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创新人才需求引发美术教育的反思

2012-11-22叶德阳

剧影月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创新型人才

■叶德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落实在美术教育上,也即是创造力人才的培养。顾名思义,就是美术教育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深化美术教育的改革,适应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推动中华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人才培养是成功的前提与保障。

美术教育作为文化体系中的分支部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人类被包容在信息社会的框架之中,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中国的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国际性、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日益突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清晰地看出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中国美术教育改革与培养目标的定位将进入新一轮的思考阶段。

一.东西方文化比较中的反省

二次大战后,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我们有必要在比较中,深化自己,扩充自己,提高自己,取长补短。并须注目导致这种现状背后的思想并进行深刻地反省。

民族文化特征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民族文化特征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会超时代地左右着教育体制与人的个性形成。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复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训诫,无处不体现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仁”的精神。当然传统文化的存在自有其闪光的一面,但其中的“服从”“效仿”“传承”之类的价值体系,同时也潜在地抑制着人的创新能力的发生与发展,使人墨守成规并缺乏自我灵魂拯救的精神,食而不化就会堕入无思想无自我的状态。如今的中国美术教育界无处不深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恰恰相反。自古希腊开始,人们已广泛地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交谈与辩论,给学生自省反思的空间,答案在不同方向的探索中得出,让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成长,培养了其自主独立的创新与探索精神。特定的文化特征与教育方法,潜移默化中对于人的习惯形成会提出特定的新要求和新改变,创新型人才是文化特征发展的体现,所以文化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有创新型的人才。

家庭环境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试举一例:在一个公园的假山旁,出现了两对夫妇带着孩子玩耍。一对是东方人,一对是西方人。当各自的孩子爬上了假山发出惊恐的呼声后,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不同场面。东方夫妇是一边大喊“乖乖,小心小心,快下来!”一边迅速地冲过去将孩子抱了下来。然而西方夫妇却在若无其事地鼓励道:“宝贝,慢慢地向上爬,最高峰才是你的目标啊!”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如实地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个是直接给出结果“快下来”,抑制了孩子的探险与创新精神;一个是引导鼓励孩子独立探寻并实现目标。

观察表明,尽管大多数父母以为他们在帮助孩子,却给予了错误的指导。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大多数父母首先想弄清楚他们的孩子一旦长大能否自谋生活,他们对外在的成功与获得声望要比对内在成长与具备创造能力更为关心。在实用性和创造能力之间,许多父母选择了实用性,而不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教会孩子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享受生活。这样的指导不仅剥夺了孩子创造力潜质发生的机会,还大大地阻碍了创新个性人才的培养。

畸形的文化特征与教育体制让人们追求的是获得成就,而不是把追求过程本身当做一种成就。那么健全完善的教育体制将怎样建立?创新型人才又将如何培养?在难以动摇的教育体制与灵魂的自我拯救中提出这些问题,并不要求人们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制约,而是希望一方面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同时又接受其它文化的异体受精,既受到它们的启发又重新思考自我。文化特征与教育体制是相互影响形成的,只有客观、清晰地反思存在的优缺点才不至于墨守成规或盲目自大,才有益于文化的创新发展与飞跃。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有可以相互补充完善的可能性。在比较中自省,理应是我们美术教育实行自救的良好途径。

二.文艺复兴对人的启示

文艺复兴发生在13世纪末,距今近7个世纪之久。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在教会的统治下,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倍受禁锢。觉醒的人们需要人权与思想上的自由和新的精神支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提倡新自由新思想的运动。资本主义的出现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与良好期契机。人们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探索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倍加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好似春风,慢慢地吹遍了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文艺复兴产生了一批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大师。如:米开朗基罗,他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卫》、《摩西》、《被绑的奴隶》令世人惊叹,同时在绘画和建筑方面也获得了伟大成就,还善于诗歌的创作。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但是个世界闻名的画家,留给世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艺术精品,还是一位精通艺术、科学、文学且无与伦比的人。莱翁?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他的成就在建筑方面,包括里米尼的圣弗朗西斯教堂、圣玛利亚?若维拉教堂和佛罗伦萨的鲁切拉依宫殿这些杰作在内。阿尔伯蒂还写了十卷本的关于建筑的论文,是一位技艺娴熟的音乐家、画家、诗人、哲学家和拉丁学者。文艺复兴时期诸如此类多才多艺的大师举不胜举。

纵观“文艺复兴”现象,可以确定的说,成为大师,并非只取决于个体潜在的生物学因素,特定的成长环境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如果在一个狭窄、封闭、有限的劣质环境中,花费再多的精力与时间,永远也不能掌握进行异体受精和概念转换所必须的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创造力的产生不是靠某个单一性的特性,而是要靠各种特性的特殊组合。因此,健全的教育体制形成优质的教育环境,对于创造者来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常言道:优良的种子,还需肥沃的土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体制,才不会耽误坑害一代又一代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由“文艺复兴”现象的启示,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改观将势在必行。

