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演、教《战冀州》
2012-11-22吴星月
■吴星月
京剧战冀州是我们南方剧团的叫法。北方多称为冀州城。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道光四年《庆升平班戏目》已有此剧。此为俞菊笙名剧。注重表情、念白、武打、功架,并重跌扑。为长靠武生功夫最难的经典传统戏。
曹操命杨阜、韦康屯兵冀州,以防马超。马超败归西凉。兵近冀州。杨阜遣人往长安求见夏侯渊调兵增援。乃使梁宽、赵衢二将坚守城门。以待长安援兵。即时兵至冀州。杨阜见救兵未到。开城假意投降。并荐梁宽、赵衢二人与马超。然后告假一月归葬家妻。马超一一应允。杨阜奔至历城。搬来姜叙。马超得报大怒,使梁宽、赵衢把守城池。亲自领庞德、马岱出城迎战。击败杨阜、姜叙。收兵回城。不料梁、赵二人将马超的妻儿绑上城楼,迫使马超归降,马超大骂。二人竟当场杀死马超的妻儿。马超见状痛不欲生。三次昏厥于城下。此时夏侯渊、姜叙、杨阜兵分三路杀来。而梁,赵二人开城出击。马超杀了二人。兵败,往汉中投奔张鲁。
我12岁学此戏时还是孩童。对于戏中的内容,情节根本不认识。只是照着老师(义小亭)的样子比划。我在校以模仿力强而著称。只是学老师的外形像而讨教师的喜欢。当然,当时老师所讲的二个重点我也是有很深的记忆的。第一,他再三强调该戏一定要演出一个悲字来。绝不是一个摔字。我的记忆中,此戏的技巧,也只有两个僵尸,一个前僵尸,一个后僵尸。并没有象现在这么多的高难度摔的技巧。第二,是他十几岁时他父亲带他去看一个名演员演战冀州。当时该演员演到“攀鞍认蹬把马上”——一个背枪的鹞子翻身,提左腿,勒马,三颠。接扭丝开唱,台下观众满堂的喝彩声。他问他父:这个动作好象也不是太难。为何会赢得观众如此的反应?他父回答:因该演员这个动作学杨小楼学得太象了。这说明这些观众当年都看过杨小楼先生演出。所以京剧在舞台上演出,一定要和观众有共同语言。也就是当前所讲的所谓“互动”!但是我们和现代小品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演的多是历史人物传统戏。和现代人怎样的互动呢?我认为演戏一定要以情为本。就说《冀州城》中。马超本来已被曹操害死了父亲,如今又在自己的眼前看着梁宽、赵衢将自己的妻子,儿子当场杀死,可以想象这种事情谁遇到了谁不悲伤?谁不愤怒?如此时不顾剧情的发展,一味的卖弄技巧,岂不无味也?要知道技巧一定要为剧情所用。否则就是单纯卖弄。那也只是一个“技”字,而绝无有“艺”字可言。所以演员在演戏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要将观众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在200多场的演出中,深有体会,战冀州绝对是武戏文唱的代表作品。所以每次演此戏时,我都是以唱为重点。此戏共有三摔,三个西皮导板。而导板后都是接扭丝唱散板。当唱到,“恨心贼绝了我后代根芽”,些时的剧情已发展到了顶峰。前受杨阜诈降之骗,又错用梁宽二人之辱。后又遭了家破人亡之灾。所以每演到此时,连我自己也是热泪难忍。我从小学武生练就了许多武生必备的功夫。冀州城的这些技巧对于我来讲是易如反掌的。特别我又吸取了老艺术家周云亮先生的大靠厚底。抄捧提可为高难度技巧,而又用之得当。所以说必须的技巧那是要狠下功夫训练的。没有技巧同样也保证不了戏的质量。我恢复该戏时狠下了一段时期的功夫,所以我将此戏加演在黄孝慈大姐的戏前面。去山东一带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有青岛日报为证)我现在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大学11京剧班。该剧已做为传统经典剧目传授给我的学生。我在此也强调目前教京剧传统戏一定要教 “你小时怎么学的,一生怎么演的”将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教给学生。目前我的学生中有一位马鹏超条件很好。比较适合唱此戏。我的经验是先训练他的技巧。然后再训练他的唱念基本功。等一切条件成熟了再下课堂,规范的进行深教。要让学生懂得此戏是杨派的代表作。他的特点是什么:文戏武唱,带戏上台,带戏下台。一般的演员演到此戏城楼最后下场时,都是急急风打下。而我要求一定要打冲头下场。这样的锣鼓衬托才能将这个悲壮的气氛带下场去。由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谢世,而我们这代人会的也不是很多,千万不能越传越糊涂,误人子弟。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作品,我们是无权去糟践的。本人有幸在老艺术家梁慧超先生临终前,他给了我一个西凉猛将马八出的剧本。我年岁已大。不可能再现于舞台了。但我在教学中,要选中合适的人材。一定要将《斩马腾》、《反西凉》、《战渭南》、《刺韩遂》、《战冀州》、《赚历城》、《两将军》、《李恢说超》共八出传教下去。尽一个演员的责任,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得以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