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穿越剧的多维度分析

2012-11-22杨喃

电影评介 2012年4期
关键词:题材创作历史

一、穿越剧的根源

1、源于国外

穿越剧的概念很早之前就出现,国外主要在电影剧本中大量使用,比如说《穿越时空者的妻子》和《触不到的恋人》,用一种略带魔幻色彩的叙事方式和非常态的剪辑手法,将不同的时空联系到一起,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给受众带来一种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感受,而且结局都是团圆的喜剧收场,最终男女主角总会因为时间的一个结点相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影视总是倾向于未来世界的畅想——如以拯救世界为主题的科幻片,日韩电视剧侧重于日常生活的描绘。出于对穿越题材的好奇,中国影视业开始进行一些尝试,期望开辟一个新的疆域。

2、香港于20世纪60年代尝试涉足穿越题材

中国穿越题材的电影雏形最早出现于香港上世纪6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早于大陆电影与世界接轨,注重感官刺激的商业娱乐片成为电影制作业的主流,由此逐渐衍生出种类齐全的类型片,香港电影创作亦呈现多元化发展,但是,与好莱坞类型片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区别。香港类型片历来元素驳杂,搞笑功夫、煽情胡闹、血腥怪诞往往进行杂糅,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之后出现的鬼怪僵尸题材的港片风行,满含惊悚元素,但真正意义的恐怖片在此之前并不多见,直到90年代后期才渐呈蔚然成风之势。这一时期也是神鬼题材与穿越题材杂糅出现的时期,很多电影都用穿越的创作手法来连接剧情,比如说男女主角是如何相识及又怎样的前缘会在来世又怎样的发展。其中香港电影《超时空要爱》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穿越电影,用幽默的态度诠释剧情,用啼笑皆非的鬼神意识刺激观众的收看欲望,剧中人物穿越时空不止一次,来回的穿越最终成就了一段孽缘。2001年香港TVB制作的《寻秦记》是中国第一部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它开启了人们对于穿越剧的认知先河,从此人们对于穿越体的狂热一发不可收拾。

3、大陆20世纪80年代末初次涉足穿越领域

大陆有穿越的创作意识是在由1989年由程小东导演,张艺谋、巩俐主演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可谓是穿越时空玄幻片的开山鼻祖,播出曾引起巨大轰动。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一部穿越题材电影。之后穿越并不仅限于回到过去,也可穿越到未来,或穿越到平行空间、平行世界、平行宇宙,或是同一时空同一时代,但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穿越回到过去,国产穿越电视剧是从TVB的《寻秦记》开始,与《寻秦记》同年播出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陆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创作群体已经有意识的针对受众的喜好进行创作改良,各种关于穿越题材的创作尝试层出不穷。追溯穿越剧的历史,《寻秦记》《穿越时空的爱恋》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但当时穿越剧只是小打小闹,未成气候,直到去年,穿越剧《神话》作为央视8套的开年大戏创造了收视的神话;今年,穿越剧《古今大战秦俑情》又作为央视一套“次黄金档”的开年大戏,续写着穿越剧的传奇,这时穿越剧才真正成为香饽饽受人追捧,风靡全国。

大陆第一部穿越题材的小说是《梦回大清》,是经典的穿越文,清穿小说的鼻祖,是清朝穿越题材三座大山之一。作者笔名金子,以充满京味的语言,在看似平淡的开篇中,一步步打开小说情节,一个个人物也次第而出,让读者在恢宏、曲折、精彩的情节中手不释卷、如醉如痴。该小说被誉为“越看越好看的故事”。 大陆影视创作者将这部小说改编为一部适应中国市场的清朝皇宫言情穿越题材的电影,投入市场后引起热议,好坏参半,但播放至今热度不减,值得深思。

随着受众对穿越题材电影认知的不断加深,受众要求影视剧中出现更多吸引眼球不同寻常的元素,穿越剧也就在一片期待的欲望中逐渐成型。

二、港片的鬼神题材是穿越剧早期的载体

香港60年代神鬼题材的影片,是穿越剧出现的雏形,只是把更多吸引受众关注的重点放在神鬼的恐怖造型和其中的搞笑因素。所谓港式鬼片,指的是延续香港素来的鬼片传统,大多数是在传统的鬼门关,阴阳界,茅山道士斗法之类上做文章的鬼片。九十年代初期的搞笑鬼片,在传统鬼怪观念的基础上大量加入搞笑元素,没有了鬼片以吓人为已任的“魄力”。其实,所谓的港式,可以理解为香港电影中的鬼,在惊吓观众之余中加入大量的中国固有的伦理常情;真鬼假鬼,非但不见得可怕,有时反而比人更可怜可爱;而藉由“鬼话”侧写“人世”,这些都成了香港鬼片电影的相袭惯例。更为有趣的是香港鬼片向以女鬼为主,男鬼则多为陪衬,女鬼明艳脱俗,男鬼则面目可憎,这似乎与传统的阴阳观念有关。香港电影行业从2000年后一直处于不断萎靡的状态,人们在一段时期内看惯了特定的鬼片叙事模式,觉得有些乏味了,后来香港电影就以枪战片为创作方向,写实的现实题材和刺激逼真的打斗场面被受众所接受。

