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提高群众文化素养

2012-11-22任九保

剧影月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站群众农村

■任九保

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应有内容,同样也得到了中央的特别关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是中央为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所提出的一大战略举措。中央了解资金的投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关于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文件中具体规定:“凡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县以下不低于70%。”中央也明白具体的实践工作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上文件中又明确指出:“必须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要使中央这一精神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还有赖于各级政府乃至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认真、切实科学地付诸实践。为了探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本人不揣浅陋,略抒己见,以此就教于大家。

一.必须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

确认农村文化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农村文化工作是最能体现群众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是一种社会化的素质教育工作,他的价值在于通过群众性的审美益智、娱乐健体等文化范畴的活动,使国家的主流思想得到广泛的宣传,使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而有效帮助社会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加强理解,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优化,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这个角度分析,农村拥有我国13亿人口的大多数,而这些人口主观上对于文化生活需求之强烈,客观上社会对于他们提高素质的要求之迫切,都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已经富起来的农民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其精神需求表现得相当的旺盛,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通过自身文化的提升,精神的武装,来提高创业致富的本领,从而走向富裕。总而言之,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农村综合生存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正是农村文化工作的着力之处。农村人口的众多和这众多人口素质提高的迫切性,有力地说明了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而这种重要性又正是群众文化价值的充分体现。

其次,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相对于城市文化工作来说,又是个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明白无误地将其明确为重点。只有在观念上强化其重点意识,在实践中实施全面的倾斜,才能有效扭转这种长期存在的城乡不平衡局面。农村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一点毋须讳言。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常年感受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姿多彩。听音乐,看电影,泡舞厅,逛书市,上网、蹦迪、自驾游,等等等等,城市文化虽说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加强的方面,但相对于农村文化而言,可以说已经相当丰富了。然而农村呢?大量农村群众健康的文化生活之贫乏可说是不争的事实,一些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文化现象,在不少乡镇农村仍有不容忽视的市场。这既是整个农村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也令人遗憾地显示了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所存在的不足。群众文化如不将农村文化工作作为重点来加强,从而彻底改变其薄弱状况,将会使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的所有成果失去应有的说服力。

作为一个认识,农村文化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如果细究起我们的具体工作来,问题恐怕还是不少的。这里只以一件事来加以分析说明。群众文化业务工作系统的完整高效性,历来是群众文化业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全省许多群众文化范畴的工作之所以能很好地上下联动,能很好地发动组织到最基层,与我们拥有一个文化馆、站三级工作网络是分不开的。其中特别是担负着大量组织指导、管理协调任务的文化站,对当地农村文化工作的繁荣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文化部下发的《文化站管理办法》(文群发(1992)29号)中明确指出:“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所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当地群众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文化站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进行时事政策、建设两个文明、国内外形势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指导村和城镇居委会文化室(俱乐部)工作。”从这一段对于文化站的规定性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文化部是把最基层的文化,特别是乡镇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重任寄托在文化站身上的。那么作为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站,对自身所承担的如此重要的基层文化工作完成得怎样呢?应该说全国四万多个文化站,大多数是恪尽职守并取得了相应成绩的。我省无论是在先进文化县建设、民间艺术之乡建设,还是儿童文化园建设等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发展的项目中所取得的成绩,无不与文化站的努力紧密相关。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在《文化站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一经设立,不得随意撤销合并或改变其名称和性质”的关键性机构,一些乡镇进行的所谓改革处理似乎显得不够慎重。尽管“养事不养人,用钱买服务”,“撤并为精简,整合为优化”等等改革的思路和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以结果论是非的话,显然不少乡镇在文化站改革后,农村文化管理的严重缺位,农村文化建设的明显滑坡,的确是个令人忧虑的事实。这里所举述的这件事是否可以说明,把农村文化作为群众文化工作重点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还需要大家来大声疾呼。

