车》开头,两个黑人小混混,从餐馆走出抱怨刚才被同类、一个黑人女侍者歧视,对待白人和对待他俩方式不同;此时迎面走来白人检察官夫妇,妻子下意识地挽起丈夫的胳膊,两个黑人小伙子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对他们的恐惧与歧视,俩人立即掏枪对准了白人夫妇,抢劫了他们的车!而这俩人并不是十足的坏蛋,他们的举动常常自己都感觉不可理喻,只有归于自由意志的驱动,瞬间的善恶选择,正像圣经中非常著名的使徒保罗的一段话:“ 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无独有偶,《低俗小说》中也有这样的镜头:盗贼“小南瓜”和“小兔子”是一对情侣,他们在早餐时突发奇想决定打劫正在就餐的餐馆和里面的众多顾客,并立即拔枪开始行动。奥古斯丁有句名言“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人穷其一生难以了解自己,唯有在上帝那里才能穷尽这个深渊,唯有上帝才是真正了解人心者——这就引出基督教文化中谦卑意识:我对事物的理解是表面的,我对自己的理解也是表面的、浅层的,人难以把握自己的真心、本性,只有虔诚地仰赖造物主!
结语
西方关于人格结构有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人性,一个是自由意志,这有着深厚的宗教渊源,而后者才是人格结构中的本质性的问题。按基督教的观点,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里,处于天真状态,虽然圣经认为天真状态是一种善——因为他们是上帝造! 但是深究下来,天真状态其实是蒙昧状态,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犯了原罪,这是他们自由意志的第一个选择,选择的是犯禁忌,对抗上帝,于是被赶出乐园,终生劳作,才得以为生;并且把死亡带给了每个人——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然而,人有了自由意志,和上帝一样能分辨善恶。原来二人在伊甸园里赤身露体,并不羞耻,就如一个光着屁股满街跑的四、五岁的孩童:吃了禁果以后,眼目开了知道用树叶遮体。但失去了乐园恰恰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就是原来的善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谈不善真正的善;现在的善是建立在人有自由意志的基础之上,这才是真正的善。基督教认为人类通过不断的追求,一步步的反省自我,以上帝为标杆不断地赎自己的罪,这才是真正的善。
当然这一追求的过程是痛苦的,不断交织着理性与自然感性的争斗与调节 ,即尼采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里所言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之间的永无节点的运动、碰撞,他们不以任何抽象结论来凝固自己,按生命本身的涌动互相争斗,又按生命的机制互相调节。周春生教授在其《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对“悲剧精神”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人的理性世界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当中,并且没有任何结点,由此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6〕(P2)自被赶出伊甸园以来,人类挣扎着想重回伊甸园,何尝不是整个人类的悲剧精神?!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时常用影像诠释着基督教文化中对人类的论述,对人格结构中自由意志的呈现,对自由意志与悲剧精神的内在同构与交织,把一系列形而上的哲理与玄思呈现给观众,当我们敞开心扉面对这个真实的文化现象时,已经不可能回避基督教理性之光带给我们心灵的极大触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S195)
〔1〕林国淑. 欧洲现代派电影之现代哲学—神学渊源[M].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刘建军. 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邓晓芒. 康德哲学讲演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藏知非. 注说. 论语[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5〕孟轲. 孟子[M]. 远方出版社,2007.
〔6〕周春生. 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1
林国淑,女,山东人,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传媒艺术中心 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美学、基督教文化与西方电影研究。
贾茹,女,安徽人,上海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纪录片创作及微视频处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编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