港片鬼神片大多采用的是古代人因为机缘穿越到现实世界来,他们怪异的装扮和行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用暴力在现实世界中攫取自己的必需品,有一个共性值得注意,他们都很快接受电视节目中内容,对广告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现代过的非常潇洒。就在事情平稳发展的时期,另一个和这位穿越者有关的人物,也沿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方式到来,矛盾激化,最终大多数是爱情团圆的结局,哪怕主角因为时空问题灰飞烟灭了,也会有一个新的伏笔存在安慰观众。香港神鬼片惯用这样的方式来构成叙事。

之前港片穿越方式的创新和大胆的尝试,激励着大陆的编剧们尝试着采用,于是就在1989年出现了大陆第一部穿越题材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2001年第一部穿越题材电视剧《穿越时空的恋爱》。以至后来不断出现的电影《神话》、电视剧《步步惊心》《宫》都是将穿越作为一种题材进行的创作,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值得商榷。

三、穿越题材在中国发展现状

1、人物穿越后用先知的角度引导剧情的发展

中国大陆穿越题材的穿越特点是与港片相反的,大都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某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结点,用一种先知的视角看待和引导时间的发展,本不想改变任何的事件,但却都是有意无意的被莫名的卷入事件中,有人穿越回现代,有人却留在那个时期长生不老,等待时间流逝,最终以不老的容颜与后世的亲人相见解开所有的疑问,与港片相同的是惯用的团圆和开放式的结局。《宫》的出现是穿越题材和清朝戏最默契的合作,为中国清朝戏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推波助澜实现双赢。

2、穿越体的风行有自身的文化逻辑、吸引力、忠诚度

穿越剧的风行有其自身的文化逻辑。“穿越”这个词是风靡的穿越小说所带动起来的,如以《步步惊心》《梦回大清》为代表的穿越小说在网络上继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之后引发热议,并培养出国内第一批“穿越迷”。《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末世朱颜》、《木槿花西月锦绣》4部被100万读者评出的“四大穿越奇书”,被作家出版社于2007年以10万册的首印量发行,为这一题材进入传统出版行业奠定了基调,并进一步扩大了“穿越”的影响[1]。由其引发了一些思考:

穿越剧的文本本身具有吸引力,在改变之前已有一批忠实的粉丝关注,为后期改编为影视作品带来一批固定的有忠诚度的受众。穿越剧改编成影视作品后,选择播放媒体平台很关键。必须选择舆论影响范围广泛,娱乐倾向明显,受众关注度高的媒体,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湖南卫视是最佳选择。所以由《梦回大清》改编成的电视剧《宫》在湖南卫视一经播放,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穿越题材必须合理使用,编剧应合理结构故事。处理好与穿越有关的细节。否则会有粗糙感。比如服饰及其色彩选择要能够反映历史时代和角色身份。穿越剧的内容选择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人性,尊重规律。穿越风格是“情节牌”还是“情感牌”,年代上是当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气质上是大戏还是小戏,编剧个人更想表达的是个人感悟还是描述时代都值得商榷。选择演员炒作要适度,不要掩盖影视作品本身的魅力。由于穿越剧的热播,导致很多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有报道说有个小学生由于做错事被家长和老师批评,一气之下从楼顶纵身一跃,说是要穿越到古代去。穿越剧应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影视创作的功能有两种,其一是审美、再现、娱乐的表层功能。这是由影视创作的商业行为特性决定的,影视创作首先是一种“文化工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生产,它必须满足消费社会中人们感性的幸福意识。另一种是深层的文化批判功能,它是一种塑造人们精神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看法的积极的文化力量。这是由影视创作的艺术特性决定的。艺术创作过程,具有从文化观念内部“疏离”原先意识形态的功能。正如阿多诺所言:“艺术的社会性根本就在于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它凝结成—个自为的实体,而不是服从社会的现存规范并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效用”。艺术是对人遭到贬低的生存状况的一种无言的批评[2]。当前,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则是大众文化部分。代表大众文化的快餐通俗文学取代了代表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成为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3、需要冷静思考

目前流行着各种时代、空间的穿越剧,媒体在疯狂的炒作穿越剧,短短几个月,穿越剧被炒得热度很高。实际上穿越只是一部影视作品很小的部分,真正吸引观众的是结构完整并不狗血的剧情,有内涵符合时代的台词,演员精湛的演技,设计精细的服装和布景,及变化众多富有深意的镜头语言。现在流行的穿越剧中最大的看点是情感戏,观众沉浸在男女主角纠结的情感世界里,与他们同喜同悲。其次才对穿越剧进行解构分析。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官方文化的形态看,走大众文化的路线符合影视的大众传播特性,能赢得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