三.浅析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清晰地审视目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文化艺术自省自强与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不能博采外来文化之长,则谈不上文化艺术的繁荣;不能去除其糟粕以创新,也无从谈及文化艺术的发展。以我之见,美术教育突出的问题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高校美术专业设置泛滥的问题。许多高校表面上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骨子里却是以逐利为主导。为了赚取更多的生源,盲目扩张新专业,一哄而上。无计划巧立名目,无校舍搞租用,无师资搞外聘,不具备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教育规模产业化的无序扩张,造成了社会各行业对美术人才需求的失衡,学无所用,人才资源浪费的怪现象,严重违背了人才市场的需求规律,破坏了自然平衡的法则。

(2)艺考文化的低门槛导致创新型人才流失的问题。文化的低门槛其实质是在变相地毁灭创新型人才,成为了文化差生急速升学的便捷之门。美术高考文化的低要求,导致一大批无艺术兴趣、无艺术潜质、无艺术目标的文化差生拥挤到这“升学便捷”的快车上。在“外在成功”与“实用性”的驱使下,最终以蒙蔽自我价值,自灭个性潜质,盲目地选择了这班“死亡快车”。这种恶性循环的招生体制,葬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浪费着教育资源,污染着美术教育环境,影响着有艺术创造力人才的成长与培养。低门槛的人才选择标准,我想不仅不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变相地毁灭了有创造力的人才。因为这些学生虽然缺乏艺术方面的特质,但他们或许还有着其他创造力的潜质。由于文化低门槛的诱惑,使这些有其它创造潜质的学生茫然且无所适从地登上了“死亡快车”,最终被缺陷的美术教育体制给扼杀致死。

(3)缺陷的教育体制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问题。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缺失,由学校课程的设置可窥一斑。许多学校课程内容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只注重学科的纵向深入,缺乏各类学科的横向联系与科学的结合。比如:素描学科的教学,初高中段只是作为学习美术的基础造型训练,大学阶段还是划分归造型基础,大多数也只是初高中段的深入提高,前后无本质的区别。而不是从基础教学开始就把素描当做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其他学科联系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理念及风格的多样化,并贯穿在整个大学课程的设置中。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优质的基础。传统的美术教育体制产出了一大批“瘸腿”艺术家。普遍现状是:模仿再现能力强,表现创新能力弱,精神内涵匮乏。如:学生跟那位老师学画,出来的画风就是该老师的模样。即使是成为了所谓的大画家,作品中没有找不出别人的影子。所以这也许是导致中国艺术界大家多,大师少的原因之一。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虽有其个体潜在的生物学因素,但个体的思维方法和艺术观念的形成,究其实质还是深受着社会文化特征和不合理教育体制的影响。如招生考题的设置、审卷标准的确定、课程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立等等,其中诸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无不在错误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艺术观念。

四.创新性教育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创新性教育的战略定位尤显重要和迫切。就像驾车换挡一样,汽车再好,如果没有动作上的保证,恐怕也寸步不动。

经济的腾飞,数码信息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缩短了文化的差异,使世界变成了个“地球村”。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加普遍的认同和欣赏,美术发展的国际化、多元化成为了美术教育的焦点问题。如何理智看待自身悠久的传统文化血脉,在地域文化的矛盾中兼收并蓄走出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过去美术教育的发展,技能培养为主,创新性培养被忽视,纵向过深横向缺乏的现状亟待改观。这种自闭性的教育是对美术教育发展的扼杀。放眼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现代美术教育的的最大变化就是从技术传授为中心内容转变为对学生美术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与培养。创新是美术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构建,必须从美术教育目标的定位、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的确立、课程的设置、信息传导方法的探索等一些环节上重新构建。必须放眼世界,接轨国际,吸纳其他各民族文化艺术之长,较好地利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前瞻性以及适应时代需求,面向未来,经得起历史尺度考量的美术教育体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出优质的社会环境,让当代美术教育在多元化的碰撞中喷发出新的活力。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没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就不会发生魔术般的综合,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健康健全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生。因此,美术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要坚持“人文为本”的思想,深入研究创造力的成因,结合民族文化特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建立合理、完善、科学的教育体制,还要从课程的设置、教师素质与信息传导的方法等,全方位入手,大胆地改革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生态”结构,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平台。如:大学学制的设置,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实行结业与毕业证的换发制度,学生修满年限未达毕业要求的,可让学生选择在校重修或离校补考的方法。创造出自由、自主、宽松的弹性学习空间,让成年期的学生独立自主不再是一种奢望。如:课程设置,可以和其它的学科横向的联系结合,兼容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实践性课程,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精髓,摒弃传统 “技法式”的纯粹教育,突破传统美术的语言形式和表现范围,为学生创造力的喷发积淀丰厚的能量。再如:教师素质提高方面,教师素质与信息传导的方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的素质决定信息传导方法的优劣,方法的优劣又体现教师素质的高低。当代教师除了要具有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国际性的视野,兼收并蓄的理念,独特、创新的教学技能。只有具备这样的能量才能在知识的传授与引导中游刃有余。人不但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还是“喜新厌旧”的动物。此特质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尤显突出,尤其体现在对知识的求新方面。老师的传导方法要能顺应时代的需求,适应学生求新欲望的变化,“技能”传授的旧模式必须革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适应了学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教学中才能与其共融一体,才会激情互动,才会“寓教于乐”,才会有新思想、新思维、新人才的产出。

总而言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给予我们美术教育改革一个良好的契机。只有思考才会有变革,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只有创新才会在时代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创新型人才
人才云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毛遂自荐
“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利益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