二.必须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是赌博还是看报下棋?是看色情表演还是组织健康的文艺活动?这些看似平常的选项,却体现着广大农村两大文化阵营的较量。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当前的农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阵营似乎并不占优势。平时常在耳边萦绕的是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在农村肆意妄为的事例。“回家探母,一喝二赌”,由于靠自己一亩三分地里长出的庄稼致富的可能性不大,许多农村朋友依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对经济的需求。其中很多人只有在逢年过节或父母大寿等特殊的日子才能回家探视。长期辛劳中难得的短暂休息,却很难以健康的文化生活来调缓长年积累的疲惫,打发时光的方式更多的是用酒精糟蹋赖以赚钱的身子,用赌博糟蹋好不容易赚来的票子;“一家死人,全村举丧”,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下,村子里谁家有人过世竟也成了全村人调剂精神生活的机会。一家死了人,全村出人情,看过放焰口,接着看戏文,一天三顿酒,通宵“砌长城”。其实不光是丧事,谁人娶亲,哪家中榜,都成了如此这般热闹一番的理由。不仅花钱化精力,还使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大兴其道;“五十挂零,墙根一蹲”,不少农村有一景,午前晌后,大好时光,一些上了点年纪,或暂时无事有点闲功夫的,往往村头庄后的山墙根下蹲了一溜,除了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上几句,就是东张西望发呆。这种除了劳作就无事可干的情况,形象地体现了人们文化生活的苍白。等等这些令人遗憾的现象,从反面印证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当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有关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是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全国性群众文化评比项目,我省的成绩显著,先进地区农村文化的繁荣景象,也十分喜人。但发展的不平衡,落后面的比例仍然不容忽视。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固然严重滞后,甚至一些经济并非特别贫困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不少乡镇甚至保证不了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图书室和文化站,文化娱乐设施更为缺乏,而下延到村就更没有什么机构设施可言了。机构的不健全,基础设施的不足,组织管理功能的缺失,当然严重影响了相应地区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这些地区农民文化生活的匮乏。甚至连一年一场戏,一部电影都看不到。农民想有个健康的休闲很难,健康文明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常年难以举办。还造成了农民获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的渠道极不畅通。整个辖区的文化向心力严重丧失。这些都构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上的严重滞后。

形成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外出打工人员多,使农村文化工作的运作主体大量流失、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种各的田,使作为群体性的农村文化工作少人问津等等客观原因固然也是存在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文化政策得不到充分落实,政府投入往往不足,各种原因导致的文化站、所功能丧失等等主观上的举措失当。显然,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滞后所形成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通过努力,真正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加强和发展。

三.必须强调,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治国方略之一。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也是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因此,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思路的形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原则性依据。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改革创新。

中国农村是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社会实体,一方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承袭性,另一方面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因此,农村文化工作的设计与开展必须强调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和实事求是的实效性。从实事求是出发,我认为我们的工作起码应做好这样三点:一是要加强机构建设,要根据当地文化站、所的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完善提升,而不是导致其功能缺失的撤并。既要明确职责,优化人员机构,改进工作套路;也要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帮助它确立起龙头地位,从而以小城镇为中心,组织起一个覆盖全域的高效的工作网络。二是要把特色文化的挖掘开拓作为标志性的文化建设项目来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的民间文化,产生于一方土地之上,滋育于一方民众之中,对当地的文化形象具有鲜明的标志功能,对当地的民众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各地农村的特色文化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文化建设,可以使当地的文化传统得到充分的开掘,民风民俗得到有效的整肃,帮助民众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特性,从而有效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三是通过工作网络抓好一方农村文化的繁荣。在特色文化建设、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的带动下,积极培育并经常开展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符合当地文化资源状况的创作、比赛、展览、演出等等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特别是抓住当地的年节习俗,及其他具有特殊民俗意义的时机,认真策划、精心举办一些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特色活动,使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得到实际的改善。

强调针对性、实效性的实事求是精神,又必须和创新意识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工作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活力。这种意识的加强应该既体现在体制创新上,也要体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关于体制创新方面,无论是文化站的改革,特色文化村、文化室、文化户等等的创建,还是经费的筹集、投入渠道、使用制度等的创立,都应以其实际效能为评判依据,不管理论起来如何头头是道,实施起来不见效果甚至事与愿违,都算不得是好的创新举措。至于活动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则首先应考虑如何适应农村社会的时代特征,以满足发展了的农村社会广大群众的需求为目的。如打工现象的存在,经济模式的改变,文化层次的提升等等,都为农村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创新因素。其次也是更为根本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策划农村文化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而且更要考虑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精彩新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只有思想性和吸引力相结合,才能赢得广大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使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得以普遍繁荣起来。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农村经济将不断壮大,农村社会将不断进步。只要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在中央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分析其现状,科学切实地规划其未来,并积极认真地付诸实践,就一定会改变其落后的现状,使广大农民在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站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多让群众咧嘴笑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唱响“工人先锋号”米市文化站获殊荣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关于迁西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