穿越文化属于大众文化,是一种自发行为,当大众文化的发展与主流文化发生冲突时,静下来思考是必要的。

四、穿越剧的弊端

穿越剧最大的弊端是对事件的不尊重,对历史知识的伪造和随意改写,在潜意识中实现错误的历史知识的传输,不符合传媒宣传教育作用的基本功能定位。在内容的外在表现方式中表现不出时代背景的服饰、周围环境及语言。表演者不自觉地表现出现代特征的说话方式和动作表情,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需要表演者仔细的揣摩人物的心境,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表演时能够不着现代痕迹的演绎历史人物。编剧自身能力有限,创造出无聊乏味的台词。而且穿越作品的整体水平目前来看并不高,作品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倾向。穿越小说本来包括的范围是广阔的,可供作者想象力拓展的空间是很大的。剧本改编前的文本属于网络文字,被改编为电视语言时没有经过仔细推敲,照搬采用。受改编者文化底蕴的影响,会出现层次差异,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质。由于穿越剧是对历史人物进行戏说,逗你玩,涉及不到时政,没有顾虑,到了审查层面也容易通过。越剧的流行也反映出当下部分观众的一种心理态势:现实社会中人心浮躁,缺少信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日益疏离,人们希望回到过去那种感情纯真的年代,而穿越剧正好能满足这部分观众的幻想。

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提出:“穿越剧有越来越热的可能,作为新鲜的题材品种,运用手法表现现代和古代的沟通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究竟将穿越定义为何种题材,古装、现代、神话似乎都不合适。作为电视剧新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成为题材百花齐放的品种,但题材内容表现方式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现在的穿越剧很难用历史观去衡量,整体的思想内涵还没有提高到‘观’的历史高度。新奇怪异、手法比较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人物天马行空,这样对历史的表现有些过于随意。这样态度和倾向不足提倡[3]。”

小结

穿越剧的走热,一方面体现了国民文化审美情趣的整体下降,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以影视界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匮乏。可以说,穿越剧在广电市场的走红是民族的悲哀。纵观世界影视,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影视总是倾向于未来世界的畅想(看未来)——如以拯救世界为主题的科幻片,日韩电视剧侧重于日常生活的描绘(看现在)——因备受国内大部分年轻人欢迎而被大量引进的肥皂剧、偶像剧就是例证,中国则习惯于拿历史做文章(看过去)——典型的例子就是穿越剧。

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经济是相似的,要自主创业,要自力更生。然而,影视文化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是靠几位编剧的凭空幻想还是坐享复制(仿制或引进)外国剧本之其成?这二者都是靠不住的!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一个作家、一个编剧、一个导演,若是肚子里没有一点儿墨水,怎能驾驭历史,怎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历史巨著?

穿越题材从始至终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于一种成熟的创作载体存在,它始终是一种独特的个体,和不同的题材结合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应慎重使用。目前一窝蜂的追捧是盲目的,只会蒙蔽编剧和观众的双眼,编剧看到的是穿越剧的经济价值,观众图的就是一乐,这样解构的分析方法只会使穿越题材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

纵观穿越题材最早是与香港神鬼题材结合出现,配合搞笑因素,产生了独特的效果,尽管有穿越因素,但并不影响故事的构成,当时有一点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在创作时没有将任何真实历史事件进行恶搞或重新演绎,如果涉及到历史,应用最多的方式是故事背景的介绍,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尊重历史。由于香港影视创作者的尝试,为内地剧作者提供了借鉴性思路,可尝试不同时期的穿越。中国5000年历史悠久,正史野史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尽管人们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但作为媒体工作者应有自律的意识,创作时最大限度的避开对历史人物形象和对历史事件的自我构建,不得不用时,最好是作为背景出现,而不要演绎历史。因为对历史的重新演绎是对历史的亵渎,和对大众正确历史观的误导。

最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穿越题材是很好的题材,在其他题材中适当使用会有魔幻的效果,但一定需把握好“度”。穿越剧是否被禁跟穿越并无直接,只是需要影视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能够将事件、人物形象塑造的尽可能的饱满和丰富,让观众明白观看的重点何在。同时希望媒体在宣传时尽可能的宣扬作品积极地方面,重点突出,不要一味地恶俗误导受众的价值观,让观众对穿越题材产生逆反情绪。用一种全局的观点看待影视作品,拒绝用偏激的解构心理分析作品。所以,影视文化的天空不是靠几个哗众取众和娱乐受众的商业小丑所能撑起来的。靠的是敦厚的文化修养,靠的是教育国民的文化自觉,靠的是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当然,国家的扶持资助和相关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到位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力量。

[1]邹小凡.“穿越剧”你“穿越”自身壁障了吗?[N].中国社会科学园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报.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2688

[2]张中全.《当代文化形态与影视创作的文化策略》[EB/OL]http://www.docin.com/p-252002949.html

[3]李京盛.《广电总局批穿越剧 紧急叫停名著翻拍》[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yl/dsneidigangtai/2011-04-02/content_2187592.html

猜你喜欢

题材创作历史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新历史
创作随笔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