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手法故事化倾向与表达

2012-11-22孙景丽

电影评介 2012年4期
关键词:纪录片手法

纪录片在中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西方的著作和论述中,基本没有对纪录片进行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non-fiction笼统的进行界定。在中国,尽管关于纪录片有多重定义和表述,但是真实性和纪实性一直被视为是电视纪录片的两个基本特征。

虽然,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某种程度上撼动了传统电视纪录片的传统理论,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纪录片的认识,但是毋庸置疑,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它使纪录片具有了较强的观赏性,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扩大了纪录片的民众影响力。它的引入和广泛运用为纪录片创作和发展,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对纪录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其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电视记录片故事化的缘起

所谓纪录片的故事化,就是在拍摄和制作时突出故事性,借鉴故事片的手法,注重选取包含矛盾冲突和丰富情节的事件, 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展示事件、传播思想、揭示情感,使得纪录片在叙述的过程中更具吸引力。

纪录片故事化早期的典型代表是:1985年,美国的探索频道discovery的开播,他们的节目从一开始就注重选题的丰富性,涉猎的题材涵盖了科技、自然、历史、人文、探险、文化和时事等各个领域,为观众提供了源自世界各国题材的大量纪录片,而这些题材的选取一般式观众相对陌生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将栏目定位在寓知识于娱乐,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予以满足的层面,这些形式新颖的纪录片很快带动了收视率,并大大激发了观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本着这种创作理念,很多不被看好的题材,经过他们独特、新颖的叙述方式的处理,而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和影响力,制作的节目一度备受期待,并风靡全球。

其中,《埃及艳后》、《木乃伊之谜》、《恐龙纪元》等数量庞大的纪录片以理性和科学为号召,通过探寻来揭示事实的真相,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抓住观众的探秘心理,使人欲罢不能。

此外,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失落的文明》在创作手法上也大量使用娱乐电视片的叙事手法,每一集都用一个故事作为切入点,并大量运用情景再现等手法,使作品的每一集都极富戏剧性和吸引力。1996年引进国内后,在中国纪录片圈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启迪。目前,美国探索频道和英国广播公司的这种叙述手法和创作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当下的纪录片制作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绿色空间》,以及北京电视台的《纪录》、江西台的《传奇》、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等栏目的出现,以及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正式开通,生动灵活的纪录片视听语言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不违反“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的原则下,借鉴影视剧讲述故事的叙述方式,主动挖掘、记录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故事,使原本真实的生活更加生动、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潮流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

2001 年7 月,《探索•发现》栏目正式开播,这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它强调节目的故事性、悬念感,并把严肃的历史、科技知识进行娱乐化的包装,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电视叙事手法,将纪录片要表达的理念传递给观众,在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与可视性的同时,使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手法受到挑战,这种大众化的叙事手法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直到现在《探索•发现》也依然是收视率较高的纪录栏目之一。

在《探索•发现》的“考古中国”系列中,像《消失的良渚古国》、《三星堆 : 消失与复活》、《金缕玉衣》、《远去的西夏王国》等作品都以故事化作为其基本叙事模式。在片中不停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制造兴奋点,突出表现对象的神秘性,然后又以语调深沉的解说考古发掘过程与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还请来考古专家进行解释和论证。这样一来,就构成设疑、解疑、再设疑、再解疑的叙事结构。

随后在2005年,央视科教频道全新改版,重磅推出了《走进科学》栏目,在节目选题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大胆借鉴影视剧冲突、悬念和铺垫等故事化叙事方法,讲述事件背后的科学问题,在故事的叙述中层层揭示事物真相,阐释科学道理,使原本深奥晦涩的科学知识普及寻常百姓家,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创造了央视收视历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三、故事化叙事的具体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纪录片呈现出选题、风格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走向了多元化。从选题上,它不仅关注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也开始关注普通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而主题的变化相应的也影响着它的叙事手法发生悄然改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批与传统纪录片迥然不同的叙事手法,它们通过对虚构手段的肯定而向传统的纪录理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对传统的纪录理念产生了新的思考,也构成了对传统理念的巨大冲击。从表现形式上,它经常借鉴故事片的编辑手法,如设置悬念、引入冲突、情景再现、演员扮演等,这些传统故事片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的引入,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视性,也给中国纪录片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

设置悬念是当代记录片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悬念可以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使故事充满了紧张、刺激等视觉和听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观赏性。如在纪录片《深湖魅影》的开头,创作者运用影片色调、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推进情节、强化效果,营造出一个紧张、恐怖的氛围,从而为喀纳斯湖存在水怪的猜想设置了极具吸引力的悬念。

引入戏剧冲突也成为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手法之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冲突的矛盾体,而把这些冲突和矛盾加以选择和概括,就有可能形成完整、起伏的情节内容。如十集纪录片《敦煌》中,影片一开始,就用一段独白引出斯坦因这位西方青年从遥远的异域来到中国西部的大漠,与看护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之间心理上的战争,一场守护与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敦煌鲜为人知的故事戏剧化的表述出来。

“真实再现”弥补了题材本身影像资料的匮乏,增强了作品的视听感染力。“真实再现”的场景多做虚化、模糊处理,人物常以背影,投影、剪影的形式出现,使观众的思绪在片子设定的意象气氛中游走,引发观众对于再现情境的认同和共鸣。近年来在《故宫》、《圆明园》、《大秦岭》等备受关注的纪录片中,都在大量的运用情景再现和演员扮演等故事化叙事手法,如在《圆明园》中我们看到的是扮演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以及模拟的当时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历史,进入情境。再如《大秦岭》中,关于蔡伦造纸术的展示就是用了情境再现的手法,再现了当时历史时期人民制造纸张的部分流程和工艺,让观众对汉代的造纸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故事片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到记录片中,如:快速切换、叠化、快放、慢放等技巧,他们丰富着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形成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新的摄影技术手法的运用,使平时难以见到的画面细节得以清晰展现,极大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如:使用特写镜头,放大、强调拍摄对象的某一细微动作或表情,吸引或迫使观众引起注意。

此外,随着后期编辑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众化普及,使用三维动画技术来制造一个虚拟而又逼真的世界已经不再是望尘莫及的事,远古世界、微观世界和一些宏大场面一次次被搬上屏幕,经过后期制作和处理的这些伪真实的虚拟场景,足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忘乎所以、全身心融入其中。

纪录片提倡的真实性并不意味一定能让观众拥有真实感。要营造真实感,光有尊重真实的主观愿望还不够,更要有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故事化叙事手法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随着这些优秀栏目和作品的问世,故事化叙事手法被大量成功的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去,它不但没有让观众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反而用艺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出想要追求的真实感,并得到了观众一致的心理认同。

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纪录片的故事性叙述与内容真实性原则并不存在矛盾。纪录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并不影响其纪录片的本质真实。运用故事片的制作技巧和手法来制作纪录片,是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发挥想象、尊重事实讲故事、展现故事,创作者在努力追求叙事真实与历史真实、叙事真实和观众心理真实的完美统一。

对纪录片而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为纪录片纪录、表现现实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技术手段。这种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仅是影片的一种创作手法,而不是真正意图。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纪录,而社会生活的繁杂性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的记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必须要对事件进行取舍,从而彰显整个主题的意义,这就需要一个清晰、完整戏剧性的结构作为支撑,这些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并不足以改变纪录片的追求真实的本质属性,也不会改变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和事件背后真相的关注和探寻。

[1]陈国钦:《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张燕菊:《记忆、想象与“真实再现”——谈纪录片真实感的营造》.《电影评介》.2007年12月。

猜你喜欢

纪录片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画与理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七步洗手法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