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戏生演
2012-11-22周静燕
■周静燕
20年前刚进剧院不久,领导安排我续演《狸猫换太子》中的祯太子一角,当时该剧正在热演中,容不得有大块时间让我排练,于是,我仓促上阵了。演完后,大家都夸我有灵气,同时又肯定我平时的积累比较充分。是的,多亏了自己平时总是在舞台旁看戏的好习惯帮了大忙,我不仅看戏,而且还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细细看,默默背台词、唱腔、认真模仿。其实我早就盯上祯太子这个角色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让我碰上了。
续演角色,按理说有捷径可循,只要完全根据老师的演法鹦鹉学舌一招一式模仿下来,何况,大家也认同了我的演出。但是,我认为不能这样浅尝辄止,不能仅停留在模仿别人的层面上,不能停留在对角色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肤浅理解上,要演好角色,就要努力走到这个戏的历史中去,还要走到角色的内心深处去。所以,我反复研读剧本、查资料、看录像、请教导演和老师……。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被人藏在果盒里笑得傻乎乎好可爱又前途茫茫、命运叵测还不知将会面对怎样的风云诡谲的祯太子在向我慢慢走来;我不由为陈琳、寇珠、八贤王等忠良之人的善良、机智、正直和爱憎分明之义举所感动而折服;又为李妃的不幸和悲惨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更为残酷的伴君如伴虎的险恶和宫廷争宠的血雨腥风而颤栗。理清了剧情,理顺了人物关系,理解了祯太子的命运转折、情感层次和心理动作并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为我演好祯太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续演角色,有先演者的范本借以效法,似乎比较轻松,但是对于演员创作激情的发挥无疑是一种限制,对于怀有强烈的塑造人物欲望的演员来说可能更是一种痛苦,虽然刚进剧院就能演角色已是一位青年演员难逢的机遇,但我仍然抑制不住新的躁动,我要努力在模仿和再创造上寻找结合点。首先,我非常虔诚地将老师的戏一丝不苟地学下来,从感性上做到与人物形似,把握祯太子的勃勃英气和气宇轩昂的形象基调,按照“童子生”行当的程式和基本规范,从说白唱腔的处理,到动作、形体、台步上的模仿下足功夫刻苦练,从外化的动作上着力表达出“小太子”的天真、聪慧、善良和超群脱俗。然后,向导演和老师请教和表达自己新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商榷,以求他们的认同和指正,努力更细腻、准确地去演绎我心目中的祯太子的神似追求。
祯太子的重头戏是冷宫母子相会,演这场戏,我把握两点:一为“惊”。跟随陈琳进入冷宫,祯太子一见到李娘娘就惊呆了:“容颜依稀梦中见,慈音仿佛梦里闻”,先前的妖怪传言和好奇心顿时烟消云散,亲切和亲近之情油然而生,一种冥冥之中“母子连心”的血缘亲情让他完全忘却了所处的险恶环境,而不顾一切去接受李娘娘同样的惊奇以及慈祥和似曾相识的目光,去奋力寻觅梦中多少回闪现过的母亲的音容笑貌,浮想母子间的亲情、徜徉母子相会的幸福。此时我的表演由一个漫无目标的闲逛、好奇突然转入愕然又好似一下子懂事明理的专注中,充满了孩子在母亲膝下的撒娇和亲昵;其二是“情”。当时正是李娘娘为纪念十二年前与刚出生的儿子骨肉分离而绝食三日,陈琳有意让祯太子劝李娘娘喝下莲子羹,我方知道每年的这一日李娘娘都是滴水不进,身边人无论如何怎么劝都不能说动她。面对此情此景,我满含深情从心里迸发出“娘娘请用”的轻声念白,同时我双膝扑通一下子跪在了李娘娘的面前,又将捧着莲子羹的双手举过了头,一双眼睛噙着泪水满含企求地望着李娘娘,或许是母子连心的感召,或许是好似魂牵梦萦的儿子的热泪溶化了十二年的坚冰,我慢慢将莲子羹送到了李娘娘终于张开的嘴里;当要无奈告别李娘娘时,我先有意识地转身跨出几步与李娘娘拉开一定的距离,为接下来生离死别的情感戏蓄势,所以当李娘娘一声“小殿下”的呼唤时,我便断然转身快步冲到李娘娘面前,一个弓箭步双手紧紧搂着李娘娘,一下子将母子难分难舍的骨肉分离之痛苦高调释放。伤悲的伴唱声中,我依依不舍地望着李娘娘,一手拉着李娘娘的水袖,一步一步慢慢往后退,当要退到抓不到水袖的瞬间,我再一次快步冲向李娘娘然后深情地将她的双手贴在自己的脸蛋上……每到此时,我都会泪流满面。
续演角色虽然没有首演角色的激情和冲动,但只要满怀对角色的新鲜感和陌生度,将每一个角色都视为第一次创作视每一场演出都是首演,演员的创作活力就会旺盛,就一定能奉献给观众一个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